【传统民俗】腊月二十三——北方小年
文摘
2025-01-22 16:08
天津
“小年”,通常指扫尘、祭灶的日子,被视为“忙年”的开始。民间传统上的小年(扫尘、祭灶日)是腊月二十四。传说灶王爷是玉帝派到每家的监察官,到了腊月二十四便要升天,去向上天的玉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功过。一年一度,机会难得。于是人们满怀虔诚与尊重,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数给予灶君,托其一并带给玉皇大帝。到了清朝雍正年间,小年在时间上有了分化。届时雍正皇帝为了提倡勤俭节约而将腊月二十三的祀神活动与腊月二十四的祭灶活动并为一天——腊月二十三,从而使得小年在时间上有了官家腊月二十三、普通百姓腊月二十四、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的“官三民四船五”之说法。到了如今,小年已经成了一种习俗,而不再是严格意义上的节日。现在我们以南北为界,北方大多是腊月二十三,南方大多是腊月二十四。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特别的地区,如河南东部和南部的少数村落以及山东莱阳等地,他们的小年是六月初一,布依族人民是六月初六,四川和贵州的部分地区,他们的小年则是腊月三十,浙江、上海的一些地方则是在正月初五。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糖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另一种说法是灶王爷吃完糖嘴巴甜一点,向玉帝多言好事。和现在春节贴对联略为相似,那时人们在厨房锅台相对应的墙壁上张贴灶王爷和灶王奶奶的画像予以供奉,并附以对联,上联:上天奏好事,下联:下界保平安, 横批:一家之主。这一上一下一横批,寄人们心中所托,含人们心中所望,更彰显了灶神的地位。“尘”与“陈”谐音,故而扫尘旨在除旧迎新,拔除不祥。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擦洗桌椅、冲洗地面……各家各户都要不留死角地彻底清扫,做到窗明几净。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如喜鹊登梅,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鸳鸯戏水等等。贴上窗花寓意着新的一年越来越好。剪好窗花后贴在打扫一新的屋子里,自然为家中增添不少喜气。民间北方小年习俗中,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沐浴理发的活动集中在小年前后进行,而南方是在除夕前沐浴理发。“腊月二十三,灶君爷爷您上天,嘴里吃了糖饧板,玉皇面前免开言,回到咱家过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祭灶时会给灶王爷供奉糖瓜,糖瓜是一种麦芽糖做成的糖,又酥脆又香甜、还有粘性,寓意给灶王爷嘴上抹了糖、又粘住了嘴,让他在玉帝面前只说好话、不说坏话。北方小年晚上习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听老人说,在包饺子时,还有个讲究:如果馅和面都用完了,这时一定不要说“包完了”,而要说“包满了”。因为“包完了”意味着好事完结,新的一年很可能诸事不顺。而“包满了”,则寓意着来年粮食满仓、一切顺利。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前者庄重,后者花哨,从而表示对神灵的尊重和亲戚的关怀。特别要制作一个大枣山,以备供奉灶君。小年吃花馍,寓意着日子甜甜蜜蜜、生活蒸蒸日上。火烧也是北方人在小年中喜欢吃的节令食品,尤其是对于河南人来说,没有火烧的小年算不上完整的小年。小年里吃着热热乎乎的火烧,也寓意着一家人在新年里团团圆圆,美满幸福。晋东南地区,过小年有吃炒玉米的习俗。他们那有句俗语叫,“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玉米既是健康食物,在小年之中,其明黄的颜色又寓意着金玉满堂、丰收之年。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