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宣讲故事 | 杨琳:勇担使命,让党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

政务   2024-12-26 18:20   天津  

 提示点击上方"文明静海"


我的宣讲故事

——勇担使命,让党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




我叫杨琳,是静海区台头镇五堡村的“两委”委员,也是一名基层理论宣讲员。从学校的“象牙塔”到田间地头,从追求山川湖海到扎根基层沃土,作为青年党员干部,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在肩,自觉担负起宣讲重任,以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好党的声音、让党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



学深悟透

做理论宣讲领学者



常学常新,持续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我深知扎实的理论基础是开展宣讲的必备条件,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内涵极其丰富,所以我在日常学习中时刻关注党的理论成果和重大决策部署,尤其是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深入思考、总结提炼,让理论知识内化于心,不断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提高履职尽责的能力和水平,立足岗位作贡献。

言之有物,让宣讲内容入脑入心。在宣讲工作中,我们不仅要提升理论能力,把讲的内容提前学懂弄通,还要提升实践能力,把学会的东西讲出来,讲精彩,讲出效果。单纯的摘取原文原著照本宣科、“填鸭式”宣讲只能触及表面,达不到实际的宣讲效果。所以在宣讲中不能依赖文本,要加入自己的思考,提前“备好课”,要把知识“掰开揉碎”、讲深讲透,达到以理服人、以理启人的效果,让听了宣讲的群众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使党的理论政策入脑入心。




贴近群众

让理论宣讲接地气



迈开步子、俯下身子,讲群众所想。我身处基层,是和群众距离最近的人,更要树牢“群众之事无小事”的原则,更要迈开步子、俯下身子,深入调查研究。我珍惜每一次入户走访、帮扶慰问、围坐谈心的机会,不断提升看问题的眼力、谋事情的脑力、察民情的听力、走基层的脚力。真正做到与群众面对面沟通、心贴心交流,聚焦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广泛搜集群众的诉求。困难群体更关注惠民的政策、毕业生更想了解就业渠道、务农的村民更想知道惠农补贴……吃透上情、摸清下情、量体裁衣,老百姓关心什么、在意什么、期盼什么,我们就讲什么,让宣讲接地气,让群众愿意听。

革新方式、转变风格,让群众听懂。在工作时经常有大爷大娘跟我说“孩子啊,你看看这说的是什么意思,我怎么看不明白”,在交流中我发现对于大多数老百姓来说,理论政策是晦涩的、高深的,所以我们的宣讲不能坐而论道,要有烟火气、有人情味,要把大道理转变成大白话,让“高大上”的理论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同时我还会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转变风格,比如对农民宣讲要朴实易懂,对青少年宣讲就要和他们做朋友……宣讲就是要从实际出发,用乡言乡语把理论内容讲清楚,政策措施讲明白,让群众喜欢听、听得懂。




走深走实

使理论宣讲显实效



创新宣讲模式,提高群众参与感。为了加大宣讲活动的影响力,让越来越多的群众在宣讲活动中有参与感,我积极创新宣讲模式,改变以往单向输出模式,让宣讲活动不再局限于会议室作报告,我带着宣讲走进台头镇第四幼儿园,走进村民自家院子,走到街头巷尾,结合“积分制”等举措共同走进群众的心里。用上小马扎、小板凳,大伙围坐在一起,共话家常事、共唠家常嗑,在聊天中让理论和实际深入结合,让群众更深入、更直观的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时我建立微信群,及时将一些好的内容推送给大家,利用线上平台打通宣讲“最后一公里”,使党的精神在群众中落地生根。

丰富宣讲素材,增强群众获得感。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宣讲过程中想要讲的内容有感染力有信服力,要有具体事例支撑。我在平时工作中见到好的素材就记录下来,尤其是关系到民生的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惠农政策、文化发展等方面,收集发生在身边的亲身经历或是其他地方群众的典型事例,充实到宣讲内容中,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小事例来展现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背后所蕴含的大智慧。让群众能有切身体会,起到引发共鸣、凝聚共识的作用,突出宣讲活动的实用性,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每次宣讲活动,看着群众们通过眼神、表情反馈给我的“听懂了、明白了、知道了”的声音,我都有满满的成就感。生逢盛世,当不负盛世,作为新时代的赶考人,身处改革发展、乡村振兴的一线,宣讲活动就仿佛赋予了文字生命力,如春风拂面般触及群众。在今后,我将继续提升政治觉悟、精准把握政策脉搏,让宣讲成为连接理论政策和群众生活的媒介,让党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



由区委宣传部供稿



文明静海
传播文明,引领风尚,做文明有礼天津人,期待与您携手共建文明静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