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忙年:舌尖上的烟火盛宴
杀年猪是汉中年味的重头戏。在乡村,当一头头膘肥体壮的年猪被宰杀,猪血喷涌而出,象征着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随后,屠夫熟练地分割猪肉,每一块肉都承载着人们对新年的期待。而吃刨汤则是杀年猪后的欢乐聚餐,新鲜的猪肉配上各种蔬菜,在大锅里炖煮,大家围坐在一起,品尝着热气腾腾的刨汤,欢声笑语回荡在乡村的上空。
腌腊肉、灌香肠是汉中人传承多年的习俗。将新鲜的猪肉用盐、花椒等调料腌制,在阳光下晾晒,或者用柏树枝等熏烤,腊肉逐渐变得油亮紧实,香味扑鼻。灌香肠也毫不逊色,肥瘦相间的猪肉剁碎,加入调料拌匀后灌入肠衣,一串串香肠挂在屋檐下,成为乡村一道独特的风景,也成为了游子们心中最牵挂的家乡味道。
红豆腐和豆豉的制作,更是充满了家的温暖。制作红豆腐时,先将榨干的鲜豆腐切成小方块,摆在稻杆上,待其表面长满毛霉,再在白酒、食盐、辣椒粉中 “洗礼”,最后放入坛中密封腌制。而豆豉的制作,要先把黄豆挑选、洗净、泡胀,用文火煮熟后装袋蒸焐。经过发酵的豆豉,香味浓郁,无论是素炒还是与腊肉混炒,都是餐桌上的美味。
社火表演:传承中的民俗狂欢
最近的抖音又开始“咚咚咚......”,没错就是一到年底就火的福建游神活动,全国游客都被这热闹的氛围感染,前去感受热闹。
汉中人过年也有非常热闹好看的民俗表演可看,汉中社火表演名誉西北,其中洋县悬台社火和南郑协税社火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承载着汉中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
洋县悬台社火表演前,要经过提折子、制作悬台框架、开脸子、装身子等一系列工序。演员们按生旦净丑等行当化妆,或甜脸或花脸,以脸谱区分忠奸善恶。
表演时,悬台社火高悬、惊险、巧妙、奇绝,最高可达6层,12米以上。扇面、茶碗盖等物上都可以站人、挂人,让人惊叹不已。伴随着激昂的锣鼓声,社火队伍走街串巷,所到之处万人空巷。人们纷纷涌上街头,孩子们在人群中穿梭嬉戏,老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大家共同感受着这传统民俗的魅力。
南郑协税社火,起源于唐宋,是陕西社火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种类。协税社火的表演者都是镇上的百姓,表演队伍强大,阵容壮观,内容丰富,剧目繁多,表演形式惊险奇美,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千余年的历史进程中,协税社火从起初单一的拜神祭祀的活动,逐步演变成为群众节日庆典中自娱自乐的民间艺术活动。每逢春节期间,协税社火从正月十四开始游演,十五在县城“大闹元宵”,返回古镇当日至十六、十七三天,上街与下街两家社火会在协税街进行社火比赛。每逢游演,古镇锣鼓鞭炮铿锵入耳、热闹非凡,狭窄的长街人流不息、挤满了围观的群众,到处洋溢着热闹祥和的年味,彰显出魅力无穷的传统文化。
疫情后,再没有正月十五南郑县城“大闹元宵”的盛况出现,今年不知道会不会举办,让人拭目以待。
传统习俗:记忆中的温情守护
除了美食和社火,汉中年味还体现在各种传统习俗中。写春联、贴窗花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书法爱好者们在集市上挥毫泼墨,为人们书写饱含祝福的春联。心灵手巧的妇女们剪出精美的窗花,贴在窗户上,寓意着吉祥如意。
除夕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饭桌上摆满了象征着团圆和吉祥的菜肴。长辈们会给晚辈发压岁钱,祝福他们健康成长。吃完团圆饭,大家会一起守岁,看着春节联欢晚会,等待新年的钟声敲响,在欢声笑语中迎接新的一年。
小时候除了期待除夕夜的零花钱,还有大年初一的穿新衣。大年初一,人们早早起床,穿上新衣出门拜年。见面后,大家互相问候 “新年好”,走亲访友,互道祝福,传递着亲情和友情。孩子们则穿着新衣,拿着鞭炮,在大街小巷里玩耍,清脆的鞭炮声和孩子们的欢笑声,让年味更加浓郁。
记忆中的汉中年味还有20年前大型烟花表演,烟火放置点就在三号桥以东,烟花之大,站在一号桥、二号桥上的人们都要仰头观看。那时候两个大桥禁止汽车通行,上面站满了人,为了找到绝佳的观赏位置,很多人午饭后就火急火燎的赶来,夜幕降临,烟花秀璀璨绽放,大人小孩都发出连连惊叹,可惜那时候智能手机还没有问世,那些绚烂烟火和浓浓的年味没有保存。
汉中的年味,是集市上的热闹喧嚣,是杀年猪、吃疱汤的欢乐喜庆,是腌腊肉、灌香肠的辛勤忙碌,是社火表演的精彩绝伦,是传统习俗的温情脉脉。它承载着汉中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汉中人心中永远割舍不下的故乡情韵,无论岁月如何变迁,都将在人们的记忆中代代传承,永不褪色。
你心里的汉中年味是什么样呢?文末留言分享吧~
阅读延展
点击上方小程序立即抢购
来源:汉中在路上 图片:鸣谢、综合整理
合作联系:15332525392 15336197983
旅游咨询:15319310132
达人合作:19991629991
投稿邮箱:auld.langsyn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