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 讯
近日,金粤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正式公布了2024年度金粤自然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据统计,省科学院地理所共计8项成果获奖,其中,主持完成的3项成果分别获得科技奖一等奖和规划设计成果一等奖(2项)。
省科学院地理所作为华南地区唯一的综合性地理科学研究机构,长期致力于开展地理科学综合研究,关注全球变化与区域环境演变、区域协同发展与城市化、地表过程与防灾减灾等重点研究方向。本年度获奖的8项成果覆盖自然资源科技多个领域,涉及防灾减灾、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修复等关键技术及应用,充分展现了科研人员在领域内的长期耕耘与深厚积累。
获奖成果一览
部分获奖项目简介
《强降雨诱发群发链生山地灾害风险防控关键技术与应用》
科技奖一等奖
项目立足华南山地灾害形成特点和风险防控任务需求,在“灾害遥感识别、风险调查评价、空间规划调控”方面形成一系列原始理论创新和技术突破:建立华南群发性山地灾害遥感识别图谱库及识别算法技术,为华南地区灾害识别提供数据和知识储备,解决了灾害风险辨识度低的技术难题;研发基于尺度适宜性、系统论和信息熵理论、不同承灾体的山地灾害风险性评估技术,建立适应群发性灾害场景的风险评价技术;提出人地系统耦合框架下防灾空间规划和风险调控新理念,适应新的国家安全观“灾害源头防御”和“风险防御端口前移”的时代要求。
技术成果被广东省政府等政府部门应用,支撑了全省地质灾害调查和“隐患点+风险区”双控工作以及南岭国家公园创建、广东省和多个地市国土空间规划制定,在推进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地质灾害防治行业的技术进步。
《广东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
工程与规划设计奖(规划设计成果)一等奖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五级三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基本依据。2019年,广东省在全国率先启动全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工作,由省自然资源厅牵头,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会同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大学、广东省土地开发整治中心、广东省海洋发展规划研究中心等十多家单位共同编制。通过规划编制和项目实施总结摸索出五大创新理念:讲述岭南生态故事,构建具有全球意义的生物多样性网络;创新超大城市群生态修复路径,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湾区典范;构建生态记忆与韧性规划理论方法,创新面向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修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技术;创新生态修复项目库建管模式,推动省市县三级传导;推动生态修复法制化研究,保障生态修复行稳致远。
《广东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25)》和《广东省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经广东省人民政府同意后印发实施,为广东省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供根本遵循。通过《规划》实施,推动韶关、梅州“山水工程”、茂名矿山生态修复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等政策制度建设不断强化,在全国生态修复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修复成效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
《顺德区基塘特色文化、生态景观保护与发展建设方案研究》
工程与规划设计奖(规划设计成果)一等奖
基塘是珠三角传统特色景观与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近40年来,珠三角基塘面积萎缩近半,景观破碎化明显,传统种养模式日渐式微,基塘水乡文化濒危。受省自然资源厅和佛山市自然资源局顺德分局委托,我所以珠三角基塘发源地和典型分布区——顺德区为例开展研究。
项目遵循“溯源人水关系、保护农耕文化、重构水陆空间、促进绿色发展”的技术思路,提出将传统的“基(种植)-塘(养鱼)”循环模式,拓展为以城镇空间为“基”、以农业和生态空间为“塘”的新型“基-塘”水陆大循环生态系统,并通过对基塘的分类管控,创建水陆交互空间“生态+”治理模式与“基塘+”发展模式,实现城乡协同发展;提出将基塘作为区域重要生态基质,建立“基塘生态保护区+碧道+湿地公园”的湿地生态网络,优化了区域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提出实施基塘文化景观整体性保护,通过深入挖掘基塘生产技术、香云纱、饮食、龙舟习俗等遗产资源,率先建立了珠三角基塘特色文化保护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