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水花,女,1964年12月出生,分宜县高岚乡东山下村委东山下组村民,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公公婆婆也是地道淳朴的农民,结婚多年,尽管家境并不富裕,但家庭关系一直和谐融洽。2019年,婆婆不幸患有偏瘫,此后的五年里,黄水花每日给婆婆做饭、梳理头发、洗衣、洗澡、倒便盆等等,她对婆婆精心照顾,体贴入微,从无半句怨言,在当地传为佳话,是左邻右舍公认的好媳妇。
以孝为先,照料婆婆尽孝道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在黄水花的家里却总是上演着“久病床前有孝媳”的动人故事。自从她嫁入这个大家庭之日起,似乎照顾老人和大小家务事都落在了她这个儿媳的肩上。
黄水花的婆婆早年驼背生活基本不能自理,不幸患有偏瘫后更是卧睡在床上。5年来,她精心照顾和伺候婆婆,给婆婆做饭、梳理头发、洗衣、洗澡、倒便盆等等。在家里,她总是一口一声“妈”,亲切地叫着老人。早年条件不好,老人与自己分开过,每每刮风下雨,黄水花心里就放不下老人,风再大,雨再强,老人的吃饭时间不能误,不能让老人饿着,自己顶着风冒着雨把老人安顿好后才回家吃饭。老人心情不好发点小脾气的时候,黄水花就把委屈往自己肚子里面咽,暗暗劝告自己,自己也会有老的一天。
当家里的条件改善了,有了空置的房间,黄水花为了方便照料婆婆,把婆婆接到了家里。婆婆逢人就夸自己的媳妇好,说自己是村里最幸福的老人。确实如此,亲戚邻居都说这样的好媳妇在哪也找不到,村里的其他老人都向黄水花的婆婆投来羡慕的目光,说老人是上辈子修来的福分。
无微不至,起居饮食见真情
因为婆婆患有高血压,在饮食上就特别挑剔,有很多禁忌。黄水花从来不嫌麻烦,专门做既有营养又适合高血压患者的饭菜,婆婆的口味在家里排在第一位,有时引起了孩子们的不满,但是经过黄水花的教导,孩子们都懂事的接受了专门为奶奶定制的饭菜。为了不让老人寂寞,她还会抽时间坐在床上陪老人说话,给老人唱歌,无微不至地关怀婆婆,从不嫌麻烦。
随着年龄的增大,老人基本卧床不起,吃喝拉撒都在床上,黄水花自己也有头疼病,还要带小孙子,但她硬是撑了下来。既要服侍婆婆,又要带小孙子上学,黄水花每天天未亮就起床,做好饭菜送到婆婆床前,服侍婆婆吃好早饭后再送小孙子上学,晚上接好小孙子,伺候老人睡下后还要收拾家务到半夜才能入睡。
黄水花任劳任怨,毫无怨言。走进老人的房间,屋子被收拾得干干净净,老人身上穿得整整齐齐。夏天,黄水花不顾自己的头疼病,每天给老人洗澡,洗衣服;冬天给老人床上铺得厚厚实实的,睡觉前给老人被窝里放上热水袋。她从不怕老人脏,不闲老人烦,耐心细致地照料着老人。有一次老人不小心把便盆扣翻在地上,黄水花没有半点怨言把它收拾干净,反过来还安慰人,心疼婆婆,老人有时候粪便不畅,她强忍着脏臭帮老人用手扣,经常反胃连饭都吃不下。她用博大的胸怀包容婆婆的脾气,用心照料婆婆,让婆婆安享晚年。
孝老爱亲,和谐家庭传美德
孝在传承中放射光芒。在黄水花的悉心照料下,老人的生活有滋有味,虽然已经是高龄,卧在床上,但每天仍然精神矍铄,容光焕发。左邻右舍都说如果没有黄水花的孝敬之心,这个家就不像个家。
黄水花敬重婆婆、孝顺婆婆的举动,为孩子们做出了表率,在她的言传身教下,孩子们也十分的孝顺,尊长爱幼,他们都说要以妈妈为榜样,让自己的家庭生活越来越和睦。尊老爱幼成了这个家庭的家风,代代相传,根深蒂固。黄水花孝老爱亲的事迹也深受周边群众的好评,知道她的人都说她是孝媳、是贤妻、是良母,为大家树立了榜样。而面对别人的称赞,黄水花总是淡淡地说:“我只是在尽儿媳、妻子、母亲的责任。”
孝在坚持中凸显厚重。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黄水花用近三十年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她的孝道,印证了她的孝心,用无私的双手托起了婆婆的老年生活,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绎着淳朴家风和亲情故事,展现了一个农村妇女尊老爱幼、淳朴真诚的博大情怀,塑造了一个农村媳妇的博爱、仁慈、善良的光辉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