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去外地旅行的时候。

文化   音乐   2024-08-22 12:05   广东  


去更多的地方旅行,的确存在“开拓视野”的可能性。但我发现,并不是出行得越频繁或在外地旅居越多的人,就能获得越深入的在地体验感。


“深度旅行”是很多人的奢望,不少人外出时却几乎触摸不到“探索在地文化”的方式。事实证明,有些人外出很多次,视野开拓也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原因,到底在哪里?


图|最近翻开了一本2013年购买的旅行杂志《多浪龟兹》


这里的“外地”泛指一切与自身原生文化、常居城市有差异的地方,外地城市、外地省份、其他国度等,皆可算在内。


去外地旅行时,想要更多元化的“体验”,需要什么心态?如何提高对新事物的敏感度和理解能力?这是一篇我思考良久的关于旅行心态的文章。它不仅限于旅行,也是对跨文化、突破认知的一种态度。在此,跟大家做一点小小的分享。




01.
你如果只是为了“习惯”,
可以不用去旅行。


我经常跟朋友分享我在外地吃到的美食。


图|在蒙古国中央省牧区里的石头烤肉


但当我还想继续往下分享我对于美食的感受时,很多人问我的居然不是“好吃在哪里?”而是问:“吃得习惯吗?”


对于这个清奇的逻辑,我很纳闷:为啥去外地旅行,要追求“习惯”呢?追求“习惯”,会不会有点“白去”了?还不如躺家里休息呢。‍‍


如果还无法理解,我们可以用一种“反向思考”的方式:如果你来自广州,然后你去法国巴黎玩一周,假设——他们讲的是你习惯的粤语,吃的是你习惯的粤式茶点,夏天还是你熟悉的35度,建筑不是埃菲尔铁塔而是广州塔,你的确很“习惯”,但你会说“哇,我来法国巴黎旅行,它真的好有广州的风格,我收获满满呀”吗?


我所理解的旅行的意义,本身就是一种对“体验感”的更新。如果“习惯”对于你来说真的很重要,那么旅行的意义会缩减。简而言之,旅行就是去感受一种非日常习惯的“不习惯”,因此一定会体验到一些原本没有的外地事物—— 不习惯的食物和口味、不习惯的语言、不习惯的人文和城市面貌、不习惯的气候……它们的存在,才构成了你旅行中开拓视野的意义和价值。


图|我在后杭盖省的省会策策日丽格市


不要用“习惯不习惯”去评判你旅行中所遇到的事情。因为有时候旅行有趣的原因就是因为“不习惯”。


学会不依旧自己的喜好、不局限于原有认知去关注一种在地文化现象。如果只是因为喜欢才关注,只是依托于原有所知道的事情去理解,就会少掉很多惊喜感。


不摆脱“习惯”的局限,旅行的体验将会大大减少,因为在这种“屏蔽”的状态下——虽然肉身走出了家,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却很难在短时间内走出故乡的局限,这就注定了开拓认知、寻找幸福的漫漫长路。


这也就是我开头说,为什么“有些人外出很多次,视野开拓也没有实质性的进展”的原因。



02.
你所能看到的,
可能早就被设计好了。


有没有想过?当你去网红景点打卡,当你去那些很多人都认为好吃的餐厅吃饭的时候,会发现:自己所看到的,似乎被设计好的。


图|我在蒙古国


某些地方被电视剧带火了,它的确给当地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应。但随之而来的是过度的开发,不仅仅自然环境被破坏了,原有的人文甚至也被刻意改变成游客喜欢的模样。


自然环境的破坏,大家很好理解。环保本应该只是一种最基础的本能,无奈有这种意识的旅客太少了,此部分不做赘述。


而那些看似没有“人为干扰”的人文景观,可能早就被干扰得不成样子。很多人不喜欢那句“我在***很想你”的路牌,就是在于它的刻意性。它似乎在宣誓——这片地方,早已经被开发了。


种种体验都是被设计好的,你的感知也将是被动的。你所体验的城市人文,也许也是被强加进去的,因为他们觉得游客可能会喜欢和需要。那种感觉,无异于电影《楚门的世界》。


图|武汉的街头


我个人旅行时,很少会走进一些属于主题公园的地方。除非,那个主题我特别感兴趣,那也许是一种专属的文化体验,另当别论。


去外地,我首选是看它的自然环境,以及一些没有太多刻意的人为因素去干扰的人文环境——比如,城市街景、镇街小巷。比如,去武汉时,我会觉得坐在长江边上喝一杯咖啡,远比去一个海洋公园玩舒适。



03.
本地人带的,
不一定是最合适你的。


在外出时,我会不断探索自己个人的需求。我发现,自己需要一些更加主动的嗅觉。我会选择像“当地人”角度一样去探索。


“像当地人一样”,对于很多人来说很喜欢但也很难。

- 主观上,在于没有过多的资讯和参考物。

- 客观上,在于人为干扰因素太多。


因此,有些人提议:找一个本地人来带路。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建议,但是,后来我发现,有时候本地人带去的地方,也不一定100%是最合适自己的地方。本地人带,他更像一个向导,也会有自己的想法,但达到效果的前提是你需要跟向导进行充分的交流,让他足够了解你的喜好、目的和需求,才有可能去到真正想要去的地方。


比如,假设我是你的广州向导,我首先会跟你交流:你想要感受这座城市现代的一面、传统的一面,还是多元的一面?或者都想要?比如,想要探索更加具有传统文化的地方且到访时间有限的朋友,我也许会直接带他们感受老城区的烟火气,听听老人家们最传统的粤语发音,去品味一家开了三十年的煲仔饭,而不是去珠江新城。


视频|煲仔饭里,有老城区的烟火气


我去外地出差或者旅行的时候,时常会把自己得知的一些地方拿去问本地出租车司机和小卖部店主,当他们告诉我:“诶,这个很多人都会去,挺好的”——那个地方几乎就是人满为患的网红打卡地。


但当他们告诉我“这个地方没什么好看的”时,也许,我综合考虑后,反而会选择去看看。有时候,当地人认为没什么好看的、司空见惯的,不代表不好看,更不代表我自己去的时候就没有收获。


图|辽宁鞍山·台


上方图是鞍山的台,就是司机告诉我“没什么好玩”的地方,但我却很明确地前往,因为我知道自己想寻找的“味道”。司机说“没什么好玩”肯定没有恶意,只是不了解我的喜好和需求。那一次我的时间很紧,早上8点要参加一个活动,并有一整天的会议,第二天就要离开辽宁。但我依旧选择在早上6点起床,6:30到达台盯,7:30回到酒店吃早餐,并准时参加8点的活动。‍‍‍‍‍‍‍‍‍‍‍‍‍‍‍‍‍‍‍‍‍‍‍‍‍‍‍‍‍


有一些路,得熟悉路的人带,但有一些自己很明确要到达且很清楚意义的地方,我们就自己笃定前往。


视频|我在台盯的清晨



04. 
到了“当地”,
如何真正进行跨文化探索?


作为一名广东人,对于马头琴和蒙古文化的理解和研究,就是我漫长的旅途。这种跨文化背景的经历,让我找到一些理解不同领域信息和知识的心态和方式。


图|我的马头琴


首先,我们得充分意识到:不是因为你是哪里人才了解那里的文化,你原来属于哪里,也并不妨碍自己去深度理解另外的文化。


这样的一种能力在当代人群之中,不足为奇。


有人开玩笑说,我对蒙古文化的认知,是因为我“生错了地方”。这个说法,其实挺局限的。因为他们可能没有了解我对于蒙古文化的主动探索已是很长时间,而不是天生具备所有的知识。我花了很多精力在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认知,而不是打娘胎里就懂得这些文化。只是因为研究得多,所以对这样的文化比没有研究过的人更加敏感,理解速度就更快。


图|我在蒙古国的库苏古尔省


当然,理解一种“他者文化”时,有非常重要的一个点,就是在地化的交流


我去阿拉伯国家——阿曼旅行的时候,有一天需要请一位司机去几处比较户外的Wadi和小城苏尔(Sur)。我可以选择会讲中文、交流更加方便的中国司机,也可以选择阿曼本地的阿拉伯司机。但几乎没有任何犹豫,我非常果断选择了本地司机,一位可以讲着阿拉伯口音的英语的阿曼人。


图|阿曼朋友Sami


当然,也是因为阿曼本地人的素养也非常高,也非常靠谱,我无需担心他们会因为我是外国人而欺骗我。其次是,我一直觉得,我更愿意与在地人士去交流,有时候会获得一些奇妙的惊喜。


从早上8点在酒店接到我,到晚上送回机场附近的酒店。在整整一天的相处中,除了了解了很多阿曼家庭的日常,也了解了很多与我们不一样的习俗。因为是斋月,司机Sami那一天18:30前没有进食也滴水不进。傍晚时,我们从苏尔回马斯喀特,Sami特地开车拐进一个当地市集里找到了一家果汁店。


图|Sami带我喝的果汁


晚上时,Sami还带我去吃了一次加油站边上的来自于附近的餐厅的布施饭——可不是简陋的、不好吃的餐,而是一份很大的Mandi(带着很多肉,饭的份量也很大)。


图|我和Sami在回到马斯喀特的路上


很多人去旅行时,都很期待能与“当地人”交流,但在实际选择时,往往会选择一些更加便捷、懒惰的方式,即使有机会接触到,所思考的方式,所运用的交流视角,也总是一种俯视或猎奇的心态,因此难以获得一些更加真实的体验。


我想,用一种“平视”的角度去自然而然感受和理解文化,非常重要。


在此我借用前段时间很火的、治愈无数人的剧集《我的阿勒泰》中张凤侠的一句让我觉得很有智慧的话:“他们不一样,他们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自己跟这个世界的相处方式。你可以不赞同他们,但是你不可以居高临下地改变他们。”


图|《我的阿勒泰》台词



05. 
旅途的日常,
需要颗粒度更细的交流。


我很喜欢在旅途中遇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甚至对文化交流的过程有极大的兴奋感。我属于那种更愿意花时间在不同文化交流的群体之中的人,而不是仅仅局限在自己的老乡群体以追求温暖的文化认同感。


在阿布扎比的谢夫扎耶德大清真寺门口,我准备打车去机场时遇到了一位同样前往机场的哈萨克斯坦小哥哥。于是,我们一起同行。


图|在阿布扎比机场,与哈萨克斯坦朋友



路上大概40分钟,我们交流了不少关于哈萨克音乐的话题。我跟他聊起了《Елім-Ай》 ,他很惊讶,因为在此之前他接触过的为数不多的中国人很少会跟他聊哈萨克文化相关的话题,甚至是如此小众的音乐。


当时,这位礼貌的哈萨克斯坦小哥叫Bagdaulet Daulet ,他的下一站是麦加,我的下一站是马斯喀特。我认为,这种交流虽然短暂且日常,但非常有趣。遗憾的是,我们在阿布扎比机场门口匆忙拍完照,却忘记留下联系方式。


如果你的旅途,由很多次颗粒度很细的交流组成,收获将会是十分丰硕。‍‍‍‍‍‍




每一个人去旅行时都有自己的方式,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去同一个地方也可能采用不同的方式。有人想去躺平休假,有人喜欢不在乎别人文化的走马观花,有人喜欢玩得更high,也有人选择不断提升自己的深度体验感……每一种方式都有自己的目的,也没有谁对谁错。本文所分享的,仅仅适用于给想要深度体验、认知更多不同文化的朋友进行参考。


未来的旅途中,还会遇见很多人以及遇见很多不同的人文与自然。保留有外地视角的探索欲,又需要时刻寻找在地化的真实体验,我们的出行收获会是满满的。有时候,毫不夸张的说,当你学会敏锐一点的时候,你去10天,可能超过别人的一年。



【作者简介】

阿桐宝力代
「广州马头琴部落」自媒体创始人
8岁开始学画,10+年马头琴经历
行走在都市与自然之间的跨界策划人
当代蒙古音乐媒体传播研究者&游牧美学博主
生活方式&艺术美学研究者

撰文 | 阿桐宝力代
图片 | 阿桐宝力代、网络
编辑&整理&排版 | 「广州马头琴部落」媒体组


 有态度、有观点的马头琴内容自媒体 

 我们尝试着吸引独立思考的马头琴人 

点击上方可关注「广州马头琴部落」


「广州马头琴部落」

商务合作添加微信:GZmtqbl

广州马头琴部落
驻地南方都市广州、放眼世界游牧美学的马头琴内容自媒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