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青河到拉法河之间,开车这七八分钟途经的全是我们流转来的土地。你看,这里原来是从新兴村流转的70公顷小田碎田,如今并作大田,大机械上得去了,效率也提高了,一台收割机一天能收3公顷!”
秋高气爽,沃野生金。10月23日一大早,蛟河市拉法街道拉法村党支部书记王忠才开车巡视他们的新“领地”,他要查看哪片地又该收割了。一路走过,“丰”景无限,王忠才喜上眉梢——话里话外,是紧跟党和国家政策一路前行的自信,是发展路愈行愈宽、村集体越来越富的小骄傲。
王忠才说,2023年,党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总结地方“小田并大田”等经验,探索在农民自愿前提下,结合农田建设、土地整治逐步解决细碎化问题;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鼓励探索共建园区、“飞地经济”等利益共享模式;最近,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也提出要研究制定解决承包地细碎化实施办法。“这些利好政策,是支持我们农村农业发展的坚实依托。”
拉法村选择了发展“飞地经济”。“‘飞地经济’尊重市场力量,能够推动形成内生经济合力,通过打通资源、要素、产业流通通道,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最大程度的民生福祉的全面性提升。”
新兴村是拉法村发展“飞地经济”的“飞入地”之一,他们在今秋用又一个丰收的好年景回应了拉法村当年的选择。
在新兴村路边,望着收割机在水田里穿梭,倒粮车装满了一车又一车,王忠才脸上的笑容荡漾开来:“经测产,水稻亩产量能达到1400斤到1600斤,预计合作社水稻总产量600吨。我们的‘拉法香’大米已从线上线下承接大批订单,批发价达到每斤4元到6元,总账算起来大面积单产增收30%。”
发展“飞地经济”,不是谁想“飞”就能“飞”起来的。打铁必须自身硬,“起飞”蓄势的过程从来不能被忽略。完成这个过程,拉法村用了整整10年。
2010年,王忠才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当时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村中耕地大多掌握在种田大户手中。“流转村里3个社村民的耕地,发展水稻种植业。”拉法村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新起点选择依然是耕地,但重点发展适度规模农业产业。到年底一算账,村集体纯收入达到5万元,首战告捷!收入虽不太多,但它是新的里程碑,引领着拉法村的新发展。一路走来,村集体的腰包鼓起来了,不断添置农业机械,修沟渠、机耕路……日益壮大起来的拉法村,像雏鹰一般跃跃欲飞。
然而,拉法村也处于幸福的烦恼中:农业机械越来越多,单靠本村的土地,这些机械根本“吃不饱”。“要走出去,要‘飞’起来!”2021年,在全村上下一系列共识推动下,中才水稻专业合作社成立了,大型稻米加工厂建起来了,“拉法香”大米品牌注册成功。这些实践为拉法村发展“飞地经济”铺平了道路。
合作社是拉法村发展“飞地经济”的重要平台。他们将眼光瞄向邻近村子,先后流转新兴村、大甸子村、北大村等多村的农田。每到一地,合作社即推动“小田并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实施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作业,机械化率达到100%。
逐渐富起来的村集体有了一定的资金保障,可为“飞”护航。2021年,他们流转土地120公顷,其后逐年增加,到2024年种植水田265公顷、旱田40公顷。每公顷土地流转费用8000元到1万元不等。最近3年来,村里仅此一项支出便达400余万元。
在流转的土地之上,拉法村的农业机械大显身手。今年合作社新购置2台大型收割机、2台拖板车、5台收粮车。目前,合作社农业机械达72台套。
10月23日这天,合作社的大豆收割机在拉法街道自强村收割,操作手一见着王忠才就赶忙打招呼:“书记,这些天还有不少村来找咱们帮忙,咱们的机械有限,干不过来啊。要是扩大社会化服务,明年合作社还得再买几台大型机械。”从过去“吃不饱”到如今“不够用”,拉法村的农业机械“飞”出了一片新天地。
在实施规范化、规模化作业的过程中,拉法村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去年,拉法村成立蛟河市中才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对外输出生产技术,为发展“飞地经济”再添一翼。今年,合作社就近向松江镇、拉法街道、新农街道、河南街道4个乡镇街道输出保护性耕作模式,为2000余公顷农田播撒有机肥。通过此项服务,村集体实现收入60余万元。
合作社还包下了新兴村、拉法村、北大村、永新村等村的秸秆打包工作,又有三四十万元的收入。“变废为宝,纯属搂草打兔子,但也不失为‘飞地经济’发展的一个有效补充。”王忠才说。
模式、平台、资金、机械、技术,源源不断地从拉法村“飞”出,“飞”向更广阔的农村大地。新“领地”的产出为拉法村村集体经济发展形成强力支撑。在今年春季耕地积温低、夏季连续强降雨等不利因素影响下,合作社粮食产量实现稳中有升,各项收入也在稳步提升,预计今年拉法村集体经济收入可突破100万元。
拉法村人的骄傲写在了王忠才的笑容里:“共富路上,大家要并肩携手一起向前走!发展‘飞地经济’,我们不仅要努力把拉法村变成一只金凤凰,我们更希望她的光彩照亮更多乡村。”
来源:江城日报
编辑:史金红
初审:朱富江
复审:王乃卓
终审:肖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