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国科大科学教育前沿论坛成功举办

文摘   2024-12-09 15:43   内蒙古  

消息来源: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V9pLUntw8Lvt0gw_JalQEg

12月7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主办的“第二届中国科大科学教育前沿论坛”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功举办

阿拉善SEE安徽区域代表许缘自然教育项目经理陈丹丹合肥市环保志愿者邢鸿飞受邀参加此次论坛。

论坛上,许缘就“关于构建科学教育全社会参与行动网络的实践案例进行陈述并聆听现场专家点评。



12月7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主办的“第二届中国科大科学教育前沿论坛”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功举办。本次会议以“科学教育与青少年科学潜质培育”为主题,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共同交流,旨在推进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的前沿研究与一线实践。


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心理学系、科学教育与传播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编辑部、安徽省科学教育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共同承办,获得了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网络学院、安徽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安徽省教育发展基金会、合肥市包河区教育体育局、中国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新媒体研究院的大力支持。



12月7日上午,论坛在中国科大东校区五教拉开帷幕。开幕式由合肥市包河区教育体育局科学教育负责人方晓磊主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党委书记褚建勋致欢迎辞。他在致辞中指出,中科大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秉承“科”字当头的理念,始终坚持将科学与人文深度融合,致力于推动文科的创新性和科学性发展。我们要携手共进,形成合力,将科学教育融入各级各类教育体系,用新的理念去重塑对当前科技革命的理解。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心理学系执行主任孔燕在致辞中介绍了心理学系在加强团队建设、推动学科交叉方面做出的积极努力。她强调,在培养青少年科学潜质的过程中,跨学科的合作和创新实践显得尤为重要,大家的集思广益必将为推动科学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更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皖新传媒教育服务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新世界出版社副董事长莫幼群向论坛的召开表达了热烈的祝贺。他指出,科学教育是突破应试教育局限性的利器,也是驱动美好生活愿景的引擎,是打通不同学科、不同业态、不同学段和年龄段的引擎。他表示在共建新媒体研究院的基础上全面深化双方的合作。


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季翔在讲话中介绍了可供科学教育实践借鉴的美国小学生学习方法8个步骤,分享了科学教育探索交流和创新的关系,并强调了哲学关照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丁邦平在主旨报告《从大科学到大科学教育——国家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建设初探》中首先介绍了“科学”“大科学”和“小科学”等概念,以及思想家梁启超的大科学观。他指出,不能仅仅注重科学研究结果所产生的价值,而忽视科学本身的价值。随后,他介绍了“大科学教育”概念,以及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开展大科学教育的实践探索,呼吁学校科学教育和校外科普教育要做到协同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教授彭正梅作题为《T4C作为批判性思维新模式:对杜威教学法的重建》的主旨报告。他指出,我们要摆脱小镇做题家模式,从书本崇拜走向“learning by doing”,21世纪技能运动可以说是一场从3R(reading、writing、arithmetic)转向4C(critical thinking、communication、collaboration、creativity)的改革运动,这是一场重大的教育范式和课程领导范式的变革。最后,他介绍了培养高阶能力的T4C模式。


在主旨报告《如何做好科学教育》中,华东师范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姜雪峰围绕“双减之后加什么”议题,阐述了做好科学教育的路径:科学教育需要科学家的参与;科学教育要感同身受、换位思考、共情共景,从身边事讲起、从听者期待讲起、从情感共鸣讲起;科学教育要源于精准的科学本核,以硬核数据作为科学的理论支撑;科学教育需要辩证看待事物的正反面,作出客观的评价;科学教育要有宏阔的广角镜头,也要有精准的特写镜头。最后,姜雪峰指出,科学精神的传递是科学教育的高阶,相较于知识本身而言,知识所属的框架所带来的科学逻辑、科学推演、科学精神的传递才是本质。


北京市教育学会小学科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特级教师彭香在主旨报告《艺术融于小学科学教学的跨学科实践反思:基于新课标要求》中介绍了科学课程相关的课程标准,她指出,伴随着“STEAM(STEM+艺术)变体”,有一些小学科学教师努力探索将艺术融入科学教学,在实践中寻求课堂教学模式的不断优化,让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切实落地。随后,她通过案例分析了艺术融于小学科学教学应当“融”什么、为什么“融”、怎样“融”、“融”的效果如何等问题。


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质量协同提升中心主任黄秀军在题为《以水为主题的校本“科学+”课程实践》的主旨报告中,介绍了自己在科学教育探索方面举行的三个活动,并指出科学考察的教育要点:如何从自然中发现新知、如何表述这些新知、如何运用这些新知解决具体问题。随后,黄秀军分享了以水为主题的活动的课程建设思考,即要在自然体验中设计与科学课程可以共振的锚点,探索“科学+”课程体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心理学系特任研究员王珏作题为《青少年创造力评价的研究进展与思考》的主旨报告,她以2022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为例,介绍了青少年创造力的评价手段。最后,王珏分享了关于创造力评价的思考:一是创造力测评亟需一套科学的测量学指标,检验分数质量,指导测评工具开发;二是创造力评分过程较为复杂,评分者决策的主观性较大,需要形成严格的质量检验系统与机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系执行主任周荣庭在主旨报告《科学学习力概念形成与发展研究》中介绍了信息加工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的形成及其对科学学习力概念的启发。随后,周荣庭介绍了科学学习力模型,他指出,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将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以提升模型的普适性。此外,未来应该加强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科学学习力的研究,发展更全面的模型,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研究相结合,探索智能化科学学习力。


下午学术论坛和实践论坛先后开展,学术论坛由中科大科技传播系博士后顾斐主持,中科大科技传播系特任副研究员周慎担任点评人。实践论坛由中科大科技传播系博士孙松主持,启融儿童学习能力测评中心主任丁昊担任点评人。




论坛期间,每位学者和教育实践者就自己的论文和项目进行陈述,发言完毕后由专家进行点评。来自青海民族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省地质博物馆、天津太阳月亮幼儿园、重庆市巴南区融创小学校、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等高校或单位的学者和教育实践者们准备充分,汇报流畅,特色鲜明,展现了科学教育人才的专业与风采。在论坛中,主持人娴熟控场,专家学者作为点评嘉宾认真聆听,并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严密逻辑对汇报内容进行了鞭辟入里的评价、分析和指导。会议氛围有序而热烈。


论坛最后,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新媒体研究院副院长徐奇智作总结发言。他指出,此次论坛在第一届科学教育前沿论坛的基础上,加大了一线实践案例分享的比重。下一届的论坛将继续推动学术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希望能够邀请一些优秀的中小学生来到会场,分享他们在科学教育中的亲身体验和成果。


摄影 | 孙宏

编辑 | 吴沛

审校 | 周荣庭 周宏远


阿拉善SEE江淮项目中心
皖江生态保护、湿地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教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