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窗口“不打烊”,基层人员也不该“白加班” | 新京报快评

时事   2024-10-13 13:42   北京  
推进政务“延时服务”,基层人员的合理诉求与权益也不能被忽视。

▲资料图:某政务服务中心工作场景。图/新华社

文 | 张瑜

“午休不打烊”“周末不打烊”,近年来,不少地方政务大厅调整服务时间,为办理业务的群众提供便利,但在部分地方,这样的“延时服务”恐怕并不是一项双赢政策。


据《半月谈》报道,一些基层工作人员表示,调整服务时间后延长了他们的工作时长,也占据了周末和节假日等非工作时间,相应的补休机制和奖励机制却没有跟上。


政务窗口“不打烊”便民利企,长期以来,也多以“暖新闻”的面貌示人。但此次媒体的关注揭示了另一面:基层人员为此付出了更多,但回报却并不对等,甚至是无偿“白加班”。


实际上,早有研究指出,对于派驻往政务窗口的工作人员,通常情况下采取激励的方式更多一些,但“由于缺乏政策依据和资金来源,不管是政治上还是经济上的奖励往往难以兑现”。


政务窗口“不打烊”后,基层工作人员不得不加班,“补休和奖励机制却没跟上”,导致其“白加班”,也就不足为奇了。


诚然,公职人员当有奉献精神,但指望他们长期不计回报也不切实际。当付出持续大于收获,驻守政务大厅的基层工作人员,难免心生疲惫与不满,影响服务质量与效率。


另外,加班加点成常态,待遇却没有保障,驻守政务大厅也容易被视为苦差事,基层人员很可能避而远之,更难以吸引到优秀人才。久而久之,派驻人员的数量和水平也会受到影响,由此将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推行政务窗口“不打烊”政策时,对于基层工作人员,有必要完善和落实政治与经济保障,积极回应其待遇诉求,不能“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


值得强调的是,政务窗口“不打烊”并非越长越好,有必要尽量减少和缩短延时安排,让基层人员少加班。


比如,多数业务都能通过电脑或手机进行线上操作的话,很多人就无需跑去政务大厅现场,基层人员自然也就无需过多加班了。


这其实正是“互联网+政务服务”的体现。疫情期间,公众已见证了线上政务服务的可行性与便捷性,近年来,国家层面也在大力推进这一便民工程。


但目前,少数地方在“互联网+政务服务”上的进展,距离公众的期望可能仍有差距。


例如,根据某县政府官网的信息,该县行政审批服务局入驻政务服务事项共有1500多项,但可“全程网办”事项仅90件。“全程网办”事项过少,“延时服务”就容易成为“刚需”,基层人员的加班压力势必不小。


究其原因恐怕仍然在于,部门间依旧存在数据壁垒,并联审批推行存在难度。其实,早在2016年国务院就发布了《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目前看来,落后地方有必要加速贯彻落实,让“互联网+政务服务”更加高效便民。


总之,政务窗口“不打烊”不能顾此失彼,基层人员的合理诉求与权益不能被忽视。放眼长远,则应大力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普及。如此,公众能享受到更加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基层人员也无需面对沉重的延时加班压力,双赢局面才有望实现。


撰稿 / 张瑜(媒体人)

编辑 / 迟道华

校对 / 赵琳


推荐阅读:

过期大米卖给乡村学校,违了法也坏了良心 | 新京报快评

一揽子增量财政政策,有力推动市场信心企稳 | 新京报专栏

平台预订酒店“不可取消”,既不合法也不合理 | 新京报快评

中日领导人会晤,中日关系期待新气象 | 新京报专栏

号称“包治百病”的天价床垫,为何屡“曝”不改 | 新京报快评


欢迎投稿: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
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

点击下方公号名片,阅读更多精彩观点


新京报评论
积极、稳健、有见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