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思想之光激活文化发展动能

文摘   2024-12-10 11:49   陕西  

思想之光激活文化发展动能

——2024年我市历史文化传承发展工作综述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要发挥好博物馆保护、传承、研究、展示人类文明的重要作用,守护好中华文脉,并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去年7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汉中考察时的重要指示,为汉中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这一年,市委、市政府系统部署,出台了《加强历史文化传承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强汉文化传承发展打造“两汉三国”文化研究高地的实施方案》等文件,从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完善制度设计,书写了新时代文化传承发展的“汉中答卷”。
  砥砺奋进,春华秋实。目前,全国首家栈道博物馆建成,石门书法研究院挂牌,《汉中编年史》等标志性研究成果推出,“汉风汉韵、潮游汉中”汉服嘉年华、“汉中故事我来讲”等活动深受群众喜爱,“石门十三品”、“朱鹮”文创展品随兰花奖在日韩巡展,汉中藤编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案例,连续3年荣登中国地级市传播热度百强榜,汉中文化的百花园生机勃勃。






文化遗产在保护利用中赓续传承

随着“追寻总书记足迹、从汉中之‘汉’看文脉传承”活动火热开展,去年8月至今,140多万游客纷纷来汉中市博物馆探寻中华文明,人数比2019年增长2倍。依托秦蜀古道和石门十三品资源,市博物馆开发投用“石头的字传”动漫课件、3D四折幕和青少年研学体验中心,实施沉浸式AR虚拟数字眼镜漫游汉博项目,打造了我市首个文旅与科技、教育融合创新示范点。今年5月,汉中市博物馆被评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汉中藤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久负盛名,要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更好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言犹在耳。汉中探索“汉中藤编”地方(行业)标准,对外发布“汉中藤编”区域公用品牌战略,用影像记录119个市级非遗项目,创成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3名非遗传承人跻身国家首批乡村工匠名师,创建国家级、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4个,新增省级非遗特色示范县(镇、街区)8个、非遗工坊9家,藤编、羌绣等非遗产品畅销海外。

4月29日,陕西省首届“守艺人”传统手工技艺非遗大展之“青藤之约”创艺赛在我市兴汉新区举办,图为比赛现场。(市文旅局供图)

11月26日,汉中藤编非遗工坊成功入选2024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可持续发展”案例,并将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案例库,这也是迄今为止我省唯一获此殊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文化脉络在研究阐释中愈发清晰

去年以来,我市大力实施纵向贯通汉中各个历史年代、以“两汉三国”为重点的“中”字型文化研究工程,从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等机构,选聘37位专家学者组建专家智库,形成以汉文化研究院为龙头,汉南书院、诸葛书院、汉江书院等多平台支撑的研究体系,推动形成《汉中编年史》《汉中通史》《典籍里的汉中》等一批研究成果,汉中文化的“根”与“脉”更加清晰。

“这次会议是国内近年来在三国历史及诸葛亮文化研究领域召开的规模较大、水平较高的学术会议。”这是著名三国历史及诸葛亮文化研究专家、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原馆长谭良啸,对今年9月在勉县举办的“2024汉中汉文化·三国历史及诸葛亮文化研讨会”的评价。同时,汉中蜀道及石门石刻、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10周年纪念等高层次学术交流活动相继召开,促进了汉文化的研究和传播。

扎根天汉大地,讲好汉中故事。小说《魏紫的春天》获柳青文学奖,小说《太阳地》入选中国作协“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汉调桄桄3次亮相央视舞台,《汉江绝唱》《流动的金石》等一批“汉中原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自信在传承体验中日益增强

挖掘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让传统文化不再束之高阁,而是走进群众日常生活。今年以来,“汉风年·老家过”春节系列文化活动、兴汉胜景汉风秋月国庆盛典等活动频频出圈,天汉长街、市博物馆沉浸式体验汉文化成为追捧“顶流”,全市共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3000余场次。
  今年国庆期间,我市以汉文化体验为核心,以“穿汉服、习汉字、行汉礼”为主线,以做热做靓汉服、汉式婚礼展示为重点,成功举办了汉服嘉年华开幕盛典、霓裳华服游天汉等30余项汉文化体验活动,让广大游客沉浸式感受汉文化魅力。同时,精心推出6大版块、83项活动,打造汉服盛宴、体育赛事、音乐盛会等多种消费场景,文旅消费爆发式增长。央视先后7次聚焦报道“汉中热”。

结合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组织开展各类公益性文艺演出和志愿服务活动,以歌曲、舞蹈、小品、戏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更多群众感受文化力量。汉中藤编、汉调桄桄、羌绣等非遗项目进校园深受师生欢迎。在“汉中故事我来讲”比赛活动中,选手们的精彩讲述催人奋进、感人至深,汉中历史文化以生动可感的面貌走进公众视野。

国家级非遗汉调桄桄杖头木偶戏在传承中发展



文化资源在传播创新中迸发活力

“我们说汉语、写汉字、穿汉服,所有一切跟汉相关的都源于这里。”10月9日“与辉同行”陕西行走进汉中,董宇辉在直播时这样解读汉中。通过在张骞纪念馆、汉中市博物馆和兴汉胜境景区直播带货,将我市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与特色商品完美融合,广大网民深切感受到了汉中汉文化的博大精深,让许多人对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今年8月,“石门十三品”非遗蜡染创作在国家外文局“兰之约:全球文明对话行”系列活动中展出,朱鹮、藤编等众多文创产品得到外国友人的高度赞誉。同时,大力开展“外国人眼中的汉中”活动,《戴安娜在汉中》系列短视频,海外触达量超6亿人次。精心开展朱鹮文化交流活动、天坑国际联合科考、“一带一路”汉字发布大会等活动,“汉文化”“张骞故里”“朱鹮家园”“世界天坑”“汉中非遗”等文化标识愈发靓丽。

重塑“诗和远方”,持续加强对传统城镇、文化遗迹、特色商业街区等的创意设计,“西郊记忆”非遗工坊、“国潮汉风”熊猫集市等一批创意产业集聚区成为休闲消费的好去处。深入实施文旅产业品质提升行动,全年推出系列文旅活动400余项,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市场主体发展至8358个,规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达到30.61亿元,让人们在感受壮美山河中品味文脉悠长。





往期推荐
最新批复!汉中新增一省级高新区 →
冷҉冷҉冷҉!汉中有雨雪降温天气 →
来源:汉中日报
审核:宋 瑜
责编:楚 新 周 莹

编辑 | 校对:皇甫喜

文明汉中
传递政府信息,弘扬文明新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