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寺遗址博物馆的建成开馆,为呈现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进程,探究早期国家文明形态提供重要平台。
陶寺遗址博物馆位于临汾市襄汾县,是依托陶寺文化建设的一座专题性遗址博物馆。展厅面积约5000平方米,展出陶寺出土的陶器、玉器等文物230件(套),全面展示距今4300年至3900年陶寺文化的考古发掘与研究成果。临汾市委书记李云峰:
在陶寺都邑遗址,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城墙、大型建筑基址、祭祀遗迹,普通居民区、手工业区、宫城等功能划分井然有序,反映出陶寺初步显现出王权礼制及早期国家的基本面貌。同时,在陶寺大型墓葬中出现的鼍鼓、土鼓、石磬等乐器组合,生动反映出当时“礼乐制度”已经初步形成。国家文物局考古司司长闫亚林:
在内外城之间,还有多处墓地、大型墓葬集中分布,墓中往往随葬有大量的文物,且出现鼍鼓、土鼓、石磬等固定组合、固定数量、固定位置的现象,反映礼乐制度很可能初步形成。许多小型墓葬没有任何随葬品,说明当时不同群体之间的社会地位差异显著、阶级分化严重。这些发现生动表明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进入新的重要阶段。
中国考古学会考古遗产专委会主任孙英民分析说,大量考古研究表明,陶寺遗址不仅是一个政治、经济、军事和宗教中心,也是夏、商、周三代辉煌文明的主要源头。
陶寺遗址于1958年被发现,1978年正式发掘,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重要遗址,先后出土各类文物5500多件,揭示了中华文明的早期形态,是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历程的重要支点。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
(山西综合广播记者杜佳梁、潘虹、杨环宇报道)
责编:张国政 制作:曹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