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阳供销社、新登供销社、百货公司……几代富阳人的共同回忆!

时事   2024-10-06 11:51   浙江  

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特别报道

“我们的生活”


区融媒体中心推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特别策划——“我们的生活”,从吃、穿、住、行、游、购、娱七个方面讲述生活的变迁,以此折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双重提高。



新中国成立75年以来

富阳人的生活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购物的方式、购物的理念

也“今时不同往日”


从物资紧缺到应有尽有

从“票证时代”到“互联网时代”

从“解决温饱”到“买点情绪价值”

这些变化也见证着

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建国初期,中国经历着物资极度匮乏的阶段,计划经济之下,人们想要买粮食都必须“凭票购买”,就连瓜子、花生、豆腐、食盐等也离不开票证。那时购物,钱只是配角,都是要先有票证才能拿钱去买,其中最重要的粮票更被形容为“吃饭的护照”。


而供销社就是当时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在富阳就有这么一家人,三代都是“供销人”。故事的主人公叫袁媛,是区供销社在职职工,她的父亲袁正全、母亲应灵芝、爷爷袁顺豪、外公应振韶都曾就职于或正就职于供销社。


这次我们就从三代“供销人”的经历中,听听他们“花钱”的故事。


△袁媛与父母旧照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解决“温饱问题”是头等大事


故事从1951年富阳供销社成立开始讲起。


袁媛的爷爷袁顺豪于1995年与世长辞,所以很多故事都靠她父亲袁正全的点滴记忆拼凑起来。


爷爷袁顺豪


袁正全表示,富阳供销社成立之初,他的父亲袁顺豪便已经在单位了,是最早的一批员工之一。1965年,袁正全出生了,等他十来岁时,袁顺豪在新登镇供销社任办公室主任。他说,父亲一年有三四十元工资,与同村其他人家相比,已经很多了。但他记忆中的童年生活,还是离不开一个“苦”字。



“那个时候一年中有一半的时间能吃上米饭就不错了,大多数时间都是吃玉米和番薯。”以至于到现在,袁正全看到番薯玉米都直摇头。袁正全有7个兄弟姐妹,他在家中排行老四。“米饭都是要留给家里的劳动力的,他们要吃饱了才能干活。”他回忆道,上世纪70年代还是“人民公社”时期,要“交公粮”,完成大队的任务后,留给自己家吃的就不多了。


袁正全说,那时候父亲的工资只能解决一家人的“温饱问题”,除了吃饭,每年最“奢侈”的开支,便是过年做一套新衣服了。“我上面还有两个哥哥,我平时穿的都是哥哥穿小了的衣服,破了就补补,我穿小了,再轮到弟弟接着穿,只有到过年时可以做一套属于自己的新衣服。”他说,小时候没有成衣可以买,都是买了布料做。“布票一年才发一次,做一整套衣服大概也就三四块钱,但在那个时候是很值得炫耀的事情。”


“买所有的东西都要凭‘票’,种田用的化肥、点灯用的煤油,包括白糖、食盐……所有的都需要一张‘票’,没有票,你有钱都没用。”袁正全说,他印象中只有水果糖可以不用票,但是太贵了,一个就要两分钱,对于小时候的他来说,完全是“奢侈品”。


富阳县供销社第一商场(今百合大厦)

叶盛高摄于1986年


1975年,是袁正全一家非常重要的一年,那一年他们家造了新房子。“在这之前,我们家住的都是草房,住了20多年了。”袁正全说,随着家里人越来越多,条件也慢慢改善,便造了新房子。“那是用水泥糊起来的,里面是木结构,那时候花了几百元,几乎是我们家大半的积蓄。”


后来,家里又买了第一辆交通工具——自行车。“那时候我大哥二十出头,要去田里干活,搬运东西,家里也需要这么一个运输工具,便买了一辆二八大杠,凤凰牌的。”他说,那时候的自行车要163元一辆,相当于他父亲半年的工资,不仅贵还得“凭票购买”,“那时候能骑上自行车,回头率不亚于现在开奔驰宝马”


上世纪80年代:

票比钱还值钱


时间来到1982年,这一年袁正全18岁,他从父亲手中接下接力棒,抵职成为供销社员工。这个时候,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正在完成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接轨。


△改革开放初期,富阳大力发展各类市场


“当年供销社职员是一份很吃香的工作。”袁正全说,因为量少,好多物品即使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到,大家时常攥着各种票证在商店门口排长龙抢购。“那时候的国庆节,新登百货公司、副食品公司的柜台前,里三层外三层挤满人。还常常有人来找我们打听,走俏的东西什么时候到货。”


△富阳市民排队凭票买豆腐(摄于1980年)

△富阳市民排队买白糖(叶盛高摄于1986年)


当袁正全进入供销社后,对这份工作也有了自己的理解,其中怎么都绕不开的关键,就是“票”


那时候的“票”都是用手刻出来的。袁正全当时也负责过这份工作。“一般来说,一个季度要印一次,我主要是负责在蜡纸上刻出票上的文字,光是刻这一道工序就需要15天,刻好之后拿到油印机上,有师傅用推盘一张张‘打印’好。”


他在家中还翻出了不少粮票,虽然已经泛黄,上面还有深深浅浅的折痕,但看得出保存得很好。记者看到粮票和现在的纸钞有些相似,在最上方写着“浙江省粮票”,左边是一幅火车的图片,右边用写着“弍两半”,最下面写着“1976”。还有一些1991、1992年的“粮票”“油票”,款式都有变化,除了“浙江省粮票”,记者还发现了几张“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部全国通用粮票”。



袁正全解释道,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他负责采购,常常需要出差,前往全国各地。浙江的粮票只能在浙江用,那么去外省要怎么办呢?“我们要先去粮管所,将浙江省粮票换成全国通用粮票,才能在外地吃上饭。”他说,那时候商品逐渐开始丰富起来,像荔枝罐头、桂圆罐头、葵花籽,还有一些手工艺品都在市场上流通


△区供销文化展示馆还原的老供销商店样子


1987年6月1日,袁媛的妈妈应灵芝也抵职来到新登供销社工作,在百货公司做营业员。“我记得很清楚,第一个月工资是35元。”应灵芝说,那时候也没别的开销,主要就是食堂吃饭,“最贵的荤菜6角,平时都不舍得吃,一个月最多吃个两三次。每天也就花1元,一个月下来还有5元好多。”应灵芝说,她工作第一年就攒了20元,用这笔钱买了一件呢大衣。



上世纪90年代:

在富阳,粮票退出历史舞台


进入上世纪90年代,生活又是另一番景象。


1991年,应灵芝与袁正全恋爱结婚了。


不管在哪个年代,结婚都是一件人生大事,也是一件“费钱”的事。“婚礼是在百货公司的食堂办的,自己叫了厨师,摆了几十桌。”应灵芝回忆道,“那时候没有什么彩礼,在婚前去了一趟杭州百货大楼,买了一根项链和一块毛毯,花了200元。”应灵芝说,从工作到结婚,她攒了3000元,结完婚,积蓄也用得差不多了。



那个时候流行“结婚三大件”,应灵芝和袁正全买了冰箱、彩电、缝纫机,有了这些家具,小家算是有了雏形。“我记得那时候电视机21寸,只有8个频道,也要1300多元。”应灵芝说,那时候也没有婚房,住的是集体宿舍,和别人换了个房间,换成贴在一起的两个房间,便是新家了。


1992年,新登供销社出了政策,营业员可以自主承包柜台。“当时也是采取招标的形式,我还记得那天袁媛爸在出差,我自己一个人抱着袁媛去招标。”应灵芝说,她想要一个卖小百货的柜台,6000元一年起叫,最终被她以9000元价格拿下。除了承包费用,还需要把柜台的库存都盘下来,“我记得是10月份包下的柜台,到年底差不多就还清了1万元钱的库存”。承包柜台收益很不错,应灵芝每年收入有一两万元,当时袁正全每个月工资为200元。


也正是在1992年,在富阳,粮票退出了历史舞台。袁正全是最后一批经手“票”的人,他还记得从他手上最后发出去的是“烟票”,“从那以后,供销社的大部分职能完成了历史使命”。


21世纪:

年轻人更愿意享受花钱


袁媛可以说是非常典型的“90后”。


1991年底,袁媛出生了。



作为独生女,她的童年无忧无虑,甚至让人羡慕。“那时候我妈妈在百货公司的柜台卖玩具,镇上最时髦的玩具我总是在小朋友中第一个拥有的。我爸爸常常出差,给我带各种各样的零食。”她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广州的荔枝,那时候荔枝在新登、富阳都还是很少见到的。袁媛10岁便和爸爸去过内蒙古,在同龄人里算得上“见多识广”。


父母经常带袁媛出门旅游


上初中之后,她有了可以自己支配的零花钱。“我妈妈一个星期给我100元,主要就是用来买那些漂亮的本子、笔、杯子。”袁媛表示,她很幸运能出生在这个家庭,在物质上总是尽可能地满足她。初三时,有了第一个小灵通,那时候小灵通要四五百元,高一时,又买了当时最火的诺基亚滑盖手机


考上大学后,袁媛有了自己可以独立支配的生活费,“因为我是在临安读的大学,离家很近,所以我每半个月回家领800元”。


2010年,她读大一,IPhone4横空出世,她第一次购买苹果手机。“我记得苹果手机出现之后,渐渐有了支付宝、微信支付等,我妈妈给我的生活费也从现金变成了手机转给我。”袁媛评价妈妈还是挺紧跟潮流的,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比较高,“她现在的衣服都是自己抖音上买的,手机用得比我还溜。”


同一时间,淘宝也出现了。袁媛说淘宝刚开始兴起的时候,她几乎天天都有包裹到家。“那时候新鲜劲正足,而且淘宝上的商品价格又便宜,我什么都想买回来看看。”她表示,反而现在,她更喜欢去线下购物,能够摸摸衣服的面料、穿上身试试效果,让她觉得更有体验感。“还有一段时间,‘韩国代购’很流行,但这些年我会倾向于买国货。”


“我算是一个比较‘费钱’的人。”袁媛自嘲道,“但是上班之后,我对用钱这件事也有了不一样的想法。”她说,曾经她可能会有一半的开支都花在服装上,但是现在更愿意把钱花在“出去看看”上。“我记得2015年上班后的第一笔年终奖,我拿了3000元,我用这笔钱去了一趟泰国。”袁媛认为,只有观了世界,才能有自己的世界观,旅游是一笔非常值得的花销。


袁媛说,相比于父母和老一辈的“有计划”,她作为“90后”,在花钱这件事上,更愿意享受当下。“当然这也是因为,父母们的‘计划’,让我没有了后顾之忧,我才能‘任性’地去享受生活。”



记者 金易梵

编辑 李思思

审核 王永杰

终审 徐君君

求点赞+“在看”


富阳日报
了解富阳,抢鲜一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