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万家门店关门大吉,奶茶界曾经的“顶流”变成了创业者的“翻车现场”。那个年入22亿、看起来像是“黄金铺”的品牌,吸引了一大波加盟商,结果却是直接把他们送进了“倾家荡产”的深坑。
如今,大街小巷挂满控诉条幅,一个又一个曾经热血沸腾的创业故事变成了扎心的悲情独白。
到底是怎么回事?明明看起来稳赚不赔的生意,为什么硬是把成千上万的投资者拖下了水?这奶茶,怕不是兑了太多冰吧?
1、一场资本盛宴的落幕
奶茶行业的“珍珠光环”早已不复存在,看看资本市场的脸色就知道了。奈雪的茶,这位“奶茶第一股”,市值从曾经的三百多亿港元巅峰,硬生生蒸发成了二十多亿港元,只剩下个底料。换算一下,就是九成的市值打了水漂,还不带糖。
而另一边的茶百道,虽然靠实力挤进了上市圈,却依旧逃不过奶茶行业的“高开低走定律”。上市才几个月,市值就从二百三十亿港元缩水到一百三十亿港元,跌得比夏天的冰块还快。
曾经的“吸金神器”,如今变成了资本市场的“黑洞”,这奶茶,究竟还能不能甜起来?
沪上阿姨冲刺港股上市的“奶茶梦”,在2024年8月一杯凉白开中戛然而止。招股书失效的消息,让人感叹这个行业从“甜蜜暴击”到“苦涩反转”,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
资本市场的冷脸可不是随便给的,这锅得归功于多方面的“神助攻”。新茶饮品牌跑得太快,运营效率跟不上脚步;门店数量猛增,但卖的东西都一个味儿,恶性竞争直接“内卷”到地心。再加上原材料价格飙升、人力成本高攀,利润被榨得比珍珠里的糖分还少。
当热度散去,奶茶行业的“冰火两重天”就这么真实地上演了。
投资机构对奶茶行业的热情,就像一杯过期珍珠奶茶,凉得彻底。数据显示,2023年新茶饮领域的融资事件同比暴跌超过70%,投资总额创下近五年新低——堪称“奶茶界的寒冬特饮”。
曾经为一杯奶茶慷慨解囊的投资人,如今个个掏出放大镜,仔细审视这个行业的增长潜力和盈利模式。换句话说,他们开始琢磨:这“甜蜜事业”到底是下金蛋的鹅,还是个糖衣陷阱?于是,原来飞快的投资步伐,如今变成了小心翼翼的试探。
这种变化对奶茶行业来说,可谓一阵寒风,直接吹乱了上市公司的估值,也让那些满怀梦想、准备借资本的“东风”扩张版图的新茶饮品牌纷纷踩了急刹车。
有的品牌不得不“打住”,放慢步伐,精打细算过日子;而有些则被迫重新调整发展战略,开始琢磨怎么在资本市场冷眼旁观的情况下,靠自家“奶”苦撑局面。显然,这杯“茶”是越来越难泡了!
2、残酷数据背后的生存困境
2024年上半年,奶茶行业的“账本”简直成了眼泪簿。
茶百道的营收跌了10%,净利润更是直接跳水近六成,仿佛在说:“卖奶茶不容易,赚钱更难!”而奈雪的茶就更惨了,半年时间就亏了4.38亿元,不仅凉了奶茶,估计老板的心都快凉透了。这数据一摆,奶茶不香了,账本也不甜了。
截至2024年5月,全国奶茶门店总数突破41万家,看起来热闹非凡,但新增的16.7万家门店中,近14万家已经悄悄“关门大吉”。这波“开店即闭店”的操作,堪称行业的花式洗牌——加速模式一开,关店速度直接追上了开店速度。
深扒这触目惊心的数据,背后藏着行业面临的一箩筐难题,堪比“珍珠堵吸管”般的艰难处境。
首先,消费者的心智发生了大转变。随着健康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含糖饮品说“NO”,年轻人对新式茶饮的热情也逐渐降温,曾经的“奶茶革命”仿佛也开始有了“减糖”的趋势。
其次,运营成本持续上涨,简直让奶茶店老板们苦不堪言。从原材料到人工,再到越来越贵的租金,成本的“涨势”不言而喻。但更悲催的是,终端售价却因为竞争激烈,根本没法跟着涨上去,真是“做一杯茶,亏一杯茶”。
更让人担忧的是,许多品牌为了维持增长,不得不依赖补贴和大规模的营销手段,导致获客成本飙升。有数据显示,某些品牌的获客成本竟然超过了单笔订单的利润,简直是在“赔本赚吆喝”。这种靠烧钱换来的短期效果,看似繁荣,实则不可持续,最终导致了资金链的紧张,经营状况持续恶化,真是“看似繁华,实则危机四伏”。
3、品牌实力的冷酷较量
根据2022年的营收数据来看,蜜雪冰城稳稳地坐上了“奶茶行业霸主”的宝座,年营收高达135亿元,独占鳌头。而紧随其后的是古茗和茶百道,分别以55亿元和42亿元的营收位居第二和第三,表现不俗。至于沪上阿姨,虽然名字响亮,但营收仅有21亿元,显然在这场竞争中略显逊色。
到了2023年前三季度,净利润的差距进一步拉大,蜜雪冰城、古茗和沪上阿姨的净利润分别为24亿元、10亿元和3亿元,品牌间的实力差距愈发明显。这一差距并非偶然,而是各家品牌战略定位与执行能力的直接体现。
蜜雪冰城凭借其“平价+”策略,成功占领了下沉市场。它的产品定价普遍在10元以下,这不仅吸引了大量消费者,也确保了高客流量的同时,保持了合理的利润空间。而古茗和沪上阿姨虽然也有各自的市场定位,但无论是在产品定价还是市场策略上,都与蜜雪冰城的成功模式存在明显差距。
相比之下,一些主打高端路线的品牌,虽然单品价格较高,但受限于消费频次和门店数量,整体营收规模难以突破。高价位产品往往吸引的是有限的消费群体,而这一部分顾客的购买频率较低,这使得这些品牌在扩张上遇到了瓶颈,无法像平价品牌那样快速积累规模效应。
品牌差异化也是成功的关键因素。那些成功的品牌往往能够打造出独特的产品体系和品牌调性,而不是盲目跟风模仿。比如蜜雪冰城不仅在产品定价上占优势,还通过不断创新和满足消费者需求来强化品牌个性,这使得它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
此外,供应链管理能力的差异也直接影响到品牌的盈利水平。品牌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产品本身,还取决于其如何高效管理供应链,控制成本,并利用规模效应来提高整体盈利能力。那些能够优化供应链、提高物流效率、降低原材料成本的品牌,通常能在价格竞争中占据优势,并确保更高的毛利率。
有效的成本控制和规模效应已经成为决定品牌生存的关键要素。通过提高运营效率,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品牌可以在价格战中保持竞争力,同时确保利润不被过度压缩。因此,供应链的优化和成本管理,不仅能帮助品牌抵御市场的波动,还能为其持续扩张和盈利奠定坚实的基础。
4、加盟陷阱:看似美好的创业梦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各大奶茶品牌纷纷通过降低加盟门槛来吸引更多的加盟商。比如,古茗推出了“首年零加盟费”的政策,书亦烧仙草则主打“零品牌费、零服务费”,而沪上阿姨的加盟费甚至可以分三年还清。这些看似非常诱人的政策,实则隐藏着品牌方用加盟商的资金和承担风险的方式来加速自身的扩张。
这种“零成本”策略背后,往往掩盖着更深层次的商业逻辑。通过降低初期投入,品牌方吸引大量的加盟商加入,但实际上,这些加盟商的资金不仅仅用于开设门店和购买设备,还成为了品牌方在扩展市场和增加门店数量过程中的资金来源。这样,加盟商的资金投入与品牌方的扩张目标紧密挂钩,而他们所面临的经营风险却没有得到足够的保障,最终很可能成为资本链断裂的牺牲品。
这种看似“划算”的加盟政策,在短期内可能会带来一波热潮,但长期来看,加盟商的成功与否也许并不完全取决于自己的经营能力,而是深受品牌方战略和市场环境的影响。
有的加盟商为了开店甚至透支信用卡,陷入债务危机,不得不关门大吉;还有的加盟商在心力交瘁的情况下,忍痛挂出“加盟已倾家荡产”的横幅,向世人无声控诉着这个行业的残酷现实。
更令人痛心的是,问题的根源并不止于个人经营失误,而在于加盟体系本身的结构性不合理。许多品牌通过低加盟门槛吸引加盟商,利用他们的资金进行快速扩张,然而对于许多加盟商而言,开设奶茶店远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高昂的原材料成本、不断上涨的租金、以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让很多店面一度陷入经营困境。虽然品牌方通过加盟快速扩张了市场份额,但却将经营的风险和压力留给了加盟商。
这种依赖加盟商资金扩张的模式,在短期内或许能带来品牌的快速增长,但长远来看,过度依赖加盟的模式导致了不平衡的市场分配和极高的运营风险。加盟商的资金压力和品牌方的战略目标之间,并没有足够的有效平衡,而加盟商在经营过程中缺乏足够的支持和保障,也导致了许多不幸的结局。这种不合理的加盟体系,最终变成了品牌方的一剂“双刃剑”。
品牌方通过强制加盟商采购指定原材料,收取差价,从中牟取暴利;同时,设置苛刻的销售指标和管理要求,逼得加盟商拼尽全力。然而,在关键的门店选址、运营支持等方面,却往往缺乏实质性的帮助。这种“抽血式”的合作模式,导致了加盟商们在没有足够支持的情况下苦苦挣扎,生存压力越来越大。
更糟糕的是,部分品牌还存在重复授权和地域保护不力的现象,这不仅让加盟商之间陷入了恶性竞争,还破坏了市场秩序。每个加盟商本来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特定区域占有一席之地,但却被品牌方不负责任的授权行为推向了市场的刀尖。原本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转眼就被来自其他加盟商的竞争所侵蚀,价格战和顾客争夺成为了常态。
这些问题累积下来,最终加剧了品牌体系内的混乱,加盟商的信任度下降,品牌形象也受到了影响。结果就是,不仅加盟商受损,整个品牌的市场声誉也开始出现裂痕,陷入了一个难以自拔的恶性循环。
数据显示,超过60%的加盟商在开业的第一年就遭遇了亏损,而能够坚持三年以上并保持正常经营的加盟商比例却不足20%。这无疑是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
这种高风险的投资模式让许多怀揣着创业梦想的加盟商,不得不面临债务危机的重压。许多人在最初的激情和期望中投入了大量资金,却没能预见到市场的残酷和运营的复杂。尽管他们从品牌方得到了“致富”的承诺,但在实际运营中却被高昂的成本、低迷的客流和严苛的指标压得喘不过气。
更糟糕的是,很多加盟商因为过度依赖品牌方的支持,忽视了市场的多变性和自主经营的能力,最终只能陷入负债和无力回天的困境。这些“创业梦”最终成为了“噩梦”,不仅让他们失去了投资,也让他们的生活和家庭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5、内卷与成本的双重挤压
在价格战和成本上涨的双重夹击下,加盟商的生存空间像气球一样被不断挤压。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各大品牌不断推出优惠活动和补贴吸引顾客,但这些补贴往往是杯水车薪,有些单品甚至不得不亏本销售来维持吸引力。
与此同时,人工成本、原材料成本和房租等各项费用却在不断上涨,加盟商的经营压力如同一座大山。有些加盟商甚至不得不辞退员工,亲自下厨制作奶茶;有的则是拼尽全力、24小时不停歇营业,仍然难以维持基本的收支平衡。在这种困境中,许多加盟商感到进退两难,不知道如何才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生存下来。
市场研究数据显示,一家标准奶茶店的月均固定成本大约在3万元左右,包括房租、水电和人工等支出。然而,在竞争激烈的区域,日均销量可能只有100到150杯,即使按每杯20元的均价计算,毛利率也很难突破40%。对于很多加盟商来说,面对这么高的成本和如此微薄的利润,他们只能咬牙坚持,期望能够度过这段艰难的时光。
扣除各项成本后,许多奶茶店的月净利润往往不到5000元,远远低于加盟商的预期。更糟糕的是,随着市场逐渐饱和,获客成本不断上涨,而单店的营收却在不断下降。这个恶性循环让很多加盟商的日子变得愈加艰难。
调查数据显示,超过75%的加盟商表示,如果能重新选择,他们绝对不会再进入奶茶行业。这个令人震惊的比例反映出整个行业的普遍困境,生意越来越难做,创业梦想逐渐破灭。这种普遍性的经营困境正在动摇整个行业的根基,甚至让人不禁质疑:奶茶行业的红利期,真的已经过去了吗?
随着奶茶行业的红利期逐渐消失,这个曾经被视为创富捷径的行业,正经历着一场深度的洗牌。从数据来看,虽然一些品牌仍在顽强存活,但它们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营收下滑、亏损加剧似乎成了常态。对于那些普通投资者来说,奶茶加盟已经不再是一个可以轻松获利的创业选择。
这场始于风口、最终陷入内卷的奶茶江湖,或许会让更多人意识到,任何行业的发展都必须回归理性。过度依赖加盟扩张的商业模式,最终必将面临市场的残酷考验。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奶茶行业的“快餐式成功”已不再可持续,未来的赢家将是那些能在品质、创新与经营效率上找到平衡的品牌。
来源:巧月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