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有名气,大有来头!师宗这件“宝物”​你给见过?

民生   2024-07-31 20:59   云南  

〔 本文由《师宗非遗》编委授权发布 〕

说起黑尔刀,小有名气,大有来头,当地流传着这么一个口头禅:“黑尔刀好,黑尔刀快,黑尔小刀受人爱……”的确,在师宗及周边县乡集市上随处可见黑尔刀具。


黑尔刀具备受人们喜爱的原因,源自它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锻造技术、锋利的刀口和精良的材质。2005年6月,黑尔刀被师宗县人民政府列为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


黑尔刀技艺传承人雨登寨田福光老人


黑尔村委会隶属师宗县龙庆彝族壮族乡,地处曲靖、红河、文山三市州交界,距师宗县城56千米。黑尔是一个纯壮族村委会,辖14个村小组(但并无称谓为“黑尔”的村小组,该村委会的命名与众不同),“张、赵、田、李”为四大姓氏家族。


黑尔依山傍水,气候炎热,水源丰富,土地肥沃,主要种植水稻、玉米、蔬菜等农作物和热区水果。在一段时期,相比其他地方,黑尔的农田耕作技术较为先进,特别是手工业技艺比较超前,很早就普遍使用铁制生产工具。

据《师宗州志》记载:“黑耳嶆,在州城之南一百二十里,依水而居,种稻颇饶,间喜仇杀生事,寨九:大寨、石头、矣登、光千、光化、矣龙、发蒙、飞塘、阿盈里,百户八人,把事倍之”。听老人讲,老祖宗下黑尔嶆建村立寨时,嶆中山高谷深,树林巨大,芦草丛生,毒蛇猛兽随时出现,外面兵荒马乱,山贼土匪作恶,人们上山下地都要带上锋利的刀具防身辟邪,自古至今刀成为黑尔人生产生活随身必备之物。


打制黑尔刀的工具之一


黑尔刀具种类很多,有战乱时杀贼斩兽用的关公大长刀,有生产生活用的大砍刀、斧子、菜刀、镰刀、齿镰刀(刀口带齿割谷子专用)、弯月型齿镰刀(刀口带齿采谷种和采糯谷做扁米专用)、杀猪宰牛刀(有空心圆把刀和牛角夹把刀),还有防身装饰用的牛角蒜头刀,当然,最受人们喜爱的当数牛角蒜头刀了。

人们通常说的黑尔刀大多是指牛角夹把刀和牛角蒜头刀,当地称插子,是一种匕首类防身用短小刀具。它是黑尔刀系中锻造最复杂、制作程序最繁多,技术含量最高的刀。黑尔刀的制作包括选材、烧制捶打、打磨塑型、淬火及刀柄刀鞘制作五个步骤。


打制黑尔刀的工具之一


首先是制刀。制作一把好的黑尔刀,选择上乘的钢材很重要,毛铁要新,钢材最好是汽车扁担钢,好钢好铁打制出来的刀具颜色铮亮,既锋利又耐用。


先把毛铁塑型,再将毛铁前端开口成两瓣,把制好的钢条薄片嵌进去夹紧,然后放进火炉里烧炼,待钢条和铁片即将熔为一体时,迅速取出放到铁砧上锻打,此时师傅需全神贯注地把握火候,火候不到钢条与铁片分裂,火候过了钢条熔化,便前功尽弃。铁条经反复烧炼,反复捶打,直至成刀形为止。


黑尔刀成品


其次是修刀。刀具锻打成型后,用削铁刀削去刀体多余部分,将刀体塑型。之后,在刀背、刀面凿刻谷穗、鱼眼、太阳、月亮等图案,再用磨刀石将刀体表面打磨至光滑发亮,刀型基本形成。


第三步是淬火,黑尔人称作“拿水”。这是黑尔刀制作过程中最重要的程序,淬火把握的好不好直接影响到刀的硬度和锋利程度。师傅在这个步骤很重视也很谨慎,先将打磨光滑发亮的刀黑尔刀成品具放在炭火中烧红,然后把刀具的刀刃朝下迅速放入水槽使之冷却,之后将刀在磨刀石上反复打磨,使之光亮锋利,刀身的制作才算完成。


用牛角制成的黑尔刀刀柄


最后是刀柄刀鞘制作。传统的黑尔刀在刀柄的选材上很考究,通常选用水牛角制作,因为水牛角坚韧不易开裂变形,用得越久越滑亮美观。将牛角顶尖实心部分制作成蒜头型刀柄,根部较薄的部位用来制作夹把刀的刀柄。


刀柄制作过程较为复杂,蒜头刀的刀柄从制作到完工共需九道工序才能完成。一把上好的黑尔刀,配上一杆精致的牛角刀柄,再套上用红椿木制作的精致刀鞘,这样才是一件受人们喜爱的传统黑尔刀。


黑尔刀的制作技艺和流程独特而复杂,一般来说,年轻力壮的手艺人一天只能制作两把黑尔蒜头刀,而制作一把长刀则需要1至2天。


2005年6月民族民间优秀传承文化田野调查场景


黑尔刀的锻打技术,据说是清朝乾隆南下时从中原流传过来的,在黑尔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并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是黑尔刀的精湛时期。这个时期从事钢铁锻打的师傅很少,但是技术很精湛,以田心村三铁匠张映台和四铁匠张映周最为盛名,大寨村张希圣、张代恩,新寨的田师傅(田毓元的父亲),雨龙的李师傅的名声都很大,主要锻打砍柴刀、菜刀、镰刀、锄头等生产工具,燃料以自主烧制的木炭为主。


黑尔小刀最小,只是农闲时人们订做或赠送亲朋好友,大多时候以制作蒜头柳叶刀为主,刀叶锻打细腻,刀把雕刻精致,龙头刀把也在这个时期出现。


制作刀柄用的水牛角、菜刀、小刀、长刀


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后,是黑尔刀的鼎盛时期。由于土地包产到户,农民有了充足的时间从事手工业,这个时期黑尔每个村寨有4~5个黑尔刀的生产作坊,燃料主要用生煤,生煤温度高,钢铁熔化快,锻打出来的刀光滑锃亮锋利,最为出名的有雨龙村的赵双美和田心村的田老八,大寨村的张光荣、张乔存、张宗代、张永和,中寨的田祖业、田关送,雨灯寨的张红章等手艺也很精致。


黑尔刀手艺人张洪章


他们早上下地干农活,下午在家锻铁打刀,晚上忙着雕花刻把,只要走进村寨,便能听到此起彼伏、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到周末,他们把制作好的刀具拿到龙庆、大同、县城以及周边县乡集市去卖。有了打刀这个手艺,当地群众经济收入得到了显著提高。


第三阶段是二十一世纪初期之后,是黑尔刀的繁荣时期。在煤炭能源不变的基础上,电气锤、鼓风机、电砂轮等电气化工具的运用,生产速度不断提高,生产工艺不断更新,基本可以满足市场对黑尔刀的需求。主要代表师傅有张祖昌、张以横、张宗汉、赵稳福、张世双、张周黄、田成德等。


随着生产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工厂流水压制刀具大量涌入市场,公安部门对管制刀具要求严格,加之牛角数量减少,手工打刀艰辛且收入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得不放弃手工学习而外打工,目前从事锻打制作黑尔刀的仅剩四五家,若要购买需要预先定制,且价格不菲,黑尔刀显得弥足珍贵。


手艺人张宗代和儿子张志双同时制作两把黑尔刀


黑尔刀不仅是壮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必需品,也是再现黑尔厚重的壮族文化的艺术品,每一把刀在千锤百炼中传递着工匠的心血,传承着百年的技艺,希望这项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得到更好的传承保护,并在新时代中得以创新发展。(来源/摘自《师宗非遗》文/张留辉   图/张留辉、李慧林、佚名)





《师宗非遗》是一本全面展示师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书籍,收录了5项省级非遗项目、31项市级非遗项目、17项县级非遗项目,由政协师宗县委员会文化文史和联络学习委组织16名编撰人员历时2年通过走访调查、拍摄记录、整理核实后编撰而成。


全书有16.6万字、451幅图片,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真实展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及传承人背后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该书的出版,既是对师宗25年非遗工作的阶段性总结,也是对师宗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集中展示。即日起,“师宗城记”将刊载发布非遗文章,殷切希望广大读者认识非遗、走进非遗、了解非遗,一起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用非遗文化讲好师宗故事。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或发布招聘等便民信息!

师宗城记
从这里,看百态,品人生,知晓师宗大小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