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
草药大全
【中药名】皂角刺
【别名】皂荚刺、皂刺、天丁、皂角针、皂针。
【类别】驱虫止虫药
【药用部位】豆科植物皂荚的棘刺。
【产地分布】主产江苏、湖北、河北、山西、河南、山东。此外,广东、广西、四川、安徽、浙江、贵州、陕西、江西、甘肃等地亦产。
【性味归经】温,辛。归肝经、胃经。
【功效】搜风,拔毒,消肿,排脓。
【主治】治痈肿,疮毒,疠风,癣疮,胎衣不下。外治疥癣麻风。
【文献】
①《本草图经》:"米醋熬嫩刺针作浓煎,以敷疮癣。"
② 杨士瀛:"能引诸药上行,治上焦病。"
③《纲目》:"治痈肿,妒乳,风疠恶疮,胞衣不下,杀虫。"
④《本草崇原》:"去风化痰,败毒攻毒。定小儿惊风发搐,攻痘疮起发,化毒成浆。"
⑤《四川中药志》:"治风热疮疹,并能通乳。"
【成分药理】抗癌作用:①.体外试验,热水浸出物对JTC-26抑制率为50-70%。 ②.体内实验,对浊鼠肉瘤-180有抑制活性的作用。煎剂用平板打洞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卡他球菌有抑制作用;水浸剂60g/kg灌胃对肉瘤-180的抑制率为32.8%。
【用法用量】3~9克,水煎服,外用适量,醋蒸取汁涂患处。
【使用禁忌】痈疽已溃不宜服,孕妇亦忌之。
【配伍选方】
①治疗急性扁桃体炎: 皂角刺3钱水煎,早晚2次分服。观察10例,1例无效(并发扁桃体周围脓肿),其余均在2~8日内治愈。大都在服药次日,体温及白细胞即下降至正常,自觉症状及扁桃体红肿减轻。
②治乳汁不足:皂角刺、王不留行各6克,黄芪15克,猪蹄2只。煎煮至肉烂,去药渣,吃肉喝汤。(《安徽中草药》)
③治乳痈:皂角刺(半烧带生)15克,真蚌粉9克。上药研细。每服3克,酒调下。(《仁斋直指方》)
④治鼻咽癌:皂刺和皂角树枝360克。煎汤至黄酒色,每日服3次,分2日服完。(《抗癌本草》)
⑤治癣疮:川槿皮煎,入肥皂浸水,频频擦之;或以槿皮浸汁磨雄黄(擦之)。(《简便单方》)
⑥治产后乳汁不泄:皂角刺、蔓荆子各烧存性,等分为末,每温酒服6克。(《袖珍方》)
⑦治胎衣不下:皂角刺烧为末。每服3克,温酒调下。(《纲目》引《熊氏妇人良方补遗》)
⑧肠粘连:生黄芪,皂角刺各30克,武火烧开,文火煮至粘稠,去渣用液,加粳米50---100克, 粥喝。半月一疗程
⑨芭刺猪心汤(心脏不适,踹气不足,产后体虚心悸心慌,胃寒胃疼):
材料:芭蕉花瓣,皂角刺若干,猪心一个,
做法:用芭蕉花瓣包住猪心(也可塞点芭蕉花蕊入猪心里,因为芭蕉花蕊不苦,而芭蕉花瓣苦),再用皂角刺插上去,放入蒸锅30~40分钟吃猪心即可(可以加酱油少许,其它不要加任何佐料)。
说明:芭蕉花瓣需先用冷水加盐浸泡2个小时,否则会很苦。一般每年吃个3-5次即可。(冬天也可用此方法煲汤)《静月山人家传秘方》
功效:大人小孩老人都适宜,提高生理机能、延缓衰老、强筋健骨防治骨质疏松、佝偻病、破瘀排痰、妇女缺铁性贫血症大补元气,固脱生津,安神能改善肝失疏泄,脾运不力,气滞血瘀,心气不足、体虚、胃寒胃疼等。禁忌:女性经期勿服。
⑩产后心悸心慌:猪心塞生姜,胡椒粉,或少许红糖,然后插入皂角刺,烤熟或蒸《静月山人家传秘方》
(11)坐月子:皂角刺扎整土母鸡蒸鸡吃肉补气养血。《民间秘方》
(12)痔疮:七个皂角刺刺大肠肠头炖汤可治痔疮、强筋健骨、破瘀排痰等。
(13)手抖痛:皂角刺七个,大枣七个穿起来煮吃,一天两次(半个月)《民间秘方》
草药查询微信:482770398
免责声明:本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和临床使用
买正品药材加微信:3128823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