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进行时】王向明: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文摘   2024-11-11 11:25   安徽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叶源昊报道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5个方面的中国特色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既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也要精神财富极大丰富、在思想文化上自信自强。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如何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就此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向明。

记者:什么是现代化?西方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忽视精神文明,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王向明:现代化的实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加以理解:一是指近代以来的一种人类历史趋势,二是指评价人类文明发展程度的一种标准。

一般认为,近代现代化是以18世纪蒸汽机发明引发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为起点的。但事实上,现代化从来就不是一个孤立的概念。人类的现代化进程从一开始就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社会文明相互交织、互为影响的一个历史过程。正是因发端于14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成熟于18世纪的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带来的文化进步,法国大革命带来的整个欧洲的巨大政治变革,以及15世纪以后的欧洲宗教改革、大航海以及牛顿定律等科学发现,欧洲才率先打开了现代化的大门。

最先实现现代化的英国,其社会经济发生了深刻变化,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并把整个人类社会推向了“蒸汽时代”。现代化的确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生产进步。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的:“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所以,从那时起,追逐现代化就成为了人类社会的一种历史趋势,成为不同国家和民族试图实现的发展目标。

但是,西方式现代化注定要面临历史的困顿。西方早期的现代化,一边是财富的积累,一边是信仰缺失、物欲横流。资本原始积累,完全是依靠对劳动人民血腥的暴力手段实现的。创造了巨大财富的19世纪的欧洲,并没有给欧洲人民带来想象中的幸福,甚至被历史学家认为是“饥饿的欧洲”。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规律——两极分化”,即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一极是资本家财富的积累,另一极是工人阶级贫困的积累。而对外的战争、贩奴、殖民、掠夺等血腥罪恶,更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深重苦难。今天,西方国家日渐陷入困境,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无法遏制资本贪婪的本性,无法解决物质主义膨胀、精神贫乏等痼疾。

历史已经证明,西方的现代化之路不是人类现代化文明的“普世成功之道”。人类的现代化文明迫切需要打破“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走出一条现代化的新路。

记者: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王向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全部成果的总括和结晶。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创造性地确定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是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不仅强调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而且认为精神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那种离开精神文明进步的单一物质文明发展,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不符合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那种以资本为中心、两极分化、物质主义膨胀、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有着本质区别。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我们在推进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重大原则要求贯穿始终。

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将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对物质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目标,我们必须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牢牢扭住高质量发展这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决定着我们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和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思想的引领、文化的滋养、精神的支撑。我们必须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记者:如何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王向明: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也要精神财富极大丰富、在思想文化上自信自强。要坚持两手抓、两手硬,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让全体人民始终拥有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开拓进取的主动精神、健康向上的价值追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四史”宣传教育,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新时代条件下,要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协调、相互促进,首要任务就是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特别是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要进一步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要在全社会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要特别注重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

要不断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当前,主要通过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要以切实的实践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

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5000多年发展史,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促进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不断提高国民受教育程度,全面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责编|刘 敏

初审|孙继奎

终审| 

淮南纪检监察
关注廉政热点,反映百姓呼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