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文旅“人财两旺”的开局,从何而来?

民生   2025-02-05 19:57   天津  
2025年春节
天津文旅惊艳开场



联通大数据显示:全市共接待游客1615.55万人次,同比增长16.7%。游客花费156亿元,同比增长26.4%;人均消费965.63元,同比增长8.3%。据携程平台数据,天津入境游订单量同比增长37%。



接待游客人次和游客花费

两项数据实现双增长

是什么支撑天津文旅迎来今春“开门红”?

“人旺财也旺”的开局从何而来?



京津冀协同:1+1+1>3的“破圈密码”


2025年开年,河北博物院镇馆之宝长信宫灯“出差”天津,吸引了天津、北京、河北等地大量游客到访,引发观展热潮。三地文化部门以“文物告诉你 何以中国节”为活动口号,推出“京津冀博物馆里过大年”系列活动,共推出展览及文化活动约540项,丰富了三地人民群众的春节文化生活。



天津再次凭借1+1+1>3的协同优势,发挥了区域文旅IP势能。春节期间,全市各文博展馆共举办150余项特色展览和社教活动。京津冀联合推出的“紫禁遗珍宫廷文物”主题展,将三地馆藏的200余件宫廷文物汇聚到天津博物馆。天津博物馆、天津自然博物馆推出“蛇年生肖文物与艺术精品展”“蛇年生肖展”等专题展,展现人类与灵蛇在悠悠岁月中形成的和谐共生之美。


从除夕到初六,全市重点监测的29家博物馆共接待观众48.3万人次,其中外地观众35.8万人次,占总参观人次的74%,高于去年同期占比,天津对外地游客的吸引力在显著提升。其中,国家海洋博物馆六天共接待游客11.7万人次,居本市博物馆参观人数之首。


“博物馆里过大年”只是一个缩影——三地联合推出的“跨年迎春大联欢”“欢享庙会”“乐享冰雪”“历史文化主题游”“群众大拜年”等六大板块系列活动,在今年春节结出硕果。


除文博活动之外,以“文旅+百业”为思路,天津文旅开启了跨界融合之旅。蓟州三大雪场夜场开放,在皑皑白雪上,京津冀的游客们滑雪嬉戏,冰雪经济被点燃;万象城舞龙促销,传统民俗与现代商业碰撞出火花,热闹的舞龙表演吸引众多顾客,商场销售额一路攀升;蓟州民宿也在农文旅融合中迎来 “春天”,民宿接待量和收入分别同比增长71.4%和98.7%。区域协同让天津成为北方文旅枢纽,天津相声、北京历史遗产、河北生态资源相互补充,打破了同质化竞争的僵局,共同绘就京津冀文旅的独特画卷。


图源: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



非遗活化:从“文化符号”到“年味经济”


刚刚过去的乙巳蛇年春节,是首个“非遗春节”。


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这个春节,每一个文旅人身上多了一重任务——如何做好春节传承人。


春节前夕,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16个区及有关单位举办非遗贺新春“走进非遗 品味天津”系列春节非遗活动。活动涉及9大板块55项内容,让游人在天津体验浓浓年味,感受非遗魅力。


顾先生一家每年春节都有去天后宫朝拜的习惯,今年也不例外:“天津人对妈祖文化有着特殊的情感,每年人再多也得来一趟古文化街。一方面是传承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能带孩子感受独特年味。”


正如顾先生所说,百年街区古镇已成为传统民俗和非遗文化的浓缩场景。古文化街里,戏曲快闪像是一场奇妙的穿越。身着华服的戏曲演员,在人群中突然开嗓,唱腔婉转、身姿灵动,瞬间抓住游客的目光;杨柳青年画展卖处,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承载着天津的历史记忆与民俗风情。画师们现场挥毫,展示年画制作工艺,游客们不仅能购买到心仪的作品,还能亲手体验制作,将这份浓浓的年味带回家。



从“文化符号”到“年味经济”,非遗不仅是文化传承,也是经济引擎。


天津以“非遗+场景化体验”为“魔法棒”,把传统年俗变成了一个个能触摸、可消费的“文化IP”。西青区水西公园《山海经》主题灯会,将非遗与神话故事结合,夜幕降临,五彩斑斓的灯光勾勒出《山海经》里的奇珍异兽,游客漫步其中,仿若置身于奇幻世界;蓟州独乐寺庙会,古老的庙宇与热闹的民俗活动碰撞,让“文化流量”转化为“消费留量”,非遗经济的乘数效应被放大,成为拉动天津文旅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数字赋能:“沉浸体验”助力“留量深耕”


文旅资源丰富、限定活动精彩纷呈,是此次天津文旅保持热度的基石。“北漂”郑女士春节带着家人回到天津过年,重游熟悉了三十余年的家乡景点,这一次她切实感受到了数字赋能带来的文旅魅力。


“其实游客对天津的挖掘还远远不够,很多人都集中在中心城区那些地方。”郑女士感慨,“我们一致认为自然博物馆、泰达航母公园、方特乐园、国家海洋博物馆这些都很出色,值得‘安利’。”


大年初一,郑女士带着一家人“错峰出行”,来到泰达航母景区观看期待已久的烟火秀表演。夜空是巨大的画布,无人机组成各种炫酷图案,与绚烂烟火交相辉映,让游客们惊叹连连。她表示:“很震撼。很多主题乐园都有烟花秀,但与无人机结合确实新奇。”


图源: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


另一个给郑女士一家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天津自然博物馆。这个承载了天津一代人记忆的博物馆,在科技浪潮之下焕发了新的生机。“我小时候就喜欢自然博物馆,现在带着孩子来看看,加入了AR导览,感觉更新奇了。”


戴上AR眼镜,伫立在庞大恐龙、猛犸象骨架前,耳边响起语音讲解,来自亿万年前的古生物一秒“复活”。“还是360度的,天上地下都有恐龙‘溜达’,给孩子开心坏了。”


她介绍,类似的“科幻场景”在方特游乐园、国家海洋博物馆等场馆同样比比皆是,沉浸式体验、AI导览、虚拟现实互动……技术加持打破了空间限制,极大地拓宽了游客的体验场景。


已经形成品牌效应的沉浸式戏剧《日出》同样承担了“流量密码”的功能,为金街商业区带来了30%以上的客流增量。但IP创新不止于此,春节期间,全市各大剧场专业演出达376场,开启“津年有戏”新篇章,其中不乏沉浸式、AR体验、多维场景打造等数字创新形式。


图源: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


数字技术的浪潮席卷而来,天津文旅顺势而上。


开年新课题,如何带动全年“长红”?


今年开年,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司长缪沐阳提出,2025年文旅行业工作重点将从5个方面发力,即消费、新业态、项目、企业、就业,推动文旅产业扩容强链提质增效,为建设文化强国贡献新力量。


春节假期,成为开年“五大关键词”的试金石。从初一到初七、从白天到夜晚,天津文旅每天都有新花样,满足各类游客的不同需求每一个角落都洋溢着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假期已过,随之而来的是更大的挑战——2025年,如何借助开年“爆红”,带动全年“长红”?后续如何为自身文旅产业长期发展筑牢根基,向更繁荣的未来迈进,也是大家对2025天津文旅的美好期盼。 




评论员韩小黄
编辑|史潇潇

津云
津云,天津市移动新媒体总平台、总集成,一个有新闻理想、融合基因、生活服务、人工智能的媒体集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