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里的这6张老年画,60岁的您还记得吗?每张都饱含那个年代的深情!

乐活   2025-01-29 06:04   河北  
重磅!强烈推荐,关注后不迷路!圈哥小号正式上线,速关!

在泛黄的纸页上,一抹朱红晕染着旧时光,那些贴在土墙木门上的老年画,曾是几代中国人关于春节最鲜活的记忆。它们不仅是节日的装饰,更是一卷卷流动的民间史诗,用朴拙的线条、浓烈的色彩,将农耕文明的祈愿、市井生活的烟火,乃至时代变迁的痕迹,悉数定格在方寸之间。如今再翻开这些老画,仿佛推开一扇通往旧日岁月的门,每一张都藏着一段深情。

一、灶王爷:灶台上的“家庭纪检委”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腊月廿三祭灶神的习俗,让《灶王图》成为家家户户必备的年画。画中灶王爷头戴官帽,手持玉笏,两侧常配“善罐”“恶罐”,记录人间善恶。旧时主妇们会在灶神像前供上麦芽糖,期盼他“吃人嘴甜”,向玉帝多说好话。
河北武强年画中,灶王爷甚至带着灶王奶奶,二人眉眼含笑,如同寻常夫妻。有老人回忆:“小时候偷吃供品,母亲总吓唬‘灶王爷看着呢’,那画上的眼睛,真让人觉得举头三尺有神明。”
二、门神:桃木朱砂镇守的千年敬畏
秦琼与尉迟恭金甲怒目,神荼郁垒执戟捉鬼,这些威风凛凛的门神年画,承载着中国人对“平安”二字的终极想象。天津杨柳青的门神画最是考究:秦琼铠甲上的鳞片需勾画九百九十九笔,尉迟恭钢鞭的纹路藏着北斗七星的走向。
1958年,河南朱仙镇一位老画师在门神手中添了玉米与齿轮,说是“保卫新中国建设”。特殊年代里,这些“改良门神”曾被批为“四旧”,却仍有村民悄悄将老版画藏在米缸夹层。“改革开放后重贴老门神那晚,八十岁的王大爷摸着画说:‘这才是咱中国人的门面’。”民俗学者记录的故事,道出了传统年画顽强的生命力。
三、娃娃抱鱼:朴素愿望里的滚烫生机
大胖娃娃赤足骑鲤,莲藕般的手臂抱着金元宝——苏州桃花坞的《连年有余》年画,用近乎夸张的饱满构图,倾泻着农耕文明对“人丁兴旺”“丰衣足食”的炽热渴望。
在山东高密,这类“吉祥娃娃”年画还有更生动的版本:娃娃脚踩风火轮状的绣球,寓意“好运滚滚”;怀里鲤鱼鳞片用银粉勾勒,除夕夜烛光一晃,整条鱼竟似在纸上游动。
四、春牛图:黄土里长出的二十四节气
“一牛二耕三示农”——清代山西临汾的《春牛图》年画,将立春习俗化作视觉符号:牧童头戴柳条帽,手执彩鞭赶春牛,背景穿插二十四节气农事歌诀。这类年画曾是中国农民的“农耕指南”,何时播种、何时蓄水,全在画中找答案。
新年画运动中,《春牛图》被赋予新内涵:春牛变成拖拉机,牧童化作戴红领巾的少先队员。湖南滩头年画传承人钟建桐说:“当年公社社员争着买‘拖拉机春牛图’,说这画里有社会主义的丰收气象。”
五、红楼梦:戏台搬到纸上的市井狂欢
“黛玉葬花”“宝钗扑蝶”——上海小校场年画将《红楼梦》片段搬上纸面,用明艳的粉色与翠绿,把文人雅事变成市井百姓的精神盛宴。画中人物凤眼斜挑、衣袂翻飞,戏台般的构图里,连太湖石都染着胭脂色。
这类“戏出年画”在民国时期风靡一时。天津古文化街的老店主回忆:“穷人家买不起戏票,就花两个铜板买张年画。除夕夜全家围着火盆,照着画本唱《牡丹亭》,唱错了词也不打紧,图的是个热闹劲儿。”
六、岁朝图:文人墨客的雅俗共济
区别于民间年画的浓烈,苏州文人创作的《岁朝清供图》另有一番清雅:青瓷瓶插红梅,佛手旁置古籍,再配两句咏春诗。这类年画多流向书香门第,却在战乱年代意外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
1937年冬,琉璃厂画店老板将《岁朝图》模板埋入院中石榴树下,直到1945年才挖出重印。“开印那天,满城读书人排队求画,不为过节,只为证明中华文脉未断。”
在消逝中重生
当机器印刷的烫金年画占据市场,那些带着木版皴裂痕迹的老画,正逐渐退入博物馆的玻璃展柜。这些曾贴在土墙上的老年画,或许终将褪色,但它们承载的,对平安的祈愿、对丰收的渴望、对文化的坚守,早已渗入中国人的血脉。正如冯骥才所说:“年画不是旧时光的遗物,而是我们认领历史的身份证。”

注:仅作知识分享,不做老物件鉴定和收购。

号外由于公众号改了推荐机制,请大家把“圈哥核桃”设为星标以便更及时地阅读文章。不然一段时间没看的话,公众号就不推荐了。记得点点在看和赞呀!

圈哥核桃
文玩核桃知识、文玩知识、文玩小故事,圈哥核桃,不止文玩核桃。原名核桃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