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BOX | 中建二局的「深圳振哥」:BIM如何帮我深入业务、突破圈层?

科技   2024-10-03 10:21   泰国  

本文为柏慕联创品牌运营中心发布

 来源 | BIMBOX


你好,这里是BIMBOX
今天要和你分享一个故事,来自深圳的老朋友。他叫杨振,目前是中建二局华南分公司BIM中心主任。这是官方职位,而圈子里年轻的朋友提到他,都会叫一声颇有江湖气的「深圳振哥」
我想到他的时候,会想起的几个关键词:深圳、BIM老兵、拼命三郎、讲义气、朋友多,但我不想用这么几个词简单去总结一个复杂的人,故事还是要从头聊起。

Part.1

入局

杨振对工作是个很专一的人。2012年毕业至今,只有一段工作经历,毕业前通过校招进了中建二局,一干就是12年。
作为生在云南的「小镇青年」,杨振本来从没考虑过上海、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反倒是一直很向往离家比较近的成都,找工作的时候就往二局的西南分公司投了简历,可当时他所学的暖通专业招满了,深圳倒是还有个机会。想一想趁机会出去闯闯也挺好。
学土木的毕业生,在工作的前几年基本决定不了自己生活的城市,刚在深圳入了职,就被直接分到了海南很偏远的项目,基本上就是进了荒山野岭。
当时一起到海南的有20多个人,大家一下子从大城市被「发配」到这里,都感觉挺失落的,有的人想不通去找领导,还有的实在待不下去干脆辞职了。杨振却觉得,既来之则安之,想要风风光光的离开,就把手头的事情做好,让领导看到自己的成绩,自然有机会调走。
项目是给当地居民修建安置区,一共600多栋小别墅,先是做资料员,很快完成了任务,接着去做个一万多平米小会所的地下室管线综合深化设计。
虽然学的是暖通,但当时杨振还不知道啥叫管线综合,也没有见过相关的图纸,本来就对多个专业的管道不太熟悉,还要费力地在脑子里把空间关系想清楚,太难了,得靠3D设计才能帮着自己搞明白。
杨振大学时候摆弄过3D MAX,一些三维建模的功能还算是比较熟悉。那会儿既没有听过BIM,也不知道Revit,不过当时的AutoCAD已经有了3D功能,于是他就在没有管件族、没有自动连接的CAD环境下,硬生生地画完了管综。建筑和结构还比较好说,画管道的时候,真的就是用各种圆柱拉伸和放样一点点拼起来的。
当年自学3DMAX的成果一直留在QQ空间里

有一天,公司机电部的经理发了一张图,是其他单位投标时候用的三维模型的截图,说是拿一个叫BIM的玩意画的,挺厉害。
杨振看了一眼,觉得跟自己捣鼓的三维CAD也差不多,就把自己画的东西拿给领导,看看能不能满足公司要求。领导一看,起码形似,觉得这小子不错,也鼓励他继续学习。
后来,公司投腾讯滨海大厦标,真的碰到业主点名要求用BIM,当时公司没有人会,就找来外部咨询公司,一边配合投标,一边给团队做培训,培训的视频录屏也给留了下来。
过了段时间,公司下来项目部检查,科技部副经理找到了项目部总工,说现在外面都开始用BIM了,咱们公司别落后,这份培训录屏,你们有时间学习一下。
那会儿大家在海南吹着荒郊野外的海风,没心思学那洋气的玩意儿,只有上手搞过「3D设计」的杨振感兴趣,就把视频要过来自己研究。
软件20多个G,视频又几十个G,小破电脑根本放不下,杨振还自掏腰包买了块250G的「西部数据」硬盘,东西拷过来,软件差点没地方装,最后硬是把电脑里所有东西都先清空再格式化了,才勉勉强强装上了Revit软件。
那之后,每天下班,其他同事去海边散步或者去打球,杨振就憋在屋里学软件操作,学到夜里一点多,累了就睡觉。
最惨的是,当时看录屏看到一半,讲完建筑和结构、讲到机电建模,视频就没声音了,杨振只好不停地暂停、回放,猜那个讲师在说什么。就这么一边学一边摸索,又把他原来用AutoCAD建的三维模型,重新用Revit的方法建了一遍。
有时候人生就是这样,你不求回报做的事儿,却会在意外的地方开花结果。过了一段时间,公司机电部的领导来项目上检查,发现这个叫杨振的年轻人,画出来的东西比他们专门参加过培训的人员弄得还好,值得给个机会。
于是那位领导检查完就把杨振一起带回了深圳,让他跟当时外聘的一位专门搞BIM的人系统地学习。这一学才发现,之前跟着那一半没声音的视频学的很多知识都是错的,深圳之行算是彻底搞明白了。
尽管是到了一线城市深圳,但条件可算不上好。
当时杨振住在一个已经竣工收尾项目部的板房里,诺大的一栋板房只有五个人住,剩下的居民都是老鼠,那老鼠都不怕人,晚上吓得他不敢关灯睡觉。有天晚上杨振下班回到住处,掀开被子正要睡觉,发现里面有五只小老鼠已经「安了家」,吓得他一宿没敢睡。
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了20多天,杨振掌握了Revit建筑、结构、机电的软件操作,回到了海南的项目上继续工作,那位带他来的领导很惜才,为了让他能继续学习,特批他带着配置很不错的电脑回去,杨振也觉得自己很幸运,阴差阳错接触到了比较先进的东西,回去之后也一直坚持学习。

Part.2

乘风

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等到公司之前投标的腾讯滨海大厦项目中了标,真的要干起来了,一下子就急缺机电BIM工程师的人才缺口,整个公司问了一圈,只有杨振一个人会,于是得到了特批,正式告别了海南,回到深圳。
那之后的日子尽管很辛苦,但对杨振来说算是出奇的顺利。腾讯的项目机电只做十层楼以下的预埋,五个月时间就搞完了。紧接着去了深圳皇庭大厦的项目,负责16万平米的暖通和机电技术。
当时整个项目上又是只有杨振一个人会BIM,建筑结构机电三个专业建模的重担就全放到了他一个人身上,再加上平时还要兼顾现场、算量、下料、收货之类的工作,人累得够呛,成长也是飞速。
杨振在大学期间学习的暖通知识都是偏理论的,下到了现场才第一次见到各种真正的设备,平时在三维空间里深化这些东西,遇到任何一点不懂的东西都不能含糊,逼着自己跟人家请教,再加上一个人建全专业的模型,他下现场都不带图纸,在模型里死磕了那么多细节,脑子里对每个角落都如数家珍。
别说是机电本身,连设备房砌筑墙错了,他也很快发现问题,现场一测量,做偏了20公分,趁着还没有安装机电,提醒土建专业及时改过来了,也算是很早期地尝试用虚拟模型去解决现实空间的问题。
两个项目做完,杨振又赶上全国开始搞BIM大赛,整理之前项目中做过的BIM成果,连着获了两个全国奖项,也帮着公司在这方面实现了突破,被领导在年终总结时点名表扬,让杨振作为一个新人,在公司有了落脚的位置。
2014年中建协BIM大赛领奖

杨振很感谢有这么一项技术,从职业生涯的起步开始,所有的工作都是沿着BIM的路在一步步往前走,BIM也在几个关键节点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但在我看来,并不是BIM成就了杨振,而是他自己成就了自己。在那个技术蛮荒的年代,身边没有人对所谓新技术看上一眼,他选择了抓住机会,博上一把去实现职业路径的转变。
人们总在说,今天的BIM红利结束了,已经不会再有以前门槛那么低的机会,学个软件就能改变命运,但我想说,人大多时候喜欢走安稳的路,安稳意味着从众,而好机会本来就不给大众。
再回到过去,绝大多数人也还是不愿走出那一步,去跟满屋子的老鼠待在一起,学习一个没人听过、前途未卜的新东西。

Part.3

带队

杨振入行前几年一直单打独斗,直到2014年春节后,那位赏识他的领导看他有了不错的成果,就给了他更重要的工作,让杨振带着20多个机电部的小伙子,一起学习BIM。
杨振给大家连着培训了十几天,还真带出来几个不错的BIM技术人员。
开了春就迎来了新项目,在深圳做一个科技生态园,这些带出来的人就去支持项目了,他们又在项目上带出了一些BIM人员,公司专门从事BIM工作的队伍就这么壮大起来了。
2015年到2016年左右,几乎全国的施工单位都在普及BIM技术,但也都在零散的点状探索,尚未形成合力,杨振所在的公司也不例外。公司BIM的人员和技术力量都分散在各个项目上,哪个项目缺人了,就找外包去做。
这样的局面到2017年发生了改变,公司成立专门的BIM中心,那会儿杨振已经成了公司的老一辈BIMer,领导出去汇报也都是他跟着,公司就决定把BIM中心负责人的职务安排给他,负责统筹整个部门的发展。
这样的安排其实很超出杨振的意料,满打满算,自己毕业入职才五年时间,这样的晋升速度真可以说是坐火箭了。
当然,说是BIM中心,当时也就只有一块牌子、一间办公室,还有杨振一个「光杆司令」。
第一件事儿就是找人了,杨振在各个项目上找来了几个做土建BIM的,但机电BIMer在项目上实在太抢手,调不来,直到第二年,在杨振的一再反映下,公司才给安排了五个人,还都是刚入职的新员工,让杨振自己培养。
公司一般规定,新人不在项目上待两年以上,是不能进总部的,这五人算是在极度缺人的情况下,破格提拔,他们后来都成为了BIM中心的技术骨干,除了一位留在总部,其余几位都重新进入了各个项目担起重任。
BIM中心慢慢搞起了声望,各个分公司也就陆续送来了轮训的人,最多的时候有20多个人在杨振这里接受培训和锻炼。
杨振是从项目中走上来的,所以无论是自己做事还是培养人,都坚持技术不能离了项目、离了现场,所以会让跟他的人学习锻炼个三四年,再回到项目上,这些「徒弟」们后来发展得都不错,有的已经是分公司科技部经理、有的也在项目上干到了机电总工。
那段时间,BIM中心主要运作模式就是用有偿的方式,给各个项目提供服务,基本上只会收到市场价的三分之一。最终费用以加班费或者绩效的形式从项目发到BIM中心,算是比较适合在企业内部搞的形式。
都是公司内部的兄弟单位,他们也不忽悠,项目前期就说好,费用不高、人手也有限,不可能像外包一样什么都管,主要在后台提供技术支持,需要驻场的时候再驻场解决问题,项目需要汇报了也都由他们来,但人员会在各项目流动,不会一直蹲在一个项目上。同时对服务质量绝不含糊,服务得到了各公司的认可,以至于后来其他局和分公司,都来他们这里交流,想复制这个运作模式。
要服务的项目多、还要保证按时完活,杨振的思路是「蛇打七寸」,用20%的关键付出得到80%的关键成果,他们也研究了很多方法来提高效率,比如常规住宅就重点考虑地下室、机房,标准层画一层其实就可以开始干了,后面一边干一边细化,能远程解决问题的时候就不出差浪费时间。
当时外面一些公司,把BIM吹上天、干活的时候瞎糊弄、最后再让现场付出更多麻烦的代价;相反,他让团队的人面对项目部永远不要吹牛,而是有啥说啥,做不到的只字不提,踏踏实实把项目上关注的问题都解决好,把最能体现价值的机电深化、施工模拟、可视化等几板斧做扎实,反倒是很受项目的欢迎。
这样干到2019年,上面有领导的支持,下面有技术骨干们的助力,加上杨振自己的一股子拼劲,BIM中心发展得不错,各项指标数据都做到了二局内部第一,下面的几年也都干得比较顺利。

Part.4

扩圈

2022年开始,杨振不仅是在技术和管理上下足了功夫,也开始注重走出去,扩展在行业里的BIM圈子,也帮助部门打开新的发展局面。
这里面有两个朋友帮了很大的忙。
第一位是张超逸,当时是中建南方一个地铁项目的BIM负责人,也是杨振的甲方。看到汇报材料里经常出现杨振的名字,就主动联系他见面聊聊,后来又给他介绍了深圳BIM圈子里的很多朋友,有一局的、四局的、六局的,还有不少是四川、云南的老乡,大家很快就熟络了。
那时候这些在深圳的朋友拉了个微信群,群名叫「泸州菜馆」,因为大家第一次聚会就在这里,后来人越来越多,觉得群名要正式一点,就改成了「中建BIM联盟」,再后来又有其他中字头企业的新朋友不断加入,就改成了沿用到今天的「央企BIM联盟」。
这个圈子里,大家都是80后和90后,主要都是各央企核心的BIM成员,又非常有活力,隔三岔五就聚到一起交流。大家非常抱团,谁的公司搞活动,大家就组织到一起去捧场;哪个团队做出成绩了,就分享出来给大家借鉴。
这样在同一座城市、来自不同公司、紧密结合和的国央企BIM圈子,在中国还真的不常见。
后来张超逸又给杨振介绍了另一位朋友胡林,大家都称他为「BIM行业交际花」,圈子里朋友很多,胡林一开口,杨振就听出了老家的味道,两人生在隔壁县,在千里之外的深圳相识。
胡林本来是在成都干BIM咨询业务,这两年公司发展的重点越来越向深圳倾斜,甚至公司几位高管都动了去深圳定居的心思。于公,杨振和他经常有项目上的合作,也有不少技术交流;于私,两人也一直保持着老乡的关系,互相照应。也是通过胡林认识了BIMBOX,大家相见如故,也就成了很好的朋友。
圈子慢慢扩大,脚下的根也就越扎越深了。2022年往后,因为公司安排又担任了比较多的BIM专家评委工作,从深圳走向全国,眼界也放开了,杨振在关注公司内部进步的同时,也经常去学习其他团队厉害的地方,回来反哺自己的团队。
要说认识人的机会,可能人和人在年轻的时候差不多是平等的,谁不会多少参加几个局、加上几个微信呢?很多人也都在年轻的时候,因为和某个大佬合过一张影而沾沾自喜,可认识很多人并不意味着可以维系一张关系网。
时间一长,能不能交到很多朋友、甚至让自己在圈子里有一定的地位,可就不能靠运气,而只能靠自己的付出了。
我在很多非正式的场合,都发现圈子里朋友们很捧杨振,没有领导在场的朋友局,总把他往中间的位置推。后来私下好奇问起来,杨振说,深圳的央企BIM圈子,大家都还给他几分薄面,首先还得是兄弟们抬举,另一方面也跟这些年自己的行事方式有些关系。
一方面是他性格自带热情,跟人自来熟,从小到大都是班级和学生会干部,很喜欢张罗组织一些事情,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个「大e人」;另一方面,他是个不太计较短期回报的人,付出型人格,圈子里兄弟有事只要能帮忙就绝不含糊,所以只要能认识,基本就能维系成不错的关系。
比如2023年初,广州大学的罗志华教授发起了一个活动,联系到了杨振他们群里的一位小伙伴,群友们就一拥而上、给活动捧场。
活动经费有限,最初只找到了一个项目上的会议室可以办,杨振就想办法,找到一个特区建工学院的朋友,联系到那里的专业报告厅可以用。后来觉得既然帮忙搞,就把事情再搞得大一些,所以几个小伙伴一起又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去策划,邀请圈子里搞施工、搞设计、搞开发的朋友,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
活动当天来了很多人一起交流,晚上又组织四五十号人留下来聚餐,大家聊了很多。整件事情杨振都在义务操办,把原本的小活动硬生生搞成了一个很有牌面的大活动。
这样的事情做了很多,杨振逐渐也就在小圈子里获得越来越多人的认可。
不过杨振和我强调,个人性格的积累是一方面没错,不过千万注意,个人再努力也只是在一个点上,大家一定不要忽视公司和平台给自己带来巨大的赋能。
二局在深圳做BIM的圈子里实力是比较强的,2023年深圳的BIM大赛,前三等奖公司拿下了一半以上,做下来的几个项目也很有代表性,拿圈子里的认可这件事来说,得先有二局,才有二局的杨振。

Part.5

城市与文化

对于人生的影响和改变,从个人聊到平台,再往大里说,就是城市文化了。
深圳是一座年轻、务实而有活力的城市,种种技术和创新汇集在这里,又被它强大的包容性融汇到一起。
杨振觉得这座城市给了自己很大的机会,如果待在一个小城市,能取得的成绩一定不如今天大。
拿BIM技术来说,深圳不像有些城市「一刀切」地强推,尤其是这两年在BIM审图和模型信息审核方面,不少城市因为力度有点过猛,引起了不少反感甚至抵制。
和很多外人认为的不太一样,深圳的做法是,对于公投项目,用相对柔和的方式去逐步推进。比如,业主招采的时候若是模型给得比较齐全,会给投标人充足的时间去做方案;而如果提供的模型比较少,就指定一个小区域让投标人去做。在投标过程中对模型的要求也不是特别严苛,重点项目审核通过就行,而把相对比较高的标准留到了交付阶段,这并不是深圳定的标准低,而是给了大家一个适应的过程。
以前在深圳,BIM费用一般都是归到措施费里面,又因为比较激烈的市场竞争,这些费用会被压到很低。最近一两年投标的时候,杨振会经常接到公司商务部门的电话,因为很多项目清单里有单独的BIM费用需要报价,这也印证深圳对于BIM在投标中的要求越来越规范了。
另外,深圳在既有项目改造方面的投入也走在全国的前列,基本上各个区都有既有建筑的BIM建模需求,无人机和激光扫描的需求也很旺盛。
最让杨振感到有激情和干劲的,还不是深圳的各种政策,而是人。
深圳人有种骨子里的创业精神,他们不问身份和出处,更没有什么地域鄙视链,对新鲜事物永远不会斩钉截铁地说「No」,他们会好奇地听你讲,只要是好东西就乐于尝试。
深圳人不墨迹、不拐弯抹角,一杯茶、一杯酒都可以作为合作的起点,互相帮助和成就的交流成本极低,基本不用把精力花在研究别人的心思上,大家都敞开天窗说亮话,只要能合作,就凑在一起搞事情,不能合作就交个朋友、来日方长。
直接、果敢、乐观向上,这就是这座城市给杨振的底层力量。

Part.6

新挑战新方向

2023年对于杨振个人来说,是收获很多的一年,光是在二局内部就拿到了很多荣誉,比如华南公司十佳管理者、内部金牌讲师等等,这也给了他沿着BIM这条路继续前进的勇气。
2024年,杨振又给自己和团队定了一个目标:结合BIM搞造价。
他们之前的工作内容,一直是以管综深化、可视化展示为主,利用BIM去做结构深化和模拟,BIM中的信息输入也越来越规范,技术实力这么多年积累下来还是很强的。
但他也越发感受到,模型的价值在项目中没能完全发挥出来,越是精心做的模型,这种差异感就会越大。后来杨振想明白,信息都在模型里,这还不够,需要有成熟的办法把信息提炼出来,用到商务上。
算量对于施工单位来说是刚需,不过BIM来了之后,一直是技术口建一套BIM模型,商务口再建一套造价模型,这就造成了很大的人员浪费,「一模多用」一直是个比较理想的追求,市面上也没有把施工BIM、机电深化、工程造价这几方面结合得很好的软件,不同软件之间互导,也会出现信息丢失甚至构件丢失的问题。
去年他们做了一个机场的项目,对BIM的要求很高,所有的商务算量都是基于BIM模型来进行的,项目要求模型量算完以后,必须要和业主的量对完,才能申请进度款。
当时他们负责的标段是几公里的河道治理,包括景观专业,模型都很异形,需要用Dynamo参数化建模才能搞出来,公司当时用的算量体系跟这套东西不兼容,于是就尝试用斯维尔,基于Revit模型来算量。
为了验证算量的准确性,他们还用手算和软件算进行过对比,一对比发现,手算有不精准的地方,软件反倒算得还很准,当然还要一定程度归功于前期模型做得准。
这就直接导致他们是这个机场项目第一个拿到工程款的单位,于是,杨振找到了新的努力方向,把基于Revit的算量好好做起来。不仅要准,还要想办法去进一步提效。包括投标时有业主提供的模型,也可以快速算出预算量。
另外,他们出去交流了一圈,发现用软件去把钢筋的算量和翻样一起做了,也有比较可行的技术路线,目前公司对这一块业务的需求比较大,还专门成立了相关的部门。
尽管现在全国都在谈国产化,但身在深圳的杨振,还是本着务实开放的态度,既然Revit大家用着熟练顺手,那就基于Revit来研究,后面技术路径走通了,基础软件可以换,逻辑是通的。
杨振的想法,就是设计出一套成熟可复制的工作流,最近他们在一个深圳当地的试点项目里,选了一个综合体的标准层,来做土建算量和钢筋翻样的试验,结论是节点越复杂的地方,用BIM算得就越准。
比如装修的抹灰工程量,板和梁交接的地方,市面上常用的造价软件有一些梁下的量就算不出来。还有模板支模的时候,柱子和梁也有交叉的地方,很多造价软件是不扣减的,算出来的量也不准。经过研究和实践,他们现在已经实现模型建好以后,下一步直接打通模型深化和商务算量环节。
技术走通了,下一步就是需要让业主能认可他们的算量成果,前面的机场项目在行业里成为了一个标杆,从标杆项目到成为可复制的标准,还需要时间和人的努力。
杨振觉得,这两年很多从事BIM工作的朋友认为生存艰难、别人不重视,说归到底还是给项目提供的帮助不够,再说白一点,就是离项目的「钱」太远。很多项目经常算量人员不足,还要请外面的人来算,价格也不便宜,如果能解决BIM算量和钢筋翻样的问题,像商务这些重要的工作都可以用BIM去做,这样BIM也能受到更多的重视。
他相信,技术人要在项目上有发展,不能一味地钻研技术,还要更多去参与到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去,BIM中心未来的发展,一定是参与具体业务、向着离公司经营更近的地方去推进,去接手更重要的工作。
这种变化正在发生,最近杨振很高兴地告诉我,部门办公室刚刚搬迁完毕,这可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改变,更是他们和业务部门协作深度和效率的重大飞跃。
作为公司唯一的总部部门,以前他们都是在老办公室独立办公,搬迁之后,他们与设计管理部、技术中心、机电事业部等关键部门紧密相邻,BIM工作可以和更多的部门无缝对接到一起,设计深化过程可以有机电部门的全程参与,在智能建造方向也可以和技术中心联合开展研究,无论是深度的整合,还是广度的拓展,都有了更好的基础。
我觉得这是一件很好的事,也意味着公司对他们工作价值的一种肯定。很多企业的BIM人员,都是因为没能进入到公司的业务体系、没能跟其他部门的工作真正融为一体,才会感到路越走越窄、越来越孤独,而只要能和其他部门在具体工作上融合,自然就不断强化那些能创造真价值的工作,让「创新」实现更多的「创收」。

Part.7

尾声

从毕业到今天,杨振没有换公司,甚至没有换过工作的主线,却在这条路上不停歇地去见天地、见山海。
他说,经常看到说BIM是骗局的文章,我们作为行内人,也不能否定这样的事实,确实有很多人,以BIM为由头,去做一些不是BIM的事。
但就像我们不能因为有「金融诈骗」就否认金融行业一样,既然做了这一行,就要实实在在地把事情做好,用行动去改变周围人的看法。
BIM 不是神话,现阶段管综、深化设计,包括算量、钢筋翻样等等应用,你踏踏实实地做了,就能帮着项目省钱。前提是我们不去大跃进式的吹牛,不急着去追新的概念,而是俯下身来,把这些应用做扎实,同样两个团队都叫做管综,能力可以是天差地别的。
杨振说,从长远来看,如果只把BIM定义为一个三维模型,只用来去做动画,那路肯定会越走越窄。应该把BIM简简单单地当做建造行业数据的载体,在输入、输出和使用数据的层面不断去解决具体技术问题,去开发更高效的工作方法。等我们能把所有的图纸、工程量、设备参数都放到里面了,大家干工程都离不开BIM了,BIM自然就实现了它的价值。
这十二年来,杨振遇到过几次技术的起起伏伏,也遇到了身边人的来来去去,但不管在哪个岗位,他从来没有放弃过BIM,这甚至和BIM无关,而是跟性格有关,他天生就是那种干啥都要干好,不干出点名堂绝不放弃的性子。现在行业不太好,BIM确实不如从前那样受重视,但对杨振来说,抱怨不是个选项,他每天思考的,就是怎样多迈出一步,让技术扩展去帮到项目更多的忙,才能体现出它的重要。生存下去,联合更多人,搞更牛的事情。
杨振告诉我,若是我们能在这一代努力到位,大家或许真的可以看到那天——BIM成为每个建筑公司综合管理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上很多的流程都基于BIM来实现,搞商务的用BIM来算量,搞管理的来用BIM做进度和安全管理,BIM成为了项目技术数据运转的核心。
这是一个人在深圳、沿着BIM道路持续精进的十二年老兵,最朴素的心愿。而像他这样的人,也绝不可能什么都不做,干等着那天到来。
人不等事,事在人为,你说对不?
有态度,有深度,这里是BIMBOX,下次见~

❖ END ❖




柏慕联创官方微信

WeChat ID: lc_bim




柏慕联创推荐悦读


柏慕印象 | 回望2022:最艰难的时候,才是进步最大的时候啊


柏慕印象 | 回望2023:星夜赶路,只为拥抱光明


柏慕荣光 | 江西省人民政府授予柏慕联创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柏慕荣光 | 四川省科学技术厅:柏慕联创参与共建的“BIM+”省级科技创新平台获得认定


柏慕足迹 | 连续2年最高评级!柏慕联创获国家税务总局四川省税务局评为2022与2023年度“纳税信用A级纳税人”


重庆市住建委 | 柏慕联创参编的《建筑工程信息模型施工交付标准》正式发布,10月1日起施行,原文下载


柏慕足迹 | 陈旭洪入选为四川省建筑业协会BIM技术专家(附入选名单)


柏慕足迹 | 柏慕联创刘宴入选为云南省市政工程协会专家库成员


柏慕足迹 | 剑指法国!胡林等13人受聘为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数字建造项目中国集训基地广东专家


柏慕足迹 | 清华大学毕业,拥有7个国家级注册证书,张荣受聘为柏慕联创特聘专家


柏慕足迹 | 30余人参加,四川省建筑机械化工程公司2024年BIM专项培训在成都展开


柏慕足迹 | 中国葛洲坝集团二公司基于Dynamo的可视化编程专项定制培训在成都圆满落幕,线上线下约40人参加


柏慕足迹 | 西藏自治区建筑勘察设计院2024年BIM专题定制培训圆满落幕


柏慕足迹 | 为期15天,柏慕联创为广州市市政集团提供2024年度BIM进阶培训


BIM专家 | 四川省BIM中心王刚等529人增补为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BIM技术专家,附完整名单


柏慕足迹 | 柏慕联创4人增补为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协会数委会委员,附全部名单!


柏慕足迹 | 贵州省建筑业信息化发展促进会BIM团体标准编制研讨会召开,柏慕联创受邀参加


柏慕足迹 | 明日开考!150余人参加柏慕联创考点第23期全国BIM技能等级考试考前冲刺培训


柏慕足迹 | 真题下载!柏慕联创考点迎来400余名考生参加第23期全国BIM技能等级考试


柏慕足迹 | 胡林受邀在广东省院校建筑数字化人才培养与产业赋能研讨会上作分享


柏慕足迹 | 2700余人参加,柏慕联创刘宴受邀在中建二局新质生产力与BIM技术应用论坛上作主题报告


柏慕足迹 | 110人参训!柏慕联创携手北京工业大学重庆研究院及江西建设职院,共启BIM方向现场实践教学(校企联合培养)新篇章


柏慕联创协办 | 超900人参与,第十一届BIM技术国际交流会在香港圆满闭幕




一lcbim.com更多精彩一






柏慕联创咨询培训

点亮建筑新梦想

西南区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交流最活跃

人数最多的开放平台

旨在提供有趣、有料、有态度的内容


柏慕中国(BIM China)是国内第一家BIM咨询公司

于2008年创立,总部设在北京

16年来,组织编写了市面上80余本BIM教程(Autodesk官方教程编写者)

柏慕联创于2015年为开拓西南市场而设立,业务遍及全国

核心业务涉及BIM项目咨询、企业BIM团队搭建、企业BIM标准定制、BIM培训、BIM(课程/服务)定制、BIM人才委培等




柏慕联创(西南总部)

QQ:540352394

电话:(028)65473909

网址:www.lcbim.com

邮箱:lcservice@lcbim.com

地址:成都市金河路59号尊城国际10F(宽窄巷子对面,地铁人民公园站A口往前150m)



柏慕联创(深圳)

电话:(0755)21063323

网址:www.lcbim.com

邮箱:lcservice@lcbim.com

地址:深圳市光明区光源二路131号欧菲光总部研发中心B栋7F



柏慕联创(山西)

QQ:27037712

电话:18636182016

邮箱:27037712@qq.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桃园北路68号川波大厦4层



柏慕联创(宁夏)

QQ:244936767

电话:15909617661

邮箱:244936767@qq.com

地址:宁夏银川市兴庆区胡商国际商贸城1号楼五层



柏慕联创(重庆)

QQ:1002550256

电话:13594859113

邮箱:1002550256@qq.com

地址:重庆市南岸区江迎路1号新天泽国际总部城

柏慕联创BIM服务
柏慕联创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纳税信用A级纳税人,四川省BIM+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共建单位,江西省人民政府授予二等奖。公司集合了国内顶尖的BIM咨询顾问团队,致力于为工程建设行业提供BIM设计咨询及培训服务,官网:www.lcbim.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