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聚焦!邵伯秧号子亮相新华社纪录片《江南回响》

政务   2024-09-17 09:41   江苏  

9月15日,新华社客户端播发纪录片《江南回响》,该纪录片共五个篇章,其中第二篇章《梅雨时节》全方位聚焦省级非遗邵伯秧号子,通过传承人演唱、场景再现等形式,向全世界展现了江淮大地上这一颗璀璨夺目的音乐明珠。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区文体旅局会同各镇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积极构建具有江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切实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促进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蓬勃发展。邵伯秧号子位列第一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该纪录片由江苏省人民政府新闻办与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共同打造,以“追溯文化艺术本源,再现江南原生腔调”为主题定位,根据交响曲《大江南》原有结构分为五个篇章,通过外国音乐表演者的视角寻访江苏民间音乐,探源江南文化背后的生活场景与人文面貌,以“原址原器原声原调”的表现形式,多维立体展示地域原生特色音乐文化。


每到夏天插秧季节,清明如镜的水田里,农民娴熟地拨动着绿色音符,秧行组成片片翡翠似的秧田如同自然的五线谱。与栽秧相伴的省级非遗——邵伯栽秧号子,是劳动人民为了振奋精神、抒发感情、消除疲劳、协调节奏、自娱自乐的一种世代承袭的民间歌唱方式,在民间流传千年。

扬州市音乐家协会会员,非遗邵伯“秧号子”传承人王慧娟参与纪录片拍摄,并在纪录片中入镜。“我今年6月份接到新华社摄制组的电话,后用手机清唱了12首秧号子曲目传给了摄制组。”王慧娟介绍,经过筛选,《黄黄子》《叫我来来我就来》《拔根芦柴花》这三首曲目被选中。

拍摄过程中,由王慧娟演唱或领唱这些曲目,优美的歌声中还穿插邵伯古镇、渌洋湖等美景,以及劳动人民劳作的场景,生动呈现了这一扬州民俗文化中的宝贵财富。

经过千百年的流传,邵伯秧号子作品众多,曲调丰富且优美。邵伯秧号子原有400余首,其中散佚的有200余首,现已搜集整理了157首。由于如今人工栽秧场景的逐渐消失,会演绎邵伯秧号子的大多为老一辈的艺术家们,这一省级非遗项目面临着断层的困境。

“希望通过新华社的推介,让更多人熟知邵伯秧号子。”王慧娟表示,作为传承人,她还将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这一洋溢着劳作之声和乡土芳香的秧号子源远传承下去。

下一步,区文体旅局将进一步完善非遗传承人培养机制,建强非遗保护传承队伍;深入挖掘特色非遗文化,结合时代要求传承创新,精心开展文艺创作,展现非遗文化的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通过互联网搭建桥梁,为非遗文化“出圈”增添新渠道,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后劲和活力。


供稿|文化艺术科

审核|朱声骏

审签|蔡 俊

发布|许 倩



江都文体旅
发布江都区文化、体育和旅游方面的资讯信息,普及体育健身常识,推介江都文旅资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