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见证
——西部战区指挥任务部队官兵和民兵全力投入西藏定日6.8级地震抗震救灾纪事
■解放军报记者 张磊峰 郭丰宽
特约记者 杨晓波 彭小明
1月7日9时5分,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脚下,一场6.8级地震突袭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
地震发生后,习主席高度重视并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全力开展人员搜救,全力救治受伤人员”“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做好善后等工作”“安排好群众基本生活,确保安全温暖过冬”。
受灾群众的安危冷暖,习主席时刻牵挂在心。1月9日,习主席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研究部署西藏定日抗震救灾工作。会议强调,要把工作做得更细一些,坚决打赢抗震救灾这场硬仗。
统帅号令,听令景从!西部战区坚决贯彻习主席和中央军委决策部署,指挥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民兵全力以赴打赢抗震救灾这场硬仗。
灾区的伤痕渐渐愈合,群众生活逐步向好。事实再一次雄辩地证明:只要祖国和人民需要,人民子弟兵必定义无反顾、挺身而出,必定不负重托、不辱使命。
闻令而动,迅即响应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强震信号传来,各任务部队迅即进入应急状态。
“联通定日县人武部”“无人机起飞查证”“了解附近救援力量情况”……西部战区联指大厅内,一道道指令发出,一帧帧画面回传,一场联合救援行动拉开序幕。
珠峰见证,极速营救。紧急驰援的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和民兵同时间赛跑、与灾情较量,争分夺秒向震中挺进。
起飞,起飞!无人机、直升机飞越雪山、抵近灾区……救援官兵来了,老百姓看到了希望,心随之安定下来。
出动,出动!作战值班室内,定日县人武部领导通过视频连线受领任务后,带领民兵应急分队即刻出动,冒着余震逆行,在通来村救出一对母子。
奔袭,奔袭!武警日喀则支队某部依据指令边行动边报告,第一时间赶到森嘎村救出一名女孩。
西部战区前进指挥所搭乘运-20飞赴地震灾区,统一组织指挥军队支援地方抗震救灾各项行动。
……
坐标——北纬28.50度,东经87.45度。
任务——全力开展人员搜救,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确保安全温暖过冬。
速度——不到一天,当地通信、网络、道路、供电逐渐恢复,受灾群众基本住进帐篷、吃上了热饭。
此次地震,震中方圆10公里内平均海拔4400多米,夜间最低气温零下20摄氏度,致使黄金救援时间大幅缩短。
“第一要务是救人!”这是前进指挥所临时党委的共识。
战区前指抵达后,连夜组织任务部队召开协调部署会,成立临时党委,全面加强抗震救灾统一指挥。
“作为党员,哪里有需要,就冲锋到哪里!”这是西藏军区某营党员突击队队长格桑带队清理废墟时发出的掷地有声的话语。
地震发生后,该营第一时间成立党员突击队挺进灾区。在受灾严重的古荣村,队员们冒着余震危险救出6名被困群众,转移群众200余名。
“再冷不能冷百姓,再饿不能饿群众。”这是某连党员、炊事班班长曾奇为受灾群众制作热食时道出的心声。
武警日喀则支队党员蔡泾在救出一名女孩后,脱下大衣帮她披上。
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赢。36支党员突击队奋战抗震救灾一线,25名大校以上指挥员与官兵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拼搏在一起、奋斗在一起。一个个安置点、炊事点、医疗点在灾区建立起来。
科学专业,生命至上
26岁的长所乡嘎布村村民普布格桑没有想到,他能乘坐直升机去拉萨治疗。
地震当天,普布格桑右眼受伤。2天后,前来巡诊的西藏军区总医院医疗队医生检查发现他的眼睛伤情严重,立即联系直升机后送治疗。
在救灾一线,5支军队医疗队巡诊1.95万余人次,空地一体后送21名重伤员。
无独有偶。在长所乡通来村,村民古如的妻子即将临盆,赶紧向医疗队求助,军医很快赶来接生。当天晚上,他的妻子顺利生下一名“地震宝宝”。
高压氧舱、野战手术车……随着先进的专业设备源源不断抵达灾区,许多患者得到更好医治。
为了提高救援效率,西部战区前进指挥所按照“分区+专业”工作模式,划分拉孜县,长所乡、措果乡、曲洛乡和医疗保障、空中运输“1县3乡2域”任务区,采取“计划+临机”方式统一指挥部队行动。
为了形成救援合力,武警部队官兵、民兵发挥熟悉当地情况的优势,作战部队官兵发挥突击优势,保障单位人员发挥资源优势,优中聚优、全力解忧。
科学统筹、快速有序、高效运转、平稳细致……在联合指挥体系下,多军兵种密切协同,一个个“硬骨头”被联手啃下,生动诠释联合制胜的强大力量。
守望相助,鱼水情深
“金珠玛米亚古都”(藏语,意为“解放军好”),这是在灾区群众当中广为流传的一句话。
在定日县长所乡,89岁的藏族老奶奶获救后,住进官兵搭建的帐篷,吃上了热食。子弟兵时常前来探望,令她十分感动。
在措果乡吉定村,77岁的藏族老爷爷的一件珍贵物品被埋,向子弟兵寻求帮助。经过搜寻挖掘,官兵们发现那是1960年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土地制度改革委员会颁发给他家的土地所有证。
“你一定要注意安全,天天开心!”在森嘎村安置点,武警某部干部谭喻之收到一份特殊礼物——13岁藏族女孩旦增普赤的来信。前几天分发物资时,谭喻之发现旦增普赤手上有一道小口子,便细心地帮她把手清理干净、抹上护手霜。
守望相助,鱼水情深。战士格桑次仁家里房屋受损严重,他却和战友一起,在离家30公里的曲下镇卸载物资、搭设板房。“我也想回家看看,但我是军人,身上有比普通人更大的责任。”他说。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任务部队坚持把尊重民俗、严守纪律作为救援行为准则,整理下发“抗震救灾8条纪律严令”“协助群众搜索清理物资财产12条注意事项”,教育引导官兵严格落实,时时处处、点点滴滴严守群众纪律,维护人民军队良好形象。
本文刊于1月18日解放军报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