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轴承制造株式会社”从1938年开始修建,1940年4月1日投产。
当时有职工400多人,机床30余台,每年可装配中小型轴承6000套。后来,经过扩建,到1945年,职工总数增加到1900多人,拥有机床560台,每年可装配80万套。从1945年日本投降到1948年东北全境解放,大部分工人已经返乡,企业内只剩下200余人。
解放后曾一度生产一些军用器材和维修枪支,支援人民解放军。1949年1月1日成立东北机械工业管理局,统一领导与管理东北区的民用机械工业。新改名的“瓦房店滚珠轴承厂”,从1949年5月增添了部分设备,组成了车工、磨工和热处理三个生产单位和一个机械分厂,正式生产轴承。
开始,生产出的钢球不发光,装出来的轴承不耐磨、寿命短,但是,它毕竟是新中国生产出来的第一批轴承。从此,结束了我国轴承配套的殖民地生产史,走上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制造轴承的道路。这一年,全厂职工增加到1022人,生产轴承13.5万套。
从1952年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开始了大规模经济建设,轴承工业也有了较大发展。
全国轴承行业形成了以瓦房店为一厂、哈尔滨为二厂、洛阳为三厂的三大骨干企业。这时,瓦房店轴承厂职工人数增加一倍,设备增加71%,轴承年产量增长3.8倍,品种由126种增加到334种。产品逐步向通用化、系列化、标准化目标前进。
中国第一“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