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到香港的中产父母, 踏进一座围城...

教育   2024-10-01 08:45   上海  


拥有香港身份并不能一蹴而就地解决教育上的问题。在没有规划的情况下匆匆把香港身份办了,很可能最后会发现这个身份白拿了。


本文来源:公众号“留学全知道”

ID:Eduknow

作者:Yanic


近几年,“润”这个词在内地悄然走红,成为了中产去海外寻找新活法的一种代名词。


令人意外的是,在内地父母眼里,香港是高质量教育的理想之地,但越来越多的香港人却为了更理想的生活选择“润”出去。


一边想进,一边想逃,这种“双向润”的现象背后,究竟折射了什么样的教育困境和现实焦虑?


“润”进香港的内地中产家庭到底是得偿所愿,还是事与愿违?


3年50多万人离港


近三年来,香港经历了大量的人口流入流出。


根据香港入境处公布的“出入境旅客流量统计数字”,从2020年7月至2023年6月,经机场离港的香港居民累计共有633万人次,其中有580万人返港。


过去三年,超过50万港人离港,虽说这个数字并不完全代表所有,但香港的人才流失和劳动力短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这背后原因复杂多样,涵盖经济和教育等多方面。


其中,教育因素尤为关键香港的教育质量有目共睹,拥有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世界一流高校,但本地学生的升学竞争异常激烈。


这种竞争不仅体现在申请顶尖大学的过程中,更渗透到从小学到中学的每一个学龄段。


许多家长为了孩子能够争夺稀缺的学位,不惜重金投入课外补习班,孩子们的学业压力不断加剧,让很多父母都感到身心俱疲。



然而,越来越多的港人发现,即使付出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也难以摆脱香港教育体系中的“内卷”困境。


为了让子女在一个相对宽松的教育环境中成长,许多香港家庭选择移居海外,期望能够为孩子寻找一个更宽松、机会更多的学习环境,避免内卷。


他们看中的不仅是国外宽松的教育环境,更是教育与个人发展空间的结合。



除了教育压力,经济和社会因素也促使港人离开香港。


高昂的房价、稀缺的居住空间,再加上经济不确定性和疫情带来的压力,使得许多港人感到生活压力山大。


为了寻找更好的生活质量和更多的机会,港人们把目光投向了海外。


另一个促使港人“润”出的因素是移民政策的变化。


这几年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也放宽了移民居住签证政策,吸引了不少中国父母举家迁徙。


香港国际移民展曾经公布过港人移民意向调查结果,最受欢迎的移居目的地分别是英国、加拿大和澳洲。


港人纷纷“逃离”似乎已经成为既定事实。他们大多都有一个共同目标——为自己和孩子寻找一个更合适的生活和发展空间。


“疯抢”内地中产


随着香港大量港人移民海外,香港的劳动力市场,尤其是高端人才领域,出现了明显的空缺,这为内地人才提供了进入香港的机会。


为应对这一局面,香港特区政府香港开启抢人大战,宣布多项人才入境计划新措施。



截至2023年10月,香港已经吸引了18万申请人,获批人数高达11万。原计划在三年内引进10万人才,不到一年便提前完成了目标。


但香港的抢人大战不仅没有结束,还要再加大力度。


根据2024年7月31日的统计,高才通计划共有74,587位主申请人成功获批,其中70,600位来自内地,占比高达94.6%。


截至2024年6月底,香港各项人才入境计划共收到321,654份申请,已获批197,314份。



近年来,“杀校潮”愈演愈烈,香港中小学加大了对内地学生的招生力度,为优秀的内地学生提供更多入学机会。


为了吸引内地人才子女来港读书,香港政府还提供了补贴,小学生可获得7.7万到9.4万港币补贴,中学生则可获得9.5万港币津贴。



对于内地家庭而言,香港不仅仅是一个过渡站,更是连接世界的重要跳板。


许多内地家庭希望通过在香港的教育,让孩子接触全球化的教学理念和先进的研究机会,为未来走向国际舞台奠定坚实基础。



总的来说,港人“润”出造成的人才空缺,正在为内地人才创造大量机会。


香港在引进新鲜血液的同时,也为内地学生提供了通向国际舞台的路径。在某种程度上看,这是一种三方共赢。


“润”去香港后,中产父母后悔了


但“润”去香港后,生活并非如想象中的“诗和远方”,适应新环境的挑战、文化差异和生活成本,让不少港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选择。


与此同时,许多办理香港身份的内地中产家庭也有相似的目的,那就是希望为孩子的教育创造更好的条件。但,拥有香港身份并不能一蹴而就地解决教育上的问题。在没有规划的情况下匆匆把香港身份办了,很可能最后会发现这个身份白拿了。



新港人Grace在通过优才计划拿到香港身份后,立刻开始为孩子的教育进行规划。


她本想让孩子通过华侨生联考,以低分考入内地的985高校。但后来才得知,华侨生联考需要持有香港的永久居民身份才能报名。


而从申请香港身份到获得永居,至少需要7到8年的时间(包括1年的申请期和7年的续签期)。


因此,如果打算通过此途径为孩子创造机会,10岁之前就必须开始做打算,否则将错失良机。



而Grace的朋友Lily,尚未拿到香港身份,计划等孩子中考后再考虑插班入读香港的学校。


然而,等到申请优才计划获批时,孩子可能已经进入高一或高二。


由于香港与内地的教学制度存在较大差异,许多孩子转学后难以适应。即使成功插班,学校通常也会建议降级重读中三。


黄先生一家从福建搬到香港,孩子在国际学校就读,虽然授课语言是英语,但同学间的交流大多使用粤语。


近期,黄先生发现孩子因不懂粤语而出现社交焦虑。


虽然同学们会用普通话或英语与他交流,但不会粤语依然让孩子在群体中感到边缘化。他感慨:“这些问题是我们事前未曾预料到的。



除了教育,移居香港的家庭在生活适应上也面临诸多挑战。虽然香港与内地地理距离相近,但文化和生活方式却存在较大的差异。


香港的房价长期高企,不少家庭不得不面临住房面积狭小、房租昂贵的现状。


《星岛头条》曾报道一位潮汕妈妈吐槽自己独自带着孩子在香港生活的辛酸。

她带着刚上幼儿园的孩子长期居住在香港,而丈夫则留在内地工作。


尽管丈夫的月收入在3至5万之间,但面对香港高昂的房租和停车费用,以及狭小的居住空间,生活压力倍增,日常生活也显得格外压抑。


但是她仍然表示:“为了孩子的教育,一切都值得。”最后,她坦言,自己出生在小地方,“没有吃不了的苦,没有过不去的日子。”



食品、医疗和教育的成本也让许多中产家庭感到生活质量下降。


有些家庭本希望提升生活水平,但实际情况是,他们发现移民后开销大增,原本的储蓄被迅速消耗。


面对这些现实挑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当初的“港漂”决定。梦破碎后,一些家庭选择了回流到内地。


而另一些家庭则选择继续留在香港,尽管面临诸多不满,但他们依旧相信,这里能为孩子的教育和未来职业发展提供更多机会。


香港人鸡娃,比海淀妈还野


尽管“润”到香港,教育内卷现象并未消失,甚至在升学上竞争更激烈。


陈女士带着两娃移居香港,原本期待能找到一个“减压”的教育环境。


然而,她发现孩子依然需参加各种补习班,特别是在申请顶尖中学的过程中,家长们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应对入学考试。


陈女士甚至感慨道:“我本以为可以逃离内地的升学压力,没想到这里的竞争更加激烈。”


在香港,即便没有中考,竞争的强度也并未减轻,因为香港孩子的内卷一般是从幼小阶段开始。


中译中:老板的儿子2岁开始学多项体育、多项音乐、中英文朗诵...


中学入学考试依然以分数为王,争夺有限的优质学位使得学生们在课内外都要付出加倍的努力。


无论家庭经济状况如何,补习班几乎成了所有家庭的必经之路。



前段时间,一段三名香港小学生的采访视频在网络上引发热议。


第一个接受采访的陈同学考进了香港传统名校之一华仁书院,毕业生中不乏政商精英和高官名流。


为了考上这所学校,陈同学每周一到周五放学后的时间都用来补课,他淡定老练地表示:“我觉得我付出了这么多,有这个回报都是值得的。”



另外两名表情丰富的小学生也并非学渣普娃,张同学考进了香港公认的顶级官立中学皇仁书院。


虽然他没有参加补习班,但因为母亲是老师,还请了以前教过的学生的弟弟上门一对一辅导。


在镜头前,张同学感激地表示:“如果没有他们,我今天就没有这个成绩。”


随着香港教育竞争的日益加剧,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还带来了额外的心理压力,使得他们在学习中感到无法喘息。



今年DSE状元古同学在采访中坦言,香港学生的压力就像生活在“压力锅”中,因为香港的教育制度倾向于应试教育,每个人都要争取在考试中拿下高分。


这种高压的教育环境让许多学生倍感焦虑,超过四成的中学生因DSE考试而感到精神紧张,甚至出现手抖、失眠等症状。



更令人痛心的是,2023年香港有27名学生因无法承受学业压力而选择轻生。

这一惨剧再次揭示了香港人人羡慕的教育体制下中潜在的危机。



虽然香港教育被许多内地中产家庭视为通向成功的捷径,但其背后隐藏的巨大压力和激烈的内卷,也让许多学生和家长难以承受。


“润”本是许多内地中产家庭试图逃避教育内卷的一种选择,但现实告诉他们,理想的教育与生活环境并不是那么轻易能够获得的。


更多的中产家庭开始意识到,“润”并不能完全逃避教育上的挑战,相反,某些问题在新的环境中会变得更加复杂。



▼精英说优质视频推荐

“在看”我吗↓↓↓

精英说
全球精英、海归和留学生的聚集地。我们传递全球资讯、探讨文化百态、创新社交模式、发现独立思想。这里有温度也有态度,欢迎气味相投的你关注精英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