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1月25日,在毛里求斯首都路易港,参加2025“欢乐春节”花车巡游活动的花车嘉宾与现场观众进行互动 新华社发(阿利·素拜摄)
春节,这一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节日,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2024年12月,“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个乙巳蛇年春节,是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
这一传统节日不仅是中国人民阖家团圆、欢庆佳节的时刻,更以其独特的魅力跨越千山万水,在非洲的土地上绽放出绚丽的色彩,书写动人的故事。
团圆之味,跨越万里的家宴
在毛里求斯首都路易港,1月19日晚的草庐国际会议中心被一抹鲜艳的中国红装点得分外妖娆。红灯笼高挂、红桌布铺展、红地毯延伸,一场盛大的“千人春宴”在此拉开序幕。来自毛里求斯的华人华侨以及中毛各界人士约2000人欢聚一堂,共绘团圆画卷。
“春节是阖家团圆的日子。每年春节前举办的这一盛宴,为毛里求斯这个大家庭中的各民族人民共庆节日提供机会。”毛里求斯华人社团联合会前会长熊仕忠的话语中充满了深情。
自上世纪60年代毛里求斯独立以来,中国春节就被列为该国的公共节假日,承载着两国人民的深厚情谊。而自1991年起,毛华人社团联合会便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组织春宴,共话思乡之情。几十年间,春宴的规模日益壮大,成为毛里求斯多元文化中的一抹亮色。
宴会上,白切鸡、糖醋鱼等中国传统美食香气四溢,勾起了游子对故乡味道的深深眷恋。杭州歌舞剧院演员们带来的舞蹈《丝路锦瑟》,如同一幅流动的画卷,将观众带入了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长河。一曲男声独唱《鸿雁》,歌声悠扬,情深意长,勾起了无数华人华侨对家乡故土的深切思念。毛里求斯总理拉姆古兰亲临现场,向所有来宾致以蛇年春节祝福。
在毛里求斯,华裔约占总人口的2%,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传承和弘扬着中华文化。Dorinne Kim Soo和Roseline等华裔人士表示,每年的春宴都是他们与亲朋好友相聚的特殊时刻,是他们分享见闻、畅谈生活的宝贵机会,这一传统将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毛里求斯艺术与文化部部长岗迪亚说,毛里求斯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大家庭,“在毛全国范围内庆祝中国新年非常重要”。
和谐之声,中非共享新春乐章
当春节的脚步在赞比亚首都卢萨卡临近,一场别开生面的庙会活动在这里热烈上演。红灯高挂,龙腾狮舞,欢声笑语洒满了卢萨卡利维购物中心。庙会现场人声鼎沸,来自中方和赞方的文化表演团队轮番登场,为观众带来了一场传统歌舞、器乐演奏的视听盛宴,展现了中非文化的交融与和谐。
舞台上,一首中文歌曲《你怎么说》深情响起,动情的旋律和甜美的歌声仿佛化作一道桥梁,在不同文化间引发心灵共鸣。这首歌曲的演唱者,是来自中国援赞比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的员工戴安娜·卡马乌。“我能唱30多首中国歌了,尤其喜欢邓丽君的歌,虽然我中文说得不好,但是唱中文歌一点问题没有。”卡马乌开心地说,并用中文拜年。
中国驻赞比亚大使馆馆员关睿与当地乐队的合作更是惊艳了全场。他们用汉语、英语和当地语倾情演唱了3首歌曲《夜空中最亮的星》《Sugar》和《Tiyende Pamodzi》。《Tiyende Pamodzi》由赞比亚开国总统肯尼思·卡翁达创作,传达了团结合作、共同奋斗的主题,让现场观众感受到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凝聚力。
音乐成为连接中赞两国文化的桥梁,让两国人民在共享美好时刻的同时,深化了对彼此文化的尊重与理解。每一首歌曲、每一段传统器乐演奏都仿佛在诉说着中非友谊的深厚与绵长。
幸福之光,灯笼照亮远方的心
除夕,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唐人街热闹非凡,人声鼎沸。人们身着盛装,穿梭在挂满灯笼的街道上。商店里摆满了各种春节特色年货,吸引着顾客驻足挑选。夜幕降临,唐人街的灯笼在夜色中更显璀璨夺目。它们随风轻轻摇曳,仿佛在低声诉说着千年的文化传承与不朽的故事。街道上,孩子们兴奋地追逐嬉戏,他们的笑声清脆悦耳,为这节日的夜晚增添了纯真与欢乐。
在一家中餐厅里,老板王大叔正忙着招待客人,他的脸上洋溢着热情的笑容。他说:“春节是我们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内罗毕我们也要把这份节日的幸福感传递给更多的人。”
餐厅里有中国人也有肯尼亚人。肯尼亚顾客艾米感慨地说:“这些红灯笼非常漂亮,让我感受到了一种特别的氛围。春节是一个充满幸福的节日,我很高兴能和中国朋友们一起庆祝。”中国游客李女士激动地说:“虽然身处异国他乡,但看到这些红灯笼,听到熟悉的鞭炮声,就仿佛回到了家乡,感受到浓浓的年味。”
灯笼成为幸福的象征,这份光亮汇聚着不同肤色的人们。无论是中国人还是肯尼亚人,都被这份跨越国界的幸福之光紧紧相连,共同书写着一段段温馨的故事。
安宁之愿,春节里的和平祈愿
春节的脚步悄然临近,和煦的微风轻拂着孩子们的笑脸,仿佛在诉说着新年的祥和与希望。在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市中国文化中心,中坦两国的孩子们欢聚一堂,用稚嫩的双手描绘出对安宁与和平的美好期盼。
1月17日,坦桑尼亚中国文化中心冯英巧老师为中国和坦桑的孩子教授写春联与剪窗花 新华社记者 华洪立摄
宽敞明亮的文化活动室内,喜庆的红色横幅与传统民俗画作装点在墙上,传递出浓浓的节日气息。这一刻,宁静与安详在这一片红色的海洋中悄然升腾。
孩子们围坐在桌旁,手中握着毛笔,一笔一画地写下对新年的期许。阳光透过窗帘洒入室内,照亮了孩子们稚嫩却专注的脸庞。桌上铺满了剪纸、红纸和各式文具,孩子们的手巧妙地折叠、剪裁,将一张张窗花变成承载祝福的艺术品。14岁的恩萨吉瓦·迈克尔说:“我对春节文化非常感兴趣。在学习写春联和剪窗花的过程中,我了解了春节传递的祝福和美好愿望的意义,感受到人们对和平团圆的共同期盼。”
中国文化中心的冯英巧老师温柔地指导着,孩子们时不时抬起头,用纯真的笑容回应她的鼓励。这一刻,文化的传承与友谊的纽带交织在一起,充满了平和与暖意。一旁的展示墙上,孩子们刚刚完成的春联整齐地挂着,每一副都写满了他们对新春的美好愿望。屋内充满了欢声笑语,仿佛连时间都放慢了脚步,只为静静见证这一片宁静祥和的景象。
希望之种,文化交融下的新春播种
春节前夕,中部非洲国家乍得正值旱季,空气燥热。梅得肯村的试验田里,中国援乍得农业技术项目组的专家们头上冒着汗珠,裤脚沾着泥土,手中捧着稻种,像平日一样忙碌着。这里距离首都恩贾梅纳约70公里,是乍得“希望的田野”。
2024年11月28日,在乍得东凯比河省邦戈尔市古木龙·巴士村中国援乍得农业技术专家组水稻高产栽培示范户田间,专家组组长何桥生(前排右二)等专家参加丰收节 (中国援乍得农业技术专家组供图)。
在乍得,大米大量依靠进口。专家组在乍得先后开展了中国水稻品种引种试验选育、中国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和技术培训、中国引进先进农机具的示范推广和技术培训等,给乍得民众带来吃上本地米的希望。
“我们希望中国援乍农业组播下的种子能让更多乍得民众吃饱饭、吃好饭。”项目组长何桥生的话语中充满了坚定与信心。在这里,项目组有38公顷的试验田,水稻年产量达228吨。“中国农业专家引进和筛选出适宜乍得的高产优质水稻品种,提高了产量,增加了家庭收入。”当地农民乌玛说。
在中非共和国班吉大学孔子学院,中国教师在这里播下了中文这颗希望的种子。安娜、白一诺、郭义、王笑笑……学生们都取了自己的中文名字,他们说,新的一年,对学习中文充满希望。
孔子学院中方教师李阳表示,他来中非已经3年多,“看到很多学生因为学习中文找到工作,或者去中国留学,回来后为建设自己的国家和两国友谊作出贡献,我感到非常欣慰。”
农业、教育、基建……中非合作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结出了丰硕果实。而春节,如同一座桥,连接着中非两国人民的心灵,又如同一束光,照亮着中非友好合作的前程。
END
联系我们
电话: +263 777 777277 / +263 772 598598
地址: 92C East Road, Belgravia, Harare, Zimbabwe
邮箱: 691508875@qq.com
微信: jin58725;zimbabwe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