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影像场景产品生态的全球化企业——乐其创新SmallRig,在品牌十周年之际再出发,打造全球首个由影像场景品牌发起的公益映像奖,目前征片已超过1000部。同时与中国公益映像大赛合作,启动“双100”孵化计划。除此之外,SmallRig斯莫格倾力打造的全球影像访谈节目——Onsite也在进行当中,栏目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摄影师、导演、电影制作人、视觉艺术家以及行业领袖,通过深入对话,挖掘他们独特的创作理念、技术挑战、情感共鸣以及作品背后的社会意义。
“纪录片通常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一种使命。”第79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奖得主杨紫烨在对话斯莫格SmallRig的「ONSITE在场」栏目中聊到纪录片的意义,对于她而言,影像的力量不仅在于它的技术美学,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故事和社会价值。它不仅能在观众心里播撒下对话与理解的种子,更有可能成为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工具。
在东西方链接之场,让改变发生
作为一名纪录片导演,她回顾自己的纪录片创作历程,始于自己年少时在移民生活中深切的一场“看见”。
1977年,杨紫烨随父母从香港移民到美国。在旧金山,她遇见了许多“不会说英语“的华裔,他们由于语言问题只能困守在社区,很难拥有更自由而主动的生活——这让她深切看见了少数族裔之痛,被歧视之痛,更看见了表达和创作是一种尤为重要的话语权。
以纪录片的形式,通过公共电视向美国观众讲述华裔的历史,发出少数人的声音,成为杨紫烨纪录片生涯的起点。当她用影像语言向西方展示华人的立体群像时,她和她的纪录片一起,成为链接东西方人文的起点。站在这个起点上,她开始通过纪录片去“听见更细微的声音”。
这也是她拍摄《风雨故园》的初衷,“我在香港长大,但已经离开将近20年。这一次,我想通过年轻人的眼睛重新审视香港。”《风雨故园》播出后,在中国的港台地区及欧洲获广泛好评,被美国多所大学和中国香港中文大学写入教科书,成为亚裔研究教材。可以说,她的每一部纪录片,都以“在场”的姿态,深入到一个个社会切片中,参与、见证,甚至推动改变的发生。
《颍州的孩子》拍摄十年后,杨紫烨再次回到了颍州,制作了一部8分钟的影片,纪录上一部影片问世之后孩子们的变化。她欣慰地看到,随着孩子们被更多人“看见”,他们逐渐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更多关心与支持,纪录片讲述原本的悲剧故事,却能导向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这样的转变不仅是外界力量的介入所带来的结果,也见证了纪录片对社会问题的深远影响和积极意义。
做好倾听者:杨紫烨谈影像创作的真诚之道
“改变,始于看见”,杨紫烨从纪录片创作中收获的真切体验,让她和乐其创新SmallRig打造的全球首个公益影像奖——斯莫格公益影像奖的核心理念一拍即合,欣然应邀出任奖项的评委主席,希望在全球范围内鼓励更多人通过影像创作真实的参与社会议题。
借「ONSITE在场」的采访现场,她呼吁广大影像创作者不仅仅以旁观者的视角纪录,而以命运共同体的视角和拍摄对象建立心灵共振,往更深的人生里追问、探索。
这意味要通过影像纪录“在场”,不仅需要拍摄者以人文思考与情怀赋予纪录片温度,同样也需要丰富的拍摄和表达技巧,让“人的在场”能恰如其分的表达。杨紫烨通过节目分享一些现场挖掘真实故事的技巧,如在开拍前和拍摄对象长时间交谈,大量提问,让他们真正放松,然后才能问更深入、更私人的问题。
“我从来没有设计过一个人。当我们彼此非常了解时,他们就会敞开心扉。所以我总是准备好相机开始拍摄。一旦我得到了他们情感中真正美好的部分,就会停下来。因为我不想让被记录者觉得我在操纵他们的情感。所以如何开始和停止,才是关键。”
对拍摄对象的尊重和理解,帮助杨紫烨能找到更鲜活的故事,表达更真实的情感。而对话题的思考与深入能力,则是纪录片导演通过电影实现参与社会议题必修的功夫。杨紫烨在「ONSITE在场」节目中说,她会要求自己的学生沿着自己选择的话题不断深入,带着思考去扩展和挖掘背后的故事,去走得更深入,去讨论更大的图景。她对广大投身纪录片拍摄的年轻人充满期待,并鼓励他们“保持好奇心,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对工作保持热情。”
对杨紫烨和其他纪录片创作者来说,影像的力量不仅在于它的技术美学,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故事和社会价值。它不仅能在观众心里播撒下对话与理解的种子,更有可能成为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工具。
就在节目全球上线的同时,由杨紫烨出任评委会主席的斯莫格公益影像奖正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开展征集,涵盖了扶危济困、社会和谐、守望相助、妇女儿童发展、人文关怀、生态文明、动物保护等7大领域主题,吸引了全球影像创作者的目光。随着全球更多优秀作品的参与,纪录片将以其独有的价值在社会公共议题中爆发更为深远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