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 e l l o
// Nice to meet you
on Sunday //
最近疯狂沉迷《小巷人家》,紧赶慢赶把电视剧和原著小说都看完了。
作为一个和宋莹一样走出江南水乡去到广州生活的人,我在《小巷人家》的烟火气里,无比想念我记忆里的那条弄堂。
年代+家庭+群像,《小巷人家》像是苏州版的《请回答系列》,在一条小巷、一个小院、几家人之间缓缓展开。
生活在吴语区的朋友们再看剧时一定特别能感同身受,即便讲述的几乎是父辈那一代的故事,但刻画的城市风貌、生活习俗、日常饮食都熟悉的不行。
时不时冒出的苏州话、苏州园林和虎丘塔、路边成排的梧桐树、祖辈们工作的棉纺厂(我外婆年轻时就是纺织厂女工,还是厂子里的组长呢)。巷子里叮叮当当的叫卖,敲碎称重的麦芽糖是小时候奢侈一下的零嘴。
还有书里剧里出现的食物更是令人想念。苏式银丝面,那必须红汤过桥,点几个浇头,雪菜肉丝、辣肉大排狮子头、素鸡三鲜,如果能再配上一碗圆盅排骨,真是不能再灵了。
春天吃时令菜,荠菜炒年糕、香干马兰、清炒芹菜、笋,还会被拉去帮忙剥蚕豆。夏天要吃赤豆和绿豆冰棒、光明牛奶冰砖,外婆会把绿豆煮到开花,拿电饭煲内胆装上满满一盆冻在冰箱里,午觉睡醒就能来上一碗消暑。秋天蟹肥,吃完大闸蟹还要来一碗姜汤驱寒,老一辈还会提醒不要和柿子一起吃。冬天家里会炖豆腐鱼汤、烂糊白菜汤,早饭时常是水磨粉汤圆和红糖年糕,汤圆吃到肉馅芝麻还是菜猪油全凭形状判断。
年夜饭从冷盘海蜇头拌豆芽开始,虾仁玉米青豆清炒金花菜、红烧蹄髈红烧鱼、爆鱼响油鳝糊、蛋饺肉酿面筋百叶包一个不少,沙拉牛排和玉米烙是我的最爱,最后以一份吃不下也要来两口的八宝饭收尾。
更不要说日常吃的咸泡饭、菜饭、糖醋排骨,三凤桥、陆稿荐的卤菜(强推油爆虾和酱排骨!),还有馄饨小笼生煎包、梅花糕糖芋苗赤豆圆子、萝卜丝饼鸡子大饼......
当然,我虽然没像林栋哲那样犯错要吃一个月蛇瓜,但一顿“笋烤肉”肯定是逃不掉的。
说了那么多吃的,除了自己真的很想念这些从小吃到大而现在在广州很难吃到的食物,还私心想勾引大家快来苏南吃吃喝喝。让我们赶紧说回《小巷人家》吧。
除了这些熟悉的场景,作品里的人物也是那样鲜活。
刺头厂花宋莹,总在吼皮猴子林栋哲,会为了分到房子把儿子直接丢到书记家,也会因为明明认真工作但脾气差群众基础不好没评到劳模而偷偷哭。
好大姐玲姐,在婆媳关系里忍让了一年又一年,但会在关键时刻宁愿撕破脸皮也要为儿女争那一瓢水,苦心教诲女儿要自己挣钱给自己留底气。
庄老师,懦弱愚孝时给人气得不行,但却是教育一把好手。在父母越发得寸进尺、子女逐步展现独立人格后也慢慢意识到自己的过度牺牲和无谓控制。
人间理想林工,庄家类似家庭背景下的反面优秀案例,能在宋莹失控时轻轻拉住,在庄老师和图南想不明白时点出问题关键,在一鸣和宋向阳职业发展转折点给出切实建议,也会在利益受侵害时坚定表态而又四两拨千斤的化解。
小巷榜样庄图南,带领弟弟妹妹们一路考一中、考大学,表面板正实则蔫儿坏。作为家族里的既得利益者被从小保护着,原本和父亲一样逃避问题和稀泥,在经历了家庭纷争、感情受挫和社会工作后,逐渐成为端水大师,在保面子和护里子里抓住了平衡。
皮猴子林栋哲,庄图南头号迷弟,不是大冬天露出尿素袋子就是逗同学吓老师。情感直白,又能心细察觉他人情绪,“原件正确复印件才正确”,心态好运气好到总能压线过关。
梦中情闺庄筱婷,乖巧懂事外人挑不出一点错,心思细腻凡事藏心里,边嫌弃栋哲边因为他的陪伴而敢于表达自我,慢慢成长为连爹妈都认证的有林家风范。
庄家不能没有的向鹏飞,手拿远离父母寄人篱下的悲惨剧本,却逐步活出了自己的一套人生观,不自卑不内耗、敢直说大舅舅、始终护着筱婷,工作上敢抓机会,生活上孝顺懂感恩。
还有李佳,和庄老师经历着类似的牺牲,不自觉地将家庭的目标认成了自己的目标。和庄图南都是爱意隐晦而又好面子的人,但在不断重视自我的过程中,从权衡利弊互相算计,变成了出于爱而信任而坦诚。
还有其他人物,庄桦林、李一鸣、吴姗姗、张阿妹、老吴、周青......他们每个人身上都各有好坏,主角团不是完全的好,反派团也不见得是完全的恶,他们不过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在那个角色身份想要好好生活下去,各有各的不容易,大家都是那个时代的一个面向。
我喜欢小巷人家,既是因为那温暖阳光笼罩的小巷令我怀念,也是因为这些鲜活的人物,时不时令人捧腹大笑,又时不时让人咬牙切齿。而他们都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成长、自愈、自洽。
故事的结尾,大家不再为了一台电视机每日每日地吃蛇瓜,也不必再打着手电走到巷口上厕所,两家人成为一家人,小巷的炊烟依旧,温暖依旧。
冬日能有这本书和电视剧陪伴,实属暖心。
这个冬天,你遇到了什么令你温暖的人事物么?或者你也有一份冬日片单。
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们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