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5日,迎来小寒节气
天气愈加寒冷
长时间暴露在户外的低温环境下
我们的皮肤会有冻伤的风险
今天就和小茵一起
了解一下冻伤的相关知识吧!
冬季天寒,官兵长时间在寒冷环境中训练执勤往往容易发生皮肤冻伤。冻伤好发于手、足、耳廓、颜面部等暴露部位[1],冻伤的发生常与保暖措施不当以及防护意识缺乏相关。
一、冻伤的分类
冻伤可根据冻肢融化复温后的表现程度进行分类,可分为四度[1]。通常情况下,Ⅰ度和Ⅱ度冻伤最为常见。
I度冻伤
又称为红斑性冻伤,伤及表皮层,皮肤有烧灼、疼痛和刺痒感,表现为充血、水肿、发红或呈紫色。
II度冻伤
又称为水疱性冻伤,伤及表皮及真皮浅层,除充血和水肿外,主要特点是12~24小时内水疱形成,水疱也是浆液性的,水疱结痂脱落后会露出完整的皮肤。
III度冻伤
又称为腐蚀性冻伤,主要特点是皮肤全层发生坏死,并可扩展至皮下,水疱常常为血性的,相比于II度冻伤,水疱较小但外观多以黑褐色为主,有明显的疼痛感;愈后遗留瘢痕。
IV度冻伤
又称为坏疽性冻伤,冻伤可扩展至肌肉骨骼等深层组织,甚至导致肢体坏死。此时皮肤呈苍白或紫蓝色,水疱呈现出暗红色,肢体剧烈疼痛,严重影响入眠;愈后瘢痕比较严重。
二、冻伤的应急救护
官兵在外训练执勤过程中,一旦发生冻伤,应急救护的重点是尽快使冻伤者脱离寒冷环境,恢复中心体温,对抗低温,防止情况的恶化[1]。
1. 迅速转移
冻伤患者尽快脱离寒冷环境,运送伤员途中注意防寒保暖[3],可用干燥棉被、毛毯或军大衣等包裹受冻部位,切忌立即用火烤或者用雪擦拭受冻部位。
2. 正确复温
冻伤之后应将患者转运到具有复温条件的地方再进行复温,温水快速复温是目前最有效的复温方法,可将冻伤部位置于38℃~42℃左右的温水中(过高的水温可导致热损伤),直至冻伤处皮肤潮红、柔软、有温热感。一般情况下,需要温水复温15~30分钟。复温完成后,要保证冻伤部位足够温暖,防止再次冻伤或者二次伤害。
三、冻伤后用火烤或用雪使劲搓正确吗?
面对冻伤的处理,不少人会采用一些“土方法”,如揉搓、火烤等,这其实是处置误区。
1. 避免用雪揉搓患处:冻伤部位的皮肤比较脆弱,用雪揉搓不仅加重冻伤发展,并可能造成皮肤组织的进一步损伤。
2. 火烤法则会容易引起患处糜烂,增加感染风险。过热复温方法可使原已冻伤的部位发生烧(烫)伤,使得损伤局部更加难以愈合。
3. 当冻伤部位被手套、鞋袜粘连难以分离的时候,不可以强行剥离衣物,防止皮肤撕裂,应连同鞋袜手套等一起浸入温水中复温,在温水中逐渐剥离。
四、如何预防冻伤
充足的血液灌注和尽可能减小温度下降幅度是预防冻伤发生的关键,预防冻伤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4]:
1. 防寒保暖要做好
战友们在训练过程中要注意提前做好保暖工作,及时增加衣物(佩戴好手套、帽子、围巾等);应尽量避免皮肤直接暴露在寒冷环境中,保护好手脚、耳朵和口鼻等易冻伤部位;及时更换掉潮湿的手套和鞋袜,不要赤手接触寒冷金属。
2. 耐寒锻炼不可少
应循序渐进组织冷习服训练,提高官兵对寒冷的适应性。战友们在锻炼前要充分做好慢跑、高抬腿、徒手操等热身活动,以扩张外周血管,加快血流速度,有效维持外周血液灌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加体温,提高机体对寒冷的抵抗力。
3. 充足营养要跟上
冬季应避免在疲劳、饥饿或疾病状态下单独外出执勤,保证摄入充足热量的食物来应对寒冷环境中身体的热量消耗,冬季饮食中可多食用羊肉、生姜等温热性食物 [4]。
4. 关爱战士知情况
定期检查寒冷环境中作业的战士们有没有产生四肢麻木、疼痛或感觉异常的症状,其中感觉麻木是冻伤发生的预警,出现这类情况应当及时正确地进行处理,避免其进一步发展为冻伤。
希望战友们在严冬训练的同时
科学防护
避免冻伤发生!
来源: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普健梅
总 编:宋士新
主 编:刘 贺
编 辑:普健梅
投稿邮箱:wjlnzdzz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