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链接:https://github.com/biggerduck/RedTeamNotes/blob/main/%E4%BD%93%E9%AA%8C%E7%B1%BB%E6%96%87%E7%AB%A0/%E8%AE%A4%E7%9F%A5%E5%A4%A7%E4%BA%8E%E6%8A%80%E6%9C%AF%E6%9C%AC%E8%BA%AB.pdf
访问问题可以通过以下链接获取完整项目:
链接:https://pan.quark.cn/s/b044eeff4c84
又一次通读此篇文章,感慨良多。如果你正在探索职业发展之路,或在思考人生的下一个阶段,不妨读一读这篇文章,它或许能为你带来新的视角和灵感。
原文如下:
《认知大于技术本身》
author:biggerduck
为什么会单独写一篇文章来谈认知?
正如标题所言,因为认知大于技术本身。
那么什么是认知,我想很多技术人并没有仔细思考过,更没有研究过。
大多数人的路线无非就是大学毕业,找一份工作,然后一直做下去,然后找个伴侣结婚,组建家庭,然后买房买车,然后继续生活。
这里说的是大多数人,当然也包括做技术的人,当然也包括做网络安全的人。
如果不把网络安全这个概念特殊化,其实安全本身就是一份工作,能给别人创造价值,那么就能交易得来金钱,就能依靠这份手艺维持自己的生活。
至于说什么兴趣,热爱,黑客精神,那都是自己的事情,都是自己脑海里主观的东西,和别人无关。
从我大学毕业就正式进入这个圈子,至今还没在圈内见过艺术家,更多的还是想依靠这份工作赚钱的人,包括我自己。
这里谈一个艺术家的概念,什么是艺术家,这里我可以举一个好理解的例子:
之前我在北京有个朋友,是画画的,央美毕业后,一直也在画画。
按道理,名校毕业,其实找个随便美工的工作,或者去大厂找一个设计的工作,是很简单的,收入不成问题,而且手艺也优秀。
但他没有,这人毕业之后,就在通州的一个地下室里面租了个房子,房间大概十来平米,条件很差,我去了两次,每次都能见到蟑螂和蜘蛛网,也不怎么打扫,房间陈列很简单,除了一些日常的洗漱用品,几件衣服,其他地方摆满了颜料盘,画作,画板,和一些供练习用的静物,石膏人像之类的。
他的生活就只有画画,除了画画,没钱了就出去打点零工赚点钱,去超市当当收银,奶茶店打打散工啥的,然后拿赚来的钱买颜料买画具,再买点生活必备品,又回来继续画画。
商业化的东西他是无法接受的,这人极其纯粹,只想出作品,所谓的作品对他来讲很神圣,不能沾惹别人的思想,更别说商业化了,就一定要是自己理念的纯粹表达,同时做艺术的人又很感性,没有灵感的时候,画的不好,又要骂人发脾气,夸张一点的时候,他自己画一些有触动的东西,甚至还会默默流泪。
这,就是艺术家,完全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一个客体,以自己的生命作为该项艺术的表达载体,自身完全融于艺术当中,不在乎其他任何事物。
但这种人极其少,少肯定是有理由的。
大家都不选择做艺术家的原因,大部分可以归于以下两条。
其一,这样搞太纯粹了,自己生活上就过得不舒服。
其二,明明可以赚钱,却不赚钱,这个诱惑不是一般人能抵挡的,因为在国内,通常不是对自己交代就完事的,你还得对父母交代,还得对伴侣交代,周遭的压力不是说忽略就忽略的。
其实我看问题会角度会不太一样,我认为人首先是动物,其次才是人。
我不喜欢做违背客观规律的事情,动物首先要生存,其次再是追求发展。
麻痹饭都吃不饱,还发展个锤子。
那么现代人搞产业分工,我不需要自己种田,我只需要创造别人需要的东西,然后去跟别人交换,那么我就能吃上饭了。
这里回归主题,就是说,不论搞安全也好,搞其他也好,本质上都是在创造一些东西,创造别人需要的东西,最后换回钱这种通用载体,最后我们再用钱去换我们自己需要的东西。
写成简单的逻辑传递关系就是:
工作-->创造产品-->发生交易-->获取对等一般等价物(钱)-->换取自己需要的物品
其实更简单一点,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打工赚钱。
根本目的就是盈利,也是最初的第一个阶段。
有人可能要说,那你废话这么多干嘛?我他妈天天都在上班,这我还不懂,要你在这bb?
不一样的,兄弟们,不一样的。
大多数人的打工赚钱,是没有自身的逻辑的。
我上面写的逻辑传递关系是一套闭环的链路,就是个体创造效益的闭环。
简单来说,就是自己出去谈项目把项目把项目接到手,然后再实施,再到后期维保,再到最后回款,都是全程自己参与的,这,才是完整的做了一条链路。
打工不一样,只需要签订一份劳务合同,公司帮你承担了绝大部分风险(包括无法回款,延期回款,项目中途裂解,法律纠纷等等等等),每个月按时按点发工资,你只需要负责手上具体的一小块工作即可。当然,最后回款了公司肯定拿最大头,只是分一点点给员工发工资。
但这依旧是公平的,因为你不担风险。
不担风险,但也赚不到大钱。
承担风险,在激流中可能会翻船,也可能找寻到最后的宝藏。
这是第一个认知点,也是打工和创业的分界线。
要突破,首先认知上要突破,再执行。
然而很难,认知突破的人其实已经寥寥无几了,更别说加上执行。
有一个很著名的哲学故事:从前,很多人从小到大都住在山洞里面,从没见过外面的世界。
突然有一天,一个人偶然发现了外面的世界,他走出了山洞。
刚走出山洞的时候,他的眼睛因长久在黑暗中生活,在山洞外被阳光普照的世界中,并不能睁开眼睛,一旦睁开会感觉到无比刺痛,无比的难受。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之后,他的眼睛适应了光明,适应了太阳的温度,适应了蓝天白云的阔丽。
山川湖泊尽收眼底,是他没见过的瑰丽美态,鸟禽鸣嘶,是他没听过的奇音异曲。
如此闯荡一翻,他觉得需要再次回到山洞告诉他的同伴们,外面的世界竟是如此的美好,他迫不及待想与同伴共享这份美好与喜悦。
但当他再次回到山洞,描述起他在外界的遭遇时,他的同伴用看傻瓜的眼神看着他,并不相信他的一切言语,并一口咬定山洞就是最美丽的世界,也是世界的全部,劝说是完全无效的。
用这个故事以点带面的推,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
人总是喜欢待在自己的舒适圈,外人是叫不醒的,有益的言语对于不思进取的人来说完全是无用功。
然而认知面有多大,那么进步的空间就有多大。
如果认知到世界存在更广阔的空间,弥补细节只是时间问题,例如我知道马尔代夫存在一片美丽的海域,但我没去过,这并不影响我在认知层面先跨过去,那么认知先到了之后,我就会等待机会,想办法赚到更多旅费之后,再来弥补行程上的执行问题。
具体的事物是这样,抽象的事物也是这样,当思想的认知不断迭代,只要不懒,执行只是时间问题而已,只是随着人执行能力和方法的差异,最后的结果会有差异罢了。
认知更多的是知道世界运行的底层规律,是一种本源的东西,一旦养成了之后,今后其实是一直能用到的,无论是从底层的赚钱角度出发,还是后期衍生面的大发展来说,都是大有裨益。
如何养成,认知这个东西这个还不同于学书本知识,更多的是要在具体的行业多实战,多总结,自己领悟,当然,广泛的阅读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需要透过书面的描述映射到具体的实战案例上,这本书才算读透了,因此我这里会把实战的重要性排在第一位。
某种程度上讲,认知领悟也需要一些天赋,没天赋也歇逼,这里说出真相可能会刺痛一些人,但是有时候越早直视真相越有好处,长痛不如短痛。
就像刚从山洞出来的人,如果天赋强,眼睛很快就适应了阳光,那就在外界纵横,如果没什么天赋,实在睁不开眼睛,就赶紧回去山洞,回去之后利用高认知编造一些神话故事,例如什么太阳神之类的故事,弄个宗教出来,然后声称自己是灵媒,这也不是不行,搞搞小范围的韭菜收割,虽然比不上外面的这些高手,但是人有时候要选择认命,客观条件不足,那就创造差异化,用一种只需要比倒数第一跑得快的思维来做事,那么日子一样可以过得滋润得很。
在我自己实战中来总结,高认知中等努力状态来打努力的低认知超级奋斗逼不要太好打,高认知衍生高战略思维,战略上做局,除非对方也是战略高手,否则即便对面是顶尖战术专家,基本也没得跑。
认知是宏观层面,也就是常说的,选择大于努力中的选择。
怎么做选择,就要靠认知来判断了,认知越高,选的路径越好,人家累得一笔在那背着行李负重前行,而你,坐飞机,这个速度就不是一个量级的了,那么就算他一天累死累活走十多个小时,其实速度也是比不过飞机的。
大概就是这些,自己的一些东西分享出来,也是希望能和大家多交流,因为我看到很多做技术的兄弟其实根本目的就是盈利,但是又总是在徘徊,似乎觉得对着钱做技术是一件可耻的事情,其实不然,只要合理合法,盈利本身就是一件极度正确的事情,甚至一些刁钻的盈利打法本身就是一种美感的体现,任何一家企业本身创造出来的初衷就是为了盈利,因为盈利代表企业做的东西给别人创造了价值,这个价值反哺回来用钱量化一下,就是企业的盈利数字,也是价值体现。
一项技术从来不是单点存在的,无论是安全技术还是其他,其实都是作为世界万千个客观连接点中的一个存在。如果从这个点发散出去的面越广,甚至做了一个矩阵出来,辐射面积就越大,辐射的面越大,盈利的盘子也就越大,个体在盘子中盈利的可能性就越大。
求生存,求发展,是生物本性,也是天道,顺应自然规律,事情就会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