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饱含着无数游子归家的期待。在这人头攒动的旅途中,有一群鲜为人知的“体检医生”,他们身居幕后,以科技为笔,绘就铁路安全的坚固防线,成为春运列车平稳飞驰的幕后英雄。
中国铁设铁路外部环境遥感智能监测团队,是一群被赋予“天空之眼”的“铁路卫士”,走进他们的工作间,巨型显示屏上数据与图像闪烁交织,卫星遥感、航空摄影、北斗定位及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在此汇聚碰撞,奏响安全守护的序曲。
团队负责人赵振洋回忆起春运前的一次山区铁路监测任务,那是一场与复杂地形和茂密植被的艰难较量。“那片区域山峦重叠、树木高耸,常规监测手段在这天然迷宫中无能为力”,赵振洋目光坚毅,“但岂能轻易言败,我们优化卫星与航测手段,派遣无人机低空侦察补拍,‘智慧之眼’穿透重重绿障,锁定了潜藏在树林后建筑群中的彩钢房隐患,恰似在荆棘丛中寻得珍宝,有效避免了影响铁路安全运行的外部威胁。”如此跌宕曲折的经历,于他们而言不过是日常奋战的缩影。
早期,卫星和无人机排查隐患都是手动比对数据,算法的不成熟、不智能等成为横亘在他们面前的挑战。在项目紧锣密鼓推进阶段,熬夜成了团队的常态。他们埋首于数据的海洋,人工处理如山的积压资料,撰写一张张报告。为打破僵局,确保精准揪出铁路外部隐患,团队成员日夜雕琢技术。他们针对不同地形地貌与植被覆盖,引入人工智能重塑模型,如雕琢璞玉般精细调整参数,优化图像处理算法,提升图像清晰度与分辨率。历经四季更迭,终于迎来全线数据自动化处理的曙光,识别精度飙升至97.8%。从此,巡检从盲目“游击”转为精准“狙击”。“曾有一次监测系统敏锐捕捉到铁路旁工地塑料袋堆积,团队成员迅速反应,与车间负责人沟通情况,配合铁路局快速清理‘路障’,这才化险为夷。”赵振洋自豪地谈到。
与此同时,中国铁设涉铁工程安全智慧管控系统研发团队在实验室中精心锻造“安全护盾”。电子幕墙跳动着工程数据,人工智能算法迭代升级,物联网传感器紧密联动,北斗定位精准导航,共同演绎安全管控的科技华章。
谈及技术融合之路,研发团队成员陈昱行满是感慨:“让电子幕墙与风险识别模块携手,起初就像两个陌生舞者,总在数据的舞台上踩错舞步,延迟与误判频出。” 但他们没有退缩,重编代码、优化传输路径,反复调试,直至二者默契共舞,风险识别精准高效。在智慧管控体系中,视频监控是洞察秋毫的锐眼,物联网传感器是感知细微的触角,电子幕墙是剖析入微的智脑,人工智能算法则是明辨是非的中枢,各要素协同联动,数据畅行无阻,为临近既有线施工铸造了一道安全屏障。
如今,先进技术筑起安全堡垒。火车尚在两公里外,广播预警便响彻工地;吊臂桩机靠近接触网瞬间,1秒内操作人员耳边警报骤起。谈起这项技术,铁路工程现场的工人师傅纷纷竖起大拇指:“以前临近既有线施工总是提心吊胆,既要把活干好,还要一心二用关注侵限和行车情况。现在有了智慧管控系统,稍有侵限立刻报警,工作起来踏实多了。”
这些幕后的“体检医生”,虽远离春运的喧嚣,却与旅客命运紧密相连。自他们投身守护之旅,所在线路因外部环境和涉铁工程引发的安全事故发生率如退潮般大幅下降,过去一年同比锐减30%。
他们用科技与责任编织的安全之网,稳稳托举起春运的平安与温馨,让每列列车都成为驶向团圆的希望之舟,护送旅人平安归乡。
来源:新华社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