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同龄人| 赵孝武:50多载春秋扎根基层 见证农村新变化

政务   2024-10-06 10:01   内蒙古  

赵孝武,家住临河区新华镇新荣村四组,生于1949年1月,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同龄,是一名有着48年党龄、20年任职经历的老村长。

他8岁随父母从山东菏泽的一个小村子来到内蒙古临河。14岁从农村小学考入临河一中初中一年级。“当时,我们学校同年级三个班107个学生,只考上9个。105里地,一个学期步行了三趟,你们知道这对于一个十四五岁的娃娃来说,是甚感觉不?”说起当年上学的经历,赵孝武言语中有自豪也有酸楚。就拿现在来说,从市区开车到他们村儿也要一个多小时。想象一下,当时的道路条件下,步行得用多长时间?至少得十多个小时吧!不但交通条件差,生活费也是一般家庭无法承受的。“一学期十九块钱生活费,就这也拿不起。”三趟步行经历加上家里无力承担的生活费,让懂事的赵孝武初一还没读完就坚决放弃学业,回村当了一名小队会计。“当时村里正好缺个会计。那个时候在村里面我的文化程度是最高的,所以就顺理成章地让我当了会计。”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农村实行大集体。小队会计除了参加正常的集体劳动之外,还要负责给社员们记工分。这份工作是没有工资的,一年下来最多给折算50个工分。那个时候一个壮劳力一年400来个工分,一个工分能分多少钱要取决于这个生产队当年的经营成效,好的几毛钱,差的几分钱。记录并核算工分是一项细致又繁琐的工作,但赵孝武当会计的时候,每家每户每个人的工分都记录核算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从未出过差错。由于他头脑清楚,工作认真负责,18岁的时候就被社员们推选当了队长。在他当队长期间,他们队种植安排合理,管理精细,收成最好的时候,一个工分能分五毛六分钱,这几乎是他们队大集体时期最好的记录了。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紧接着,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突破口的改革春风吹进了新中国的广大农村,也吹到了新荣村这个祖国北疆偏远的小村子。1980年,赵孝武所在的生产队实行包产到户(分田到户)。包产到户使农民有了生产的自主权,生产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生产效率和生产效益都大幅提升。人们种植的作物种类也由之前的单一的小麦、糜子、豆子拓展到了玉米、葵花、甜菜、籽瓜……作物品类日益丰富,产量逐年提高,人们不但能吃饱穿暖,手头也渐渐有了余钱。也就是那一年,赵孝武家建起了一座80平米的腰线砖房(地基以上约一米高的部分为砖混结构、一米以上部分为土木结构)。

1986年,随着农村改革步伐的推进,赵孝武也由一名生产队队长成长为新荣村党支部副书记兼村长。“那个时候农民种地是要交公粮的。1991年,我们新荣村全村完成了107万斤的公粮任务,比上面下达的任务超额完成17万斤。”说到这里,赵孝武感慨万分,“养儿当兵、种地纳粮,有史以来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曾经,新荣村一年的税费91万。如今不但不用交了,国家还倒给农民了。现在我们村一年的粮食补贴差不多是68万,一翻一折,等于新荣村农民一年就多了159万的纯收入,按538户算,户均将近3000元。”

从过去吃不饱穿不暖、发布票领粮票到吃得饱穿得暖,再到现在到城里买房买车……提到祖国的发展变化,赵孝武说“那真是翻天覆地”。

记      者 / 吕春云  视频制作 / 刘子欢


版面编辑 / 李   玉  审核 / 田海霞 李   敏
责任编辑 / 隗家鸣  终审 / 巩   蓓 韩   娜

黄河金岸魅力临河
由临河区融媒体中心运营,第一时间权威发布临河区政务信息、时政要闻、民生热点等内容,感受魅力临河,敬请关注官方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