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中央一锤定音:2月起撤掉所有的村干部"的消息在网上引发热议。这则消息真实性如何?农村以后由谁来管理?带着这些疑问,笔者深入农村一线进行了调查。
"这纯属谣言!"在河南省新乡市某村,村支书老张一语道破。"村干部是农村基层组织的骨干,怎么可能说撤就撤?"老张解释说,近年来国家一直在推进村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待遇、加强培训,目的就是要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村干部队伍。
事实上,中央一直高度重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健全以基层党组织为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深化村民自治实践"。这表明,村干部制度不仅不会被取消,反而会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虽然不会"撤掉所有村干部",但农村管理体制确实正在经历深刻变革。近年来,一些地方积极探索村干部制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浙江省温州市,实行了村干部"职业化"管理。村干部享受与公务员同等的待遇,实行坐班制和考核制。这一改革极大地提高了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专业化水平。温州市农业农村局的数据显示,实施职业化管理后,村级事务处理效率提高了30%,群众满意度上升了20个百分点。
江苏省苏州市则推行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鼓励高学历青年回乡任职。截至2023年底,苏州市已有85%的行政村配备了大学生村官。这些年轻人为农村带来了新思想、新技术,推动了乡村振兴。
随着社会的发展,单靠村干部已经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乡村治理需求。因此,一些地方开始探索"多元共治"模式,让更多主体参与到乡村治理中来。
在山东省潍坊市,一些村庄成立了"乡贤理事会"。由德高望重的老党员、退休干部、乡村教师等组成,协助村委会处理村务。潍坊市委农办的调查显示,有乡贤理事会的村庄,矛盾纠纷发生率比其他村低40%。
四川省成都市则引入了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让专业社工、志愿者等力量深入农村,开展各类服务。据成都市民政局统计,2023年全市有超过500家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服务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在互联网时代,乡村治理也在向智能化、信息化方向发展。浙江省桐乡市乌镇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乌镇建立了"智慧乡村"管理平台,通过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实现了村务管理、民生服务、环境监测等全方位智能化。村民足不出户就能办理各项业务,村干部通过手机APP就能掌握全村动态。乌镇党委书记小王自豪地说:"现在我们的管理效率提高了,村民的获得感也更强了。"
农村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期努力。未来,我们期待看到:
村干部队伍更加专业化、年轻化,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村民自治深入推进,基层民主更加健全,农民的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
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形成政府、市场、社会组织、村民多方联动的治理格局。
智慧乡村建设全面铺开,让现代科技的红利惠及每一个农村角落。
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二元结构逐步打破,实现共同繁荣。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是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我们携手同心,共同为建设美丽宜居的新农村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