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点击上方"大足发布"↑免费订阅
一事终一生
1974年,郭相颖与大足石刻结缘。那一年,37岁的他从小学教师调岗到大足县文管所,被安排一个人驻守北山,从此便走上了与大足石刻“相守”一生的道路。
1974年至1984年,他独自驻守北山石刻10年,让他对文物工作从“门外汉”入了门。他说,“最开始我连啥子是菩萨、啥子是佛、啥子是罗汉,都不晓得。”
驻守期间,生活条件虽然艰苦,但他一直保有对石刻艺术的热爱,借来当时仅有的3本学习资料研究石刻文物有关知识。他说,“当时印刷水平有限,很多字还是糊的。”当然,在这期间,他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为大足石刻绘画建档。当时,国家文物局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提出必须建立“四有档案”(即保护范围、保护标志、记录档案、管理机构)的要求。由于缺乏专业设备和专业人才勘测提供图像资料,他便起早贪黑,用一把1米的直尺和一条皮尺,用传统的绘画方式将测量结果按比例换算画在纸上,把大足石刻宝顶山和北山上万尊重要的石窟造像画在纸上。这一画就是近3年的时间,共画有2个版本、画卷约50米长。画完后,他如释重负,“总算是对文物建档的任务有了交代”。
1984年至2002年左右退休期间,他与大足石刻“相互成就”,干了几件大事:1984年,他升任大足县副县长,但仍放不下文物工作,开展了两次全县文物普查工作,“基本摸清了大足石刻的家底”;1990年,他两届副县长任期一满,就立刻向市里申请回大足石刻工作,正式组建了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现为大足石刻研究院),并出任首任馆长,兑现了当初升任时和同事们的承诺,“我一定会回来的”;积极响应市委、县委“要让大足石刻走向世界”的号召,带头克服层层困难和阻碍,终于在1999年,大足石刻被宣布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推动大足石刻走上闻名世界的快车道。
退休后,他终于可以潜心为大足石刻著书立作,成为大足石刻的“发言人”,通过业务培训和接受媒体采访,继续为推动文物事业蓬勃发展、输入“新鲜血液”竭尽所能,希望后继有人能一直保护好、传承好大足石刻。
推动文物保护研究择“新动力”
刘汉龙,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软弱地基加固与桩基工程、环境岩土力学与工程等方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及重大工程科技项目等50多项,在为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保护方面也作出了应有贡献。
“我感受到这些石刻作品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也深知它们在文化传承和保护方面的重要性。”2021年,刘汉龙院士促成重庆大学与大足石刻研究院签订《科教融合创新合作协议》。合作背景下,刘汉龙院士与他的团队以大足石刻为研究对象,研发了以微生物岩土技术为核心的石质文物修复技术,并在大足石刻本体开展了保护性修复试验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目前,刘汉龙院士团队与大足石刻研究院共同成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石窟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前沿科技应用研究”以及国家文物局专项项目“北山摩崖造像第125-215号窟段生物病害治理工程”;正在开展“大足石刻宝顶山大佛湾柳本尊至观经变段崖壁岩体抢救性保护综合研究”,开展石窟寺文物保护的数字化精细化建模与评估,对石窟岩体进行稳定性监测及崩塌灾害风险管控,构建崖壁岩体崩塌灾害危险性评价体系。
近年来,双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大足石刻保护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下一步,刘汉龙院士期望能够进一步加强大足石刻的科学保护与深入研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技术、环境监测系统等,实现对石刻的精准监测与预防性保护;计划发挥重庆大学在文理工等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共建“大足石刻研究院-重庆大学大足学研究中心”,推动大足石刻保护、研究、教育及文化传播的深度合作,共同推动大足石刻的保护与研究工作迈上新台阶。
向世界展示大足石刻
萨希尔今年25岁,来自石刻艺术发源地——印度。2018年,他来到中国学医,现在是重庆大学的一名研究生。
闲暇之余,他跨界当起了博主,在国外互联网平台上,制作分享有关中国的生活历史和文化、旅游视频、中国的技术和发展等内容,并与粉丝分享他的经验和知识;曾与CGTN、新华社、江西日报、江西卫视、上饶文旅局、iChongqing等多家知名媒体合作。现在,他的粉丝超过18万。
作为一名在渝的海外博主,今年,他被大足石刻研究院邀请成为“大足石刻守护人”,希望发挥优势,共同为保护传承、宣传推广大足石刻贡献力量。
在萨希尔看来,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虽然还未踏足大足,目睹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足石刻,但他深受地方文化影响,心向往之。“作为‘大足石刻守护人’,我当然希望通过社交媒体向更多人介绍这处宝贵的文化遗产。”萨希尔说,他会通过拍摄短视频和Vlogs,把大足石刻的故事、细节以及背后的文化历史介绍给粉丝们。“通过不同的角度展示,让大家不仅能看到石刻的美,也能了解它的深厚意义。”
萨希尔不久将会亲身感受到大足石刻带来的直面震撼,提前做了不少功课,“大足石刻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结合了佛教、道教和儒家的文化,这种融合在中国文化中很少见。我会告诉我的粉丝们,大足石刻不仅是一处历史文化遗产,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如果你对中国的历史和宗教感兴趣,这里一定不容错过!”他表示,有机会还会邀请其他内容创作者一起合作,共同推广大足石刻,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
成为“大足石刻守护人”后,他逐渐形成了与大足石刻的“共同体”意识。他建议,大足石刻可以通过更多现代技术,比如虚拟现实(VR)或者3D展示,开辟线上体验旅游空间。此外,举办一些国际性的文化交流活动,让来自不同国家的人通过各种方式接触和了解大足石刻。“我希望未来大足石刻的东方之美能够被更多的国际游客熟知,同时也要继续保护好它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萨希尔说。
用艺术创作传递大足石刻之美
“秋日的大足,十里稻香,层林尽染。从艺术稻田到烟雨山岚,精美的石刻诉说着大足千年的烟火与诗意……”这是何平置顶在微博平台的配文,也是他对大足的秋日印象。在配文的下方,链接了一条他在大足出镜拍摄的短视频,平台显示,这条视频的播放次数达到了159万。
何平,是一位时尚插画家、设计师,他将插画艺术与时尚经典结合,赋予时尚艺术更多的可能性和价值性。此外,他还将自己创作的插画应用于华服设计,展现了其对美的独特理解和表达。
“从自然景观到人文足迹,精美的石刻‘诉说’着大足千年的烟火与诗意,‘天人合一’是大足给我最初的印象。”2022年春天,何平首次来到大足,便被这座蕴含着深厚石刻文化的城市所吸引,而后,他每年都会来大足寻找创作灵感,大多与石刻有关。
以大足石刻博物馆三大镇馆之宝之一的南宋释迦牟尼为例,何平便创作了4幅作品。“我从这尊石刻中获得了许多灵感,围绕‘春夏秋冬’的主题创作了4幅画作,并拍摄相应的视频呈现南宋释迦牟尼的‘前世今生’,意在表达流动的四季,永恒的石刻。”何平说。
大足石刻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游客、学者、艺术家前来观赏和研究。在何平看来,大足石刻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我看到过几十年前照片上的大足石刻和今天的还是有些不一样的!就像我们每个人都会老去一样。”何平说,在自然规律下,岁月流逝会在石刻上留下时光的纹理,他希望通过影像与绘画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大足、守护大足石刻。
多领域多角度宣传大足石刻
他既是非遗保护专家,又是画家,还是美术评论家,多年来,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研究员黄剑武用多种途径宣传大足石刻,不断挖掘大足石刻的丰富内涵和别样魅力。
黄剑武是湖北黄石人,在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获硕士学位,四川美院博士,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重庆市非遗保护中心)研究员,《重庆文化研究》执行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重庆市美协理事、重庆市非遗保护协会理事。黄剑武与大足石刻第一次结缘还是在高等院校教材《中国美术史》的插图中。养鸡女、吹笛女、数珠手观音……插图中那些精美的石刻深深刻在了黄剑武的心里。
多年后,当他第一次走进大足石刻景区,寻找那些魂牵梦萦的造像时,黄剑武感到了强烈的震撼。此后,他时常用画笔与大足石刻对话。2021年,更是独辟蹊径,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和现代艺术的语言,创作了综合绘画《巴蜀文脉——川渝石窟造像》的系列组画并获奖。其中,《修复千手观音》《宝顶山石刻游客中心的冬天》《石篆山手机拍照的情侣游客》……黄剑武用“黑白语言”的独特表达,创作出了一幅幅充满生活气息的大足石刻写意画。作为非遗专家,黄剑武还积极推动大足的非遗项目发展。在他的关心和支持下,《宝顶架香庙会》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成功,《大足剪纸》等14项申报重庆市级非遗成功。
如今,黄剑武又多了一个身份——大足石刻守护人,他坦言,保护大足石刻要做的工作很多,研究和传播是一种传承,传承也是一种保护形式。今后,他将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从民俗学、宗教学、文化学和美术学等多领域多角度地去研究它、保护它、宣传它。
用自媒体经验传播石刻文化
她热爱非遗文化,自有账号传播非遗文化和中国地域文化;她拥有传播中国熊猫文化账号“熊猫滚滚”,全网粉丝2000余万;她拥有丰富的自媒体建设经验,她是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多功能经贸平台,农文旅文化服务工作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娇。
刘娇与大足石刻的缘分得从家乡合川说起。合川涞滩古镇有“二佛寺”,刘娇小时候常跟家人去那儿,听说大足有一尊“千手观音”,心里便种下了要去看一看的愿望。2008年,刘娇考入重庆理工大学,恰好同寝室有一同学来自大足,她的梦想便成真了。
“最吸引我的地方有两处,千手观音和圆觉洞。”刘娇说,千手观音,每一只手的形态都不一样,手上雕刻的眼睛不贴金箔,巧妙设计的“排气处理”,古人的智慧着实令人感叹。而圆觉洞内,每尊造像的衣服都雕刻得如丝似绸,轻盈流动,古代工匠的巧手匠心令人称赞。
刘娇热爱非遗文化,2015年—2022年曾任重庆国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该公司签约全国600多位非遗传承人,自有账号传播非遗文化和中国地域文化。此外,她还拥有传播中国熊猫文化账号“熊猫滚滚”,全网粉丝达2000余万,积累了丰富的自媒体建设经验。
此次成为大足石刻守护人,她感到非常的兴奋和激动,“小时候播下的希望种子,终于萌芽了!”
未来,她希望通过自有的媒体账号专题宣传大足石刻;带领国际友人到大足,深入了解石刻文化;依托所在的“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多功能经贸平台”,通过大足石刻系列文化产品,把大足石刻文化传播到上合组织的26个国家,通过产品去讲文化故事。同时,自媒体经验丰富的她还建议,联动“守护人”一起开通专业官方账号,从各个维度讲解与大足石刻有关的文化;构建“大足石刻”文创IP,借助人工智能的设计,孵化文化系列产品,通过文化创意产品,让石刻文化“留得下、带得走”。
接力守好“佛祖岩”
4年前,义务文保员罗君时离世,儿子罗开洪便接了“班”,成为了守护佛祖岩的第二个义务文保员,也是目前大足石刻研究院最年轻的文保员。
佛祖岩摩崖造像位于大足区宝顶镇香山社区七组,始刻于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间,共计造像1龛、存像4身,分布于高5米,宽12米的巨石堡西面崖壁上,题材为华严三圣。佛祖岩摩崖造像遗存铭文6则,石碑1通,是宝顶山摩崖造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造像题材以及半身像的雕刻形式,在宝顶山石窟群中较为常见,对于研究宝顶山石窟性质和南宋时期民间信仰具有重要价值。
罗开洪一家是宝顶镇香山社区居民,罗家老宅紧邻石刻景区,与佛祖岩更是近在咫尺。数十年来,罗家人对石刻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
罗开洪的父亲罗君时是大足第一代文保员,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直守着佛祖岩。打扫清洁,捡瓦修屋,不准人破坏石刻……即便非常简单,罗君时却从不假手于人,哪怕被查出患有癌症,他也坚持亲力亲为。
直到去世前5天,罗君时实在下不了床,才把清洁的扫帚和钥匙交给了罗开洪。弥留之际,呼吸困难的罗君时紧紧攥着罗开洪的手。罗开洪知道,父亲是不放心几十年守护的“宝贝”,他和妻子黄萍承诺父亲一定会把佛祖岩守好。
“平时常规性的打扫、看护都不是难事,就怕大风大雨天气。”罗开洪说。两年前,大足石刻研究院对佛祖岩排水系统进行了完善,雨水通过引排,不再流入大殿。罗开洪心里的大石终于落下,再也不用为下雨担惊受怕了。
如今,罗开洪和妻子一起守护着佛祖岩。罗开洪说,他要继续守好佛祖岩,这不仅是告慰父亲最好的方式,更是自己的责任,他希望让子孙后代看到安然无恙的佛祖岩。
在时光深埋处挖掘大足石刻价值
“文物考古之路我走了三十八年,在时光隧道中挖掘、阐释大足石刻的人文价值是我的工作,我将把大足石刻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并把它们传承下去。”在大足石刻守护人荣誉时刻活动中,大足石刻守护人雷玉华动情地说。
雷玉华是重庆涪陵人,毕业于四川大学考古专业,是西南民族大学博物馆馆长。同时,她还担任四川省考古学会理事、四川省古遗址协会理事、中国考古学会宗教专门委员会理事、中国古遗址协会石窟寺专门委员会理事,中国考古学会魏晋南北朝隋唐专门委员会会员,曾在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从事田野考古30余年,经年在大山中攀爬,主要从事佛教考古田野调查与研究,长期围绕川渝地区佛教石窟、佛经开展考古工作。
“川渝在历史上是同一个大的地理单元,很多时候也是一个大的行政单元,其石窟和摩崖造像具有诸多共性。”雷玉华说,大足石刻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远离政治经济中心,却在乡村中构建了一个融合儒、释、道及民间信仰的庞大系统,真实反映了中国古代民间信仰的多元与包容。
在雷玉华看来,川渝石窟数量大且分散,保护难度极大,保护工作要紧扣文旅融合、乡村振兴,通过阐释和应用石窟的价值,将其融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同时,她强调研究的重要性,认为只有深入研究,才能更好地认识、保护和利用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未来,她将更加专注于大足石刻的研究与宣传,通过各种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并珍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激发更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自豪,共同守护和传承这份人类共同的财富。
“石魂课程”扎根农村娃
她是大足石刻研究院建院七十周年破例嘉奖的“金牌石刻小导游”;她的大足石刻解说音频被制作成二维码,编入大足地方课程《石刻小导游》读本在全区推广使用;她受邀在今年全市“三八”纪念大会上为300多名参会嘉宾展示、解说《父母恩重经变相》——她是大足区宝顶实验小学学生税明洁。
从普通的农村娃到被破例嘉奖的“金牌小导游”,税明洁的成长与学校全面实施的“石魂教育”密不可分。而说起石魂教育,就不得不提到校长刘圣萍。
宝顶实验小学毗邻大足石刻景区,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刘圣萍活用大足石刻资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进校园,提出了“以石刻为魂、文化育人”的发展思路,全面实施石魂教育,通过馆校合作、景校互动,打造石刻小导游、石刻小御医、石刻剪纸小能手等特色石魂课程,让文物从崖壁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融入师生生活,让宝顶实验小学的孩子们从大足石刻文化熏陶中学会感恩、孝善、敬畏、仁爱、担当、坚持。
税明洁就是该校创新实施石魂教育的一个成功缩影,而在宝顶实验小学,其实还有很多像税明洁一样的石刻小导游、石刻小御医、石刻剪纸小能手等。
在刘圣萍的带领下,石魂课程在校园里生根发芽,博大精深的石刻文化滋养着孩子们的童年,他们大方地展示着大足娃娃特有的风采。而宝顶实验小学也成功创建全国第三批乡村温馨校园典型案例学校、重庆市首届家校社典范案例学校、重庆市“双减”案例优秀学校,走出了一条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此次,宝顶镇实验小学以团体名义,成为大足石刻特邀守护人,刘圣萍表示,“我们将不懈努力,用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童心,自觉担当文化传承使命。让大足走向世界,让世界看见大足!”
来源:大足区融媒体中心
最后,小编推荐两个能让你
变得更优秀的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