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声珍重
见到李萍,是在病房门口儿。
她正在跟一位从伊通来的患者和家属道别,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这位当初的危重患者已经可以轻快的自己走着离开医院了,李萍来送送他们。
今天的轻松告别跟昨天的沉重已经云泥有别。
患者王先生说, 起初,他并不知道自己得的是白塞病。从发病起就高烧不退,很快出现了肝功能的病变,慢慢的出现发热,皮疹、口腔溃疡,逐渐出现消化道出血的症状。因为病因不明所以四处求医,越是奔走病情越是加重。
直到其他大夫推荐,应该到风湿免疫科看看,他才来到吉大三院,找到了李萍,那时候他已经连走路都困难了。
刚住院时王先生病情迅速恶化,甚至出现了突然的大出血,整个病房弥漫着让人绝望的血腥气。
一边安慰家属情绪,一边组织专家会诊,王先生的病很快确诊了。
专家们建议,最好把病人已经发生严重病变的结肠全部切除。
对于这个建议,李萍有自己的想法:切除结肠最保险,但这也意味着王先生从此将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并且还要造瘘,病人痛苦也大。这对一个家庭来说,是顶梁柱的坍塌!对病人来说从此再无生活质量可言!
她想冒个险,哪怕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应该全力以赴的试一试,帮病人保住结肠。征得家属同意,李萍开始了自己的治疗......
李萍的冒险得到了回报,王先生的结肠保住了,身体也在一天天恢复。住院一个多月以后,他们可以轻轻松松的回家了,只要以后按时吃药、复查,基本不会对生活造成影响。
临别之际,王先生和妻子都很激动,“谢谢”两个字,说了一遍又一遍。在他们看来,遇到李萍是自己这辈子最大的福气!
竭尽所能
对王先生一家,李萍是再造恩人。
但对李萍,这就是自己日复一日的工作。
从2001年工作至今,她接触了太多跟王先生一样的病人。因为对自己得的病不了解,到处乱投医,往往是病情已经比较重了才到了她所在的科室。
她曾经收治过一位外地患者,得的是皮肌炎合并间质性肺炎。
根据病状表现,患者先后到皮肤科、神经内科、呼吸科就诊,无论如何治疗都不见起色,而且短时间内病情加重,出现吞咽和呼吸困难!
直到其他科室医生把患者的症状跟皮肌炎合并间质性肺炎联系在一起,推荐他找李萍看看,家属才用担架把患者抬了过来。
很快,李萍帮他确诊了病情,不到一个月,这位外地朋友出院回家,现在身体非常健康。
如今,这位病人会定期复诊,从起初复诊时需要几个家属陪同到最近一次复诊患者自己一个人过来,这样的变化让患者不由得发出“重获新生”的感慨!
医者仁心
能把病人的病治好,已经尽到了一名医生的职责。
但李萍并不满足于这一点,在她看来,病人之所以会耽误治疗,往往是因为缺乏基本医学常识造成的。特别是对多属于疑难杂症的风湿免疫科疾病,更是如此。
作为医生,她希望病人对病情的误判越少越好。
作为医生,她希望病人对疾病常识了解的越多越好。
作为医生,她希望自己往前跨一步,多做点儿医学科普的工作。
作为科室主任,李萍带领科室所有医生开设了“风湿家园”公众号,在忙碌的医疗工作之余,定期在这一方小天地里发布医学科普常识、医生出诊时间、解答患者和家属的咨询。
工作很辛苦,公益科普也不是硬性要求!
自己给自己加码,这是何必呢?
李萍觉得,这太有必要了,因为每个病人身后都牵着一个家庭,力所能及的做做前置的科普工作,让病人少走弯路、少跑医院,少些病痛,甚至比自己治好几个病人更重要。
传承不辍
除了医生的本职工作和作为科室负责人带领团队做好科普宣传,李萍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作为博士生导师从事日常教学。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
李萍更愿意把这句话理解为——感同身受。
她自己就是从五年本科、六七年硕士和博士一路读过来,又从年轻大夫一点点磨练到现在。
所以作为老师她更愿意跟学生成为朋友,她期待跟学生分享自己点点滴滴的成长经历;期待跟学生分享自己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期待跟学生分享自己的人生感悟。
她更希望,自己教过的每一个学生,长知识、练本事,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一名好医生。
心向往之
工作23年,李萍救治的病人成千上万,教出的学生桃李满天下,在医学科研上成果也很丰富。
但如果问李萍,最大的成就感是什么?
她总是会坚定的说:让病人和家属的脸上重新写满阳光和微笑,永远是医生最大的幸福。
她总是在坚定的期待:每一位经过她治疗的患者,都能在健康上“拨云见日”,在生活上重拾“诗与远方”!
记者:徐涛
撰稿:李强 编辑:七七
初审:董磊 复审:杜朋
终审:林兰 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