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做事,千万不要“用力过猛”(终生受益)

时尚   2024-10-05 18:33   重庆  

                                                                 Ⅰ什么是禅 一、广义的禅 (一)禅宗大师论禅 慧皎:“禅也者妙万物而为高,故能无法不缘,无境不察,然缘情察境,唯寂乃明,其犹渊池息浪,则彻见鱼石,心水既澄,则凝照无隐!” (二)佛学文献论禅 《佛学大辞典》:禅(术语)禅那之略。译曰弃恶,功德丛林。思惟修等。新译曰 静虑。属于色界之心地定法也。今于欲界人中发得之,谓之修得。生于色界而发之,谓之生得。思惟而修得之。则名为思惟修。成就之之 心体,即为寂静,有能如实虑知所对之境之用。故名静虑。弃恶,功 德丛林之名,以其结果之功能而名之者,是亦一种定心之法,故虽时 翻为定,而定之梵名,为三昧或三摩地,总为心一境性所附之名也。又禅宗之禅,其名虽取思惟静虑之义,而其体为涅盘之妙心,非谓色 界所属之禅。见禅定条。智度论十七曰:‘诸定功德都是思惟修。禅,秦言思惟修。’法界次第曰:‘禅是西土音,此翻弃恶,能弃欲界五盖等一切诸恶,故云弃恶,或翻功德丛林,或翻思惟修。’大乘义章十三曰:‘禅定者别名不同。略有七种:一名为禅,二名为定,三名三 昧,四名正受,五名三摩提,六名奢摩他,七名解脱,亦名背舍。禅 者是其中国之言,此翻名为思惟修习,亦云功德丛林。’慧苑音义上曰:‘禅那,此云静虑,谓静心思虑也。旧翻为思惟修者,略也。’ 禅法(术语)有二种:一曰如来禅。一曰祖师禅。如来禅者,经论所说,秦罗什初传之,至天台而极详悉。祖师禅者,经论之外,祖 祖自心印心,魏达摩初传之。佛于灵山会上拈一枝莲华示四众,百万 人天不能解其意,独摩诃迦叶破颜微笑而领佛旨。佛言我付汝以涅盘 之妙心。是如来禅之宗源也。故称为佛心宗。常言禅法者,指此佛心宗之禅。1、总说 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共名十二门禅,亦名世间净禅,通 称禅定。禅定者,禅为梵语禅那之略,译为“思维修”,新译曰:静虑。思维修者,为思维所对之境,而研习之意也。静虑者,为心体寂静而能审虑之意也。定为梵语三昧之译,为心定止于一境,而离散动之意。即一心考物曰禅,一境静念曰定。故禅名宽,指一切息虑凝心言,定名狭,为定之一分也。盖禅那思维审虑,自具定止寂静之意, 故得名定。三昧无思维审虑之意,不得名禅。总别合称,则曰禅定。而禅定皆为是心之德,此心之德非欲界所属之心德,乃属于色界之法, 其中各有四等之浅深,曰四禅四定。此四禅四定世间法,则佛法外道 凡夫圣者共通也。其他佛菩萨阿罗汉证得之诸无漏诸定,为出世间法,不具三界所属之心体者。故得禅则必离欲界之烦恼,得定则必断色界 之烦恼,得无漏诸定,则必绝无色界之烦恼也。而禅者非但为诸定之 根本,且依此而发天眼天耳等之通力,且依有审虑之用。观念真理, 必依此禅。是故禅为学道之至要者也。2、根本四禅 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共名十二门禅,亦名世间净禅。今 先明四禅也。此四禅法,各有方便中间,今但论色界正定,不取方便 中间,故名根本四禅。(一)初禅 初禅者,行人先须趺坐调息,从粗住细住,阶欲界定。次后身心泯然虚豁,失于欲界之身,坐中不见头手。床敷犹若虚空,是为未到 地定。此定能生初禅,即是初禅方便,亦名未来禅。得此相已,初勿惊恐,亦勿欢喜(惊喜皆能招魔),勿向人说(说则永失不可复得, 譬如种树,不可露根)。若于未到地中,入定渐深,身心虚寂,不见 内外。或经一日,乃至七日,或一月乃至一年,定心不坏,守护增长。忽觉身心凝然,运运而动。当动之时,还觉渐渐有身,如云如影动发。或从上发,或从下发,或从腰发,渐渐遍身(上发多退,下发多进)。动触发时,功德无量。略说十种善法眷属,与动俱起:一定,二空, 三明净,四喜悦,五乐,六善心生,七知见明了,八无累解脱,九境界现前,十心调柔软。如是十种胜妙功德庄严动法,此则略说初动触相。如是,或经一日,或经十日,或一月四月,乃至一年,此事既过, 复有余触,次第而发(然亦无定前后)。故名初禅。言余触者,即前动触为一,二痒,三凉,四暖,五轻,六重,七涩,八滑。复有八触:一掉,二猗,三冷,四热,五浮,六沈,七坚,八软。此八与前八虽同,而细分别,不无小异。此十六触,随一发时,悉有十种善法功德眷属。行者因未到地,发如是等诸触功德善法,故名初禅初发。并是 色界清净四大,依欲界身中而发。从此舍离欲界五欲五盖(五欲者:一色,二声,三香,四味,五触。五盖者:一贪欲,二嗔恚,三睡眠, 四掉悔,五疑),得初禅五支功德(一觉,二观,三喜,四乐,五一心)。A、觉支初心在缘名觉。谓行者依未到地发初禅,色界清净色法, 触欲界身根,心大惊悟,尔时即生身识,觉此色触,未曾有功德利益, 故名觉支。B、观支细心分别名观。谓行者既证初禅功德,即以细心分别此 禅定中色法诸妙功德境界分明,无诸盖覆,如是等功德,欲界之所未 有,故名观支。C、喜支欣庆之心名喜。谓行者初发禅时,乃有喜生,但分别未 了,故喜心未成,若观心分别,所舍欲界之乐甚少,今护得初禅,利 益甚多,如是思惟已,则欢喜无量,故名喜支。D、乐支怡悦之心名乐。谓行者发初禅时,乃即有乐,但分别喜, 动涌心息,则恬然静虑,受于乐触怡悦之快,故名乐支。E、一心支心与定一,名为一心。谓行者初证禅时,乃即着定, 而心犹依觉观喜乐之心,故有微细之散,若喜乐息,自然心与定一, 故名一心支。若在人中坐禅,得此根本初禅,不失不退,则命终已,随初禅力深浅,必生梵众等之天中,是初禅天因也。(二)二禅 次二禅者,若于初禅定中,厌离觉观,入中间禅。从未到地,专心不止,于后其心豁然,明净皎洁,定心与喜俱发,具足四支功德(一内净,二喜,三乐,四一心)。A、内净支心无觉观之浑浊,故名内净。谓行者欲离初禅时,种种诃责觉观,觉观既灭,则心内静,心与静色法相应,豁尔明静,故 名内净支。B、喜支欣庆之心名喜。谓行者初得内静时,即与喜俱发,而喜 心未成,次心自庆得免觉观之患,获得胜定内净之喜,欢喜无量,故名喜支。C、乐支怡悦之心名乐。谓行者喜涌之情既息,则怡然静虑,受于内净喜中之悦乐,故名乐支。D、一心支心与定一,谓之一心。谓行者喜乐心息,则心与定一,澄渟不动,故名一心支。名为根本二禅,若人坐禅得此,随其浅深,命终必生少光等之天中,是为二禅天因也。(三)三禅 次三禅者,若于二禅定,厌离喜相,入中间禅。从未到地,澄静其心,泯然入定,不依内外,与乐俱发,具足五支功德(一舍,二念, 三慧,四乐,五一心)。A、舍支离喜不悔名舍。谓行者欲离二禅时,种种诃责二禅之喜, 喜既灭谢,三禅即发。若证三禅之乐,则舍二禅之喜,不生悔心,故名为舍,亦名三禅乐。初生时,是乐三界第一,能生心着,心着则禅 坏,故须行舍。B、念支念名爱念。谓行者既发三禅之乐,乐从内起,应须爱念 将养,则乐得增长,乃至遍身,如慈母念子,爱念将养,故名念支。C、慧支解知之心名慧。谓行者既发三禅之乐,此乐微妙,难得 增长,若非善巧解慧,则不能方便长养此乐得遍身也。D、乐支怡悦之心名乐。谓行者发三禅乐已,若能善用舍念慧, 将护此乐,乐既无过,则增长遍身,怡悦安快。三禅为最乐,若离三 禅,则余地更无遍身之乐也。E、一心支心与定一,名曰一心。谓行者受乐心息,则心自与定 法为一,澄渟不动也。名为根本三禅,若人坐禅得此,随其浅深,命终必生少净等之天中,是为三禅天因也。(四)四禅 次四禅者,若于第三禅定,厌离乐法,深见过患,入中间禅。心无散动,得未到地,于后其心豁然开发,定心安隐,出入息断,具足四支功德(一不苦不乐,二舍,三念清净,四一心)。A、不苦不乐支不苦不乐,中庸之心也。谓行者欲离三禅时,种种因缘,诃责于乐。乐既谢灭,则不动之定,与舍俱发,故内心湛然,不苦不乐也。B、舍支离乐不悔名舍。谓行者既得第四禅,不动真定,则舍三 禅难舍之乐,不生悔心,故名舍支。亦云:证四禅不动定时,不应取 定起动念心,若心行舍,则无动念之乖也。C、念清净支念即爱念。谓行者既得四禅真定,当念下地之过, 复念自己功德,方便将养,令不退失,进入胜品,故名为念。亦云:是四禅中,有不动照了,正念分明,故名念支。D、一心支心与定一,名一心支。谓行者既得四禅之定,复用舍念将护,则心无所依,泯然凝寂,一心在定,犹如明镜不动,净水无波,湛然而照,万象皆现。名为根本四禅,若人坐禅得此,随其浅深,命终必生福生等三天中,是为四禅天因也。3、四无量心 四无量心,亦名四等,谓慈、悲、喜、舍也。有凡夫人,虽得四禅,以乐高胜,求作梵王,更修四无量心。①慈无量心爱念众生,常求乐事以饶益之。②悲无量心愍念众生,受五道中种种身苦。③喜无量心欲念众生,从乐得欢喜。④舍无量心舍三种心,但念众生,不憎不爱。由善修此四无量定成就,命终得为四禅天王。4、四无色定 (1)空处定 行人得第四禅已,深思色法过罪,作意灭除一切色法,一心缘空,念空不舍,即色定谢而空定未发,亦有中间禅。尔时勤加精进,一心 念空不舍,则其心泯然任运,自住空缘,亦名未到地相。于后豁然与 空相应,其心明净,不苦不乐,益受增长。于深定中,唯见虚空,无诸色相,虽缘无边虚空,心无分散,既无色缚,心识澄静,无碍自在,如笼破鸟出,飞腾自在,是名证虚空定。证此定已,不失不退,命终必生空无边处,但有受想行识四阴,无色阴也。(2)识处定 行人得空定已,诃责空处多诸过失,便舍空处,一切系缘现在心 识,念念不离,未来过去,亦复如是。常念于识,欲得与识相应,加功专注,不计旬月。一心缘识,而无异念,空念即谢,识定未生,名 中间定。即便泯然任运,自住识缘,名未到地。此后豁然,与识相应,心定不动。而于定中,不见余事,唯见心识,念念不住,定心分明, 识虑广阔,无量无边,识法持心,无分散意。此定安隐,清净寂静。证此不失,命后必生识无边处,亦有四阴也。(3)无所有处定 亦名不用处定。行人得识定已,诃责识处过患,即舍识处,系心 无所有处,于中心不忧悔,专精不懈,一心内净。空无所有,不见诸 法,寂然安隐,心无动摇,此为证无所有定相。入此定时,怡然寂绝, 诸想不起,尚不见心相,何况余法。无所分别,即是无所处定。证此不失,命后必生无所有处,亦有四阴也。(4)非想非非想处定 行人得无所有定已,深诃责无所有处过罪,即舍无所有处,观于非有非无。常念不舍,一心专精,加功不已,其心任运,住在缘中。于后忽然,真实定发,不见有无相貌,泯然寂绝,心无动摇,恬然清 净,如涅盘相。是定微妙,三界中极,如步屈虫,行至树表,更无可 进。证此不失,命后必生非非想处,仍有细微四阴也。5、亦世间亦出世间禅-六妙门 法界次第云:‘妙名涅盘,门名能通,修此六法,则能通至涅盘,故名六妙门。前三是定,后三是慧,定爱慧策,能发真明,出离生死。’ 数息门数息者,修行之人,调和气息,不涩不滑,安详徐数,从 一至十,摄心在数,不令驰散。盖欲界众生,心多驰动,粗散难摄, 故须数息,制其散乱,是为入定之要,故以数息为初门也。随息门随息者,细心依随息之出入,住而不散也。谓修行之人, 虽因前数息,心暂得住,而禅定未发,苦犹存数,则有起念之失,故 须舍数修随。心随于息,入时知入,出时知出,长短冷暖,悉皆知之,心安明净。禅定自发,故以随为门也。止门止者,摄心静虑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随息,心安明静, 而定犹末发。若心依随,则微有起想之乱。苟欲澄净安隐,莫若于止。故次舍随修止,凝心寂虑,禅定自发,故以止为门也。观门观者分别观察之心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止,证诸禅定, 而解慧未发。若心住定,则有味着之失。是故不着于止,起观分别, 则无漏方便,因此开发,故以观为门也。还门还者转心返照也。谓修行之人,虽修前观,分别观察,而真 明未发。即当舍观修还,反照能观之心,念念皆不可得,不加功力, 任运返本还源,故以还为门也。净门净者心无所依,不起妄想分别之垢也。谓修行之人,虽修前 还,而真明犹未能发。即当舍还修净,净心成就,即发三乘圣道,故 以净为门也。(三)广义禅在修正佛法中的作用与地位:慧思《诸法无诤三昧法门》:“夫欲学一切佛法,先持净戒勤禅定。得一切佛法诸三昧门、百 八三昧、五百陀罗尼、及诸解脱、大慈大悲、一切种智、五眼、六神 通、……如是无量佛法功德,一切皆从禅生。何以故?三世十方无量诸佛,若欲说法度众生时,先入禅定。……一念心中一时行,无前无 后,亦无中间,一时说法度众生,皆是禅波罗蜜功德所成,是故佛言:若不坐禅,平地颠坠。若欲断烦恼,先以定动,然后智拔。…… ……欲坐禅时,应先观身本,身本者,如来藏也,亦名自性清净心,是名真实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不断不常,亦非中道, 无名无字,无相貌,无自无他,无生无灭,无来无去,无住处,无愚无智,无缚无解,生死涅盘无一二,无前无后,无中间,从昔已来无名字,如是观察真身竟,次观身身,复观心身。…… 若在定能知世间生灭法相,亦知出世三乘圣道,制心禅智,无事 不办。欲求佛道持净戒,专修禅观得神通,……问曰:《般若经》中佛自说言,……般若为前导,亦是三世诸佛母,汝今云何偏赞禅,不赞五波罗蜜?……定如净油智如炷,禅慧如大放光明,照物无二是般 若,镫明本无差别照,睹者眼目明暗异,禅定道品及六度,般若一法 无有二,觉道神通从禅发,随机化俗差别异。问曰:佛何经中说般若诸慧皆从禅定生?答曰:如禅定论中说,三乘一切智慧皆从禅生。《般 若论》中,亦有此语,般若从禅生。……《胜定经》中说:若复有人,不须禅定,身不证法,散心读诵十二部经,……不如一念思维入定。……何故不赞我等多闻智慧,独赞禅定?佛告诸论师:汝等心乱, 假使多闻何所益也。……汝欲与禅定角力……无有是处。复次《毗婆 论》中说:若有比丘,不肯坐禅,身不证法,散心读诵,讲说文字, 辩说为能,不知,诈言知;不解,诈言解,……如是论师,死入地狱。…… 复次禅波罗密,有无量名字,为求佛道,修学甚深,微妙禅定, 身心得证,断诸烦恼,得大神通,立大誓愿,度一切众生,是乃名字禅波罗密。……尔时禅定转名四无量心。……尔时禅定,转名四摄法。……尔时禅定及神通波罗蜜,转名一切种智。……尔时禅定,转名十八不共法。……尔时禅定,转名十号也。……尔时禅定,转名般 若波罗蜜。……尔时禅波罗密,转名八背舍。……尔时禅波罗密,转 名尸波罗密。……尔时禅定,转名羼提波罗蜜。……尔时禅定,转名 精进毗梨耶波罗蜜。……尔时禅波罗蜜,转名九次第定。……尔时禅 定,转名狮子奋迅三昧。……尔时禅定,转名超越三昧。……尔时禅 波罗蜜,名八解脱。” 二、禅门的禅 (一)禅门即禅宗 《佛教大辞典》:禅门(术语)达摩所传禅那之法门也。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之佛心宗也。证道歌曰:“是以禅门了却心,顿入无生知见力。” 禅宗(流派)以禅那为宗,故名。禅那或译思惟修,或译静虑, 为思惟真理静息念虑之法,原为三学六度之一。初祖达摩天竺人,梁 魏之世,来支那传佛心宗,其法唯静坐默念,发明佛心,凝工夫而已,其外相一等于禅那,故称为禅宗。所谓禅宗者,非三学六度之一分禅, 于是而如来禅,祖师禅之称起。以经论所说,六度所摄之禅为如来禅,达摩所传之心印为祖师禅。故由彼宗之本义言之,则与其谓为禅宗。毋宁目为佛心宗为适当。释尊在灵山会上拈华,迦叶破颜微笑,为第 一祖。二十八传,至达摩。为东土初祖。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是教无 言之心印于无言也。慧可得其心印为二祖。僧璨为三祖。道信为四祖。弘忍为五祖。弘忍之下,有慧能神秀二大师,慧能之禅,行于南地, 故称南宗,神秀之化,盛于北地,故称北宗。而北宗不免如来禅之迹,南宗的得祖师禅之神髓。六祖慧能之下,生南岳青原两系。南岳传于马祖,青原传于石头。马祖之下独盛,转传而分沩仰曹洞临济云门法眼之五家。至宋朝,临济之下又附杨岐黄龙之二流。总是五家七宗。案禅宗之称,始于李唐。(二)禅门(宗)的禅 1、来源:《缁门警训》:“菩提达摩祖师观此土之根缘,对一期之繁紊,而宣言曰不立文 字,遗其执文滞逐也,直指人心,明其顿了无生也。其机峻,其理圆,故 不免渐修之徒笃加讪谤。传禅法者自达摩为始焉,其下相继六代,横枝而出,不可胜纪。” 2、禅门禅的真义:六祖慧能《敦煌本坛经》:“此法门中,坐禅亦不着心,亦不着净,亦不言不动。……此法门中,一切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见本性不乱 为禅。何名为禅定,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内性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缘境触触即乱,离相不乱即 定,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故名禅定。维摩经云,即 时豁然,还得本心。……善知识,见自性自净,自修自作自性法身, 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道。” “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法流 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自不悟,须觅大善 知识,解最上乘法,直示正路,……令得见性。” 3、禅门禅在修证佛法中的作用与地位 《六祖坛经》:“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着,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摩诃般若波罗密,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皆从中出。……如此修行,定成佛道。……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若闻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

金牌培训师何露说过一句话:


人生就好比参加马拉松,在这场竞赛中,最忌讳的就是发力过猛。

在职场里,你需要的其实不是狂飙突进,而是适度地放松,稳扎稳打地前进。

工作中,很多人为了升职加薪,总是过于拼命,不停歇地埋头猛冲。

努力是好事,但太用力,不仅会对你的身体造成损害,还会加剧你内心的焦虑、内耗。

久而久之,你就只能在低效的劳动中,耗尽热情、干劲,直至被彻底拖垮。

无论做人做事,一旦用力过猛,你就输了。

1

太过用力,拖垮身体

知乎博主@北宇,有段时间工作非常拼命。

一天下班时,领导临时发了个任务给他,让他做一个策划方案。

为了尽快赶出来,晚上下班后,他就待在公司加班。

熬到凌晨一两点,眼睛都快睁不开了,他连喝2杯咖啡,强撑着继续干。

等到彻底写完方案,已经凌晨4点了。

他打算打车回去休息,就在等车时,突然感到一阵头晕,差点直接摔倒在路边。

一阵心悸过后,他赶紧拦住一辆出租车,直奔医院。

经过诊断,原来是熬夜造成血压升高,诱发了心脑血管疾病,所幸只是轻症。
现实中,很多人为了提升业绩,像这个博主一样,拼了命熬夜加班。

结果还没盼到升职加薪,身体就先一步被掏空。

职场里,追求上进是件好事,但用力过猛,却是对自己的极大损耗。

人生到最后,拼的其实就是身体。

主持人窦文涛,年轻时特别拼,经常出差,很多时候都顾不上吃饭、睡觉。

结果身体很快亮起红灯:身上长满疱疹,关节疼痛,四肢乏力……

于是他只好请了长假,回家养病。

从那以后,他开始调整自己,每天不论多忙,他都按时吃饭,晚上也保持充足睡眠。

就这样,他的身体慢慢变好。

在健康身体的加持下,他得以在主持界不断深耕,最终成就了一番事业。

《精力管理》中说,一个人在职场上能走多远,从根本上说,在于身体能撑多久。

不论工作再忙,也要经常挤出一点时间来,让自己好好休息。

压力再大,也要适当放松,让紧绷的身体舒展开来。

有了充沛的精气神,工作起来你才有足够的干劲。

任何时候,一副健康强健的身体,才是你在职场上赚钱打拼的底气。

2

太过用力,无效内卷

作家蔡垒磊曾说:“内卷是没有止境的,而你的精力却是有限的。”

当你习惯通过大量时间、精力来营造努力工作的假象,到头来只能陷入内卷越多、消耗越大的恶性循环。

社会学家谢宇宁讲过一个故事。

有一家手表电子厂,工人们的主要任务是给手表装配零件。

他们早晨六点半起床,开始一整天的工作,一直忙到晚上九点回宿舍。

工厂经常需要加班,很多人为了表现自己,都会主动延长工作时间。

结束一天工作后,他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宿舍,简单洗漱一下,就躺上床沉沉睡去。

第二天早晨六点半,又准时被闹钟叫醒,如此周而复始。

但有一个年轻人与众不同,他永远都是准时下班。

回到宿舍,他就坐在电脑前开始鼓捣,很多人都以为他不务正业。

实际上,他是在网上搜集资料,学习如何使用电脑操作自动化生产线。

年轻人平时喜欢看新闻,他知道在这家工厂,机器取代工人是早晚的事。

果不其然,后来工厂引进大量机械手,很多人都失业了。

这个年轻人因为会操作电脑,被留了下来,还晋升为车间主任。

生活中,很多人越努力越糟糕,就是因为陷入了一种无意义的忙碌中。

就像故事里的工人,他们都很努力,但工作价值感很低。

那个年轻人就不一样,他学了新技术,他的工作价值感更高,可替代性也更低。

所以,永远不要盲目内卷,埋头赶路的同时,也要懂得抬头看路。

法顶禅师曾言:“不要只想着填满,而要懂得留白。空荡的地方,才能听见灵魂的声音。” 

无论任何时候,都不能让自己忙到连成长、思考的时间都没有。

人生别太用力,学会把内卷的时间用来提升能力。

避免了低质量的忙碌,你才能专注于成长,为自己攒下丰厚的资本与底气。

3

太过用力,陷入内耗

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
过于追求完美,做什么都谨小慎微,花了不少心思,可事情完成得却并不满意;

任务还没开始就反复纠结,出现一点儿失误就很自责,怀疑自己的能力;

对自己总是期待过高,一旦没达到预期的目标,就会陷入深深的挫败当中。
因为急于求成,对工作太过全情投入,结果一点小事儿就能让你崩溃。

我有个学弟,在一家广告公司实习,他做事认真,对待工作总是全力以赴。

然而他总是害怕出现差错,每天上班都如履薄冰。

一篇文案明明写完了,却担心质量不达标,迟迟不肯上交;

和领导对接工作,每次都战战兢兢,受到批评,他会否定自己;被表扬,则又担心会辜负领导的期望……

精神高度紧绷,给他带来了很多焦虑、苦闷,也让他的工作屡屡出错,最终只能主动辞职走人。

作家王潇说,不要把自己绑死在工作上,职场也需要松弛感。

学会调整自己的状态,对待工作与事业,放松一点,才能逃离内耗的泥潭。

企业家张丽俊,曾招过一批大学生,但最终留下来的只有一个女生。

为什么呢?主要因为她的心态最放松。

刚进公司时,大家都鼓足干劲,拼命表现自己,甚至主动要求加班;

这个女生却很淡定,每天完成任务后,正常上下班。

工作中遇到事情,别人都很忐忑紧张,这个女生却大大咧咧,从来不会过度忧虑。

出现差错,她就迅速调整、补救;遭到上司批评,她就立马接受、改正。

凭借松弛的心态,她在职场上游刃有余,如今已被提拔为公司高管。

《礼记》中说,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人生是一场无止境的修行,内心过于紧绷,往往会压垮自己。

适当放慢脚步,给自己一点呼吸和喘气的空间,是一个人摆脱内耗最有效的方式。

别逼自己太紧,别让自己太累。

学会给自己的精神松绑,你才能永远保持充足的能量,成为职场高手。

4

学会给自己松绑

美酒易醉,满月易缺,正是因为有了遗憾,美好的事物才会格外珍贵。

人生最忌追求完美,半贫半富半自安,尽心尽力过好一生就够了。

半满的杯子可以装下更多水,有遗憾的人生也可以遇到更多的美好。

凡事欲速则不达,用力过猛,急于求成的生活态度,反而会让我们更加不知所措。

强弩之末,不可穿鲁缟。每个人的承受能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超出射程的箭矢射不破薄纱,超出承受范围的压力会让人透不过气。

在高强度,快节奏的生活之中,人可以取得更多成就,但是身心也会有所改变。

张弛有度才是自我提升的正道,如果学习或工作的强度超过了一个人的极限,反而会产生反效果。

人生用力过猛,对自己的要求过于苛刻,我们就会失去自信,丢失应有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越是用力过猛,失败时受到的打击也就越大,在这样的心态之下,人也可能变得更加冲动。

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有太多人力所不能改变的无奈,我们只要尽力就好。

如果一个人自己都不愿意宽恕自己,又有谁能对他宽容呢?

最好的生活就是顺其自然,尽力而为。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生活想变得轻松快乐,就要慢慢来。

这就像是酿造葡萄酒,最初水和葡萄形同陌路,最终却一同变成了甘甜的佳酿。

酒肉相识的朋友就像是筷子,酒席散去,一双筷子也就散开了。

真正的友谊需要短暂的利益,但是更需要经年累月的长情。

《庄子》中讲了“庖丁解牛”的故事:

庖丁宰杀牛时可以沿着牛的身体结构运用刀工,动作行云流水,就像优雅的舞蹈,顷刻就能把巨大的牛分割清楚,而不伤刀刃。

庖丁解牛的神迹,来源于他对牛的细致观察,和慢慢积累起来的经验。

这就像是庄子慢慢生活的主张,陌上自会花开,只需等待春天到来。


媒体人王松说过一句话:

“善于驾车的人,都不会把车子开得太快;善于弹琴的人,也不会把琴弦调得太紧。”

成年人为生活奔波,任务越来越多,背负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过于用力,只能让你越来越不堪重负。

生命是个经历、积累、沉淀的过程, 每个人的人生只有一次,我们更要活得精彩,活出价值。

学会把眼光放远一点,把节奏放缓一点,把情绪看淡一点。

保持一分松弛感,减少焦虑与内耗,你才能在职场中混得风生水起。

点个在看,与朋友们共勉。

免责声明:*本账号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学习与交流,非商业用途,权归原作者享有,如有侵权,联系即删。

老马商道智慧
老马商道智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