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固本强基 着力提升城乡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 湖北省应急管理厅党委书记、厅长 丁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要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机制,健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体系,完善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应急指挥机制,强化基层应急基础和力量,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完善自然灾害特别是洪涝灾害监测、防控措施,织密社会安全风险防控网,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人口、经济、社会活动集中,各种电网、水网、路网、通讯、供气供暖管网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产业链、供应链日趋复杂,高层建筑、高速公路、桥梁隧道、地铁、地下管网、江河湖库堤防、地质灾害点等危险源多、灾害风险高、应急避险和应急救援难。防汛是湖北“天大的事”。全省50%人口、51%的耕地在江河洪水位以下,88%的农业产值、78%的工业产值和一批主要城市受洪水影响。湖北省自然灾害多发易发频发,严重的自然灾害会对社会生产生活产生严重破坏,易形成大灾甚至巨灾,将直接影响受灾地区的基础社会运行能力,影响社会安全稳定大局。
社会公共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的重要基础。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重要精神,始终坚持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结合湖北实际以流域综合治理为抓手,完善自然灾害特别是洪涝灾害监测、防控措施,完善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应急指挥机制,强化基层应急基础和力量,进一步完善监测手段,提高预警精准度,强化预警和应急响应联动,提高响应速度,突出防御重点,盯紧基层末梢,提前果断组织危险区群众避险避灾,推动形成隐患排查、风险识别、监测预警、及时处置闭环管理,及时有力有效处置灾害事故,筑牢安全底板,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
一、完善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
一是加强应急管理体制建设。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发挥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督查检查作用,协调防汛、防火等专业指挥机构、相关部门发挥专业优势及时有力有效处置灾害事故。以实战标准建强各级应急指挥部,完善指挥通信网络和信息系统,提升信息报送、联合会商、视频指挥、资源调度、应急通信等指挥业务功能,形成上下贯通、一体应对的应急指挥体系。推动建立党政同责的应急管理工作责任制,推动应急管理工作力量下沉、保障下倾、关口前移,完善考核体系,压实地方和成员单位主体责任,衔接好“防”和“救”的责任链条,健全大安全大应急框架。
二是加强风险隐患排查机制建设。建立防汛关键期和日常常态化风险隐患巡查排查处置和整改长效机制。针对山洪灾害、地质灾害等灾害多发易发的特点,突出道路桥梁、江河湖库堤防、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洪排涝等重点部位、关键领域,全覆盖查险除险。对排查的隐患立即上报,及时开展除险加固,不能立即整治的加强管控,建立台账实施动态管理、动态清零。针对突出问题、关键环节建章立制堵塞漏洞,引领县、乡、村建立形成隐患排查、风险识别、监测预警、及时处置闭环管理,做到预防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
三是加强常态化安全宣传教育机制建设。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结合“5.12”全国防灾减灾日、全国安全生产宣传月、“10.13”国际减灾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创新宣传载体和宣传平台,丰富宣传内容,广泛、深入宣传普及安全知识,培育安全文化,提高社会公众自救互救和应急避险技能。加大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宣传报道,及时、现场宣传报道灾情险情及抗灾救灾积极应对措施,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营造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的抢险救灾和生产自救的良好氛围,形成政府与社会协同防灾减灾救灾联动机制,筑牢防灾减灾救灾人民防线。
二、加强监测预警能力建设
一是加强会商研判。实时组织应急、气象、交通、住建、水利、自然资源、农业、电力等多部门协调联动,对重点时段、重点领域持续滚动会商研判,精准研判相关地区、相关行业系统风险等级和隐患区域点位,推动临灾、小尺度预报预警信息精准到乡镇、到村社区。指导督促相关地方、行业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和灾害风险提示,提醒加强安全防范。
二是加强监测预警组织避险避灾。严密监视雨情、汛情、灾情发展变化趋势,滚动预测预报,针对重要风险点和高风险区段,落实风险隐患布控盯守人员,发现险情灾情第一时间预警并及时采取警示警告、加固、防护、拆除、封闭等措施。落实预警“叫应”和跟踪核实机制,及时果断组织群众避险避灾转移,确保转移避险“五个不得”(应转尽转不得留人、应转早转不得迟缓、强制转移不得犹豫、转移安置不得有失、风险未除不得返回),不落一人,严防群死群伤。
三是持续加强“九大工程”建设。加强防汛、防火、防震、防地灾方面监测预警、工程设防、抢险救援、应急保障等重大项目建设,提升城乡灾害设防能力。建立完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机制,充分利用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强化源头管控,加强城乡基层综合减灾能力建设,从源头上减轻灾害风险。
三、加强应急指挥能力建设
一是加强应急预案建设。根据国家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制定完善各级各类应急预案,明确完善应急指挥、监测预警、应急处置、人员搜救、灾后重建等职责、流程和处置方案,细化完善预警发布、抢险救援、交通管制、紧急关停、人员转移等处置预案,不断演练完善,增强应急预案科学性、针对性、实用性。指导乡镇、村社区灾害事故应急处置方案建设,细化工作流程,提升城乡基层防范应对效率。
二是加强应急指挥叫应。加强应急值班值守,按照预警叫应“631”工程要求(6个小时预报、3个小时短临预警、1个小时应急叫应),严格落实“全省防汛救灾预警叫应十条措施”,以“三早、三快、四联、五不”工作措施推动预警与响应工作有效联动,迅速应对汛情灾情险情,形成“预警、叫应、行动、反馈”工作闭环。严格落实直达基层责任人的临灾触发“叫应”机制,提高“点对点”叫应精准度,确保应急指挥基层有叫应,有一线单位、一线人员抓落实,打通应急指挥最后一公里。
三是加快推进应急指挥信息技术现代化建设。推进应急管理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紧盯极端条件下特别是“三断”情况下应急指挥需要,持续深化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实施“高精尖”和特种装备、先进装备设备建设,提高应急指挥精准度、攻坚能力、救援效率。加强应急专家队伍建设,发挥“老把式”、土专家积极作用,为应急指挥决策提供支撑。
四、加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
一是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加强省市县乡村五级应急力量建设,在多灾易灾城乡前置应急力量,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下沉到城乡基层,补齐城乡基层治理短板。加强多灾易灾地区专业灾种专业应急力量建设,建齐建强专业应急救援、军队救援、社会救援队伍,确保灾害发生后第一时间救援,快速高效处置突发险情灾情。
二是加强应急救援装备设备建设。抢抓万亿国债加强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机遇,加大航空救援、水域救援、人员搜救、应急通信、工程抢险等先进装备配备力度,在险工险段、事故多发地区、重点部位超前配备、前置县乡镇,提升救援物资和装备统筹保障能力。建立省、市、县应急救援装备设备共享联动机制,集中优势力量保障应急救援。
三是加强救灾救助能力建设。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完善应急避难场所设施设备。加强灾情险情会商研判,根据灾情及时启动应急救灾响应,及时高效科学救灾救助,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加大救灾物资、救灾资金支持力度,解决受灾群众生活困难,确保人民群众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 来源:中国减灾
❒ 编辑:黄芷欣
❒ 审核:周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