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秦 雯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为推动新时代文艺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百舸争流千帆竞,东风浩荡万里澄。十年来,广西坚持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中汲取更充沛的思想力量、更坚实的理论支撑、更深邃的文化内涵,坚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大力促进文艺发展繁荣,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回应时代呼唤、人民期盼;十年来,广西文艺工作者与党同心同德、与人民同向同行,承八桂文脉,为人民创作、为时代放歌,奋力登高原、攀高峰;十年来,广西文艺事业健步迈入了守正创新、繁荣发展的新阶段,文艺创作成果丰硕、文艺活动缤纷活跃、文艺惠民春风化雨、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稳步推进,为建设新时代壮美广西注入强劲精神动力。
1 举旗定向 以文艺号角引领时代风气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
听令而行,沐光前进。自治区党委、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自觉承担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高度重视文艺阵地建设和管理,努力营造有利于文艺创作的良好氛围,建设山清水秀的文艺生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艺术人才队伍,让新时代我区文艺事业在薪火相传中生生不息、繁荣发展。
响鼓重槌,高举高打。制定出台《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为建设文化强区勾勒清晰的路线图;2019年迄今,以“三年规划”为周期,滚动实施广西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累计扶持项目131个,投入资金逾4亿;统筹存量资金3000万、安排增量资金4000万,设立全国第六只、民族自治区首只省级公益性艺术基金;将广西作协由自治区文联所属全区性文艺家协会调整为单独设置的副厅级群团机关,支持文学桂军发展壮大;在重要时间节点多次组织广西优秀舞台艺术、美术等“桂字号”文艺精品晋京展演展览;中国·湄公河国家文学论坛、第29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十届全国杂技展演、全国地方戏精粹展演、纪念西南剧展80周年暨第八届全国话剧优秀剧目展演等“国字号”文艺活动在桂举办,“2024中国文学盛典·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之夜”即将于11月在南宁精彩亮相。
亲切关怀,以身垂范。自治区党政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文化文艺工作,亲自出席全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自治区文联换届大会等重要会议,深入各级宣传思想文化单位调研考察,点题部署重大主题文艺创作,观摩指导文艺精品演出,大力推动重大文艺政策落地实施,向老艺术家黄婉秋转交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亲切会见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东西,深情勉励全区广大文艺工作者充分挖掘八桂大地丰富的文化资源,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平陆运河建设等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的生动实践中汲取创作营养,讲好中国故事、广西故事,在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宏大场景中推出更多顺应时代之变、广西之进、人民之呼的精品力作,为凝心聚力建设新时代壮美广西汇聚磅礴伟力。
牢记嘱托,以艺作答。创作推出电影《又是一年三月三》、广播剧《连心湖》、电视剧《北部湾人家》、纪录片《山歌好比春江水》、歌曲《连心歌》、电视栏目《民族文化》等系列文艺作品,反映广西各族儿女心心相印、籽籽同心,生动诠释“广西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策划创作桂林抗战文化主题电视剧、纪录片,灵渠题材电视剧,纪录片《漓江》等系列文艺作品,创办桂林艺术节,多角度、全方位展现桂林历史之美、自然之美、文化之美,助力打造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毛南山歌《十颂党恩》、小说《驻村笔记》、散文集《被风吹过的村庄》、壮剧《我家住在铜鼓岭》、粤桂扶贫协作纪录片《同饮一江水》、图书《日子越过越红火》、印染《扶贫道路宽又阔》等作品记录八桂大地各族人民决战脱贫攻坚的艰苦奋斗,并在习近平总书记对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的重要指示精神鼓舞下决胜全面小康的火热实践;音乐剧《血色湘江》、历史文献纪录片《铁血湘江》《红军长征过桂北纪实》、动画电影《湘江1934》、歌曲《湘江渡》、油画组画《湘江血战》、长篇报告文学《向死而生》、图书《重生——湘江战役失散红军记忆》、壮剧《百色起义》等主题作品,将广西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学史增信的强大精神力量;电影《秀美人生》、电视剧《大山的女儿》、报告文学《新时代的青春之歌——黄文秀》、民族歌剧《扶贫路上》、壮剧《黄文秀》、歌曲《阿秀》、图书《黄文秀扶贫日记》等作品,讲述了“七一勋章”获得者黄文秀的感人故事,唱响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老艺术家黄婉秋同志回信精神,组织创作彩调剧《新刘三姐》、舞剧《刘三姐》、民族歌剧《刘三姐》等作品,大力传承弘扬“刘三姐歌谣”文化;小说《烟雨漫漓江》、摄影作品《妙境空观》《劳作识观》《风景新观》、报告文学《江如练》等作品艺术展现了“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让广西“山清水秀生态美”金字招牌愈加闪亮;电视剧《沧海丝路》、交响组曲《向海之路》、中老柬泰四国联制纪录片《家在青山绿水间——更好的日子》、中老合作纪录片《志同道合》等作品,展现了新时代广西落实“三大定位”、共建“一带一路”,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坚定信心和坚实足迹;紧随西部陆海新通道骨干工程平陆运河启动建设,实施纪录世纪工程平陆运河建设全景纪实创作项目,组织创作平陆运河主题歌曲、报告文学、纪录片、电视剧,为新时代广西向海图强、开放发展的光明前景鼓与呼。
2 守正创新 以精品力作担当时代使命
“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衡量文学家、艺术家的人生价值也要看作品。”“我们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
十年来,广西文艺工作者深入时代现场,书写奋斗史诗,用心用情用功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努力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八桂艺苑百花竞放,活力奔涌,呈现出主旋律高昂、题材多姿多彩、作品新意迭出的发展态势。
这是“笔墨当随时代”的自觉追求:长篇小说《回响》以富于认识和表现能力的艺术形式,对当代城市生活的精神状况、人心与人性的复杂缠绕进行了深刻体察,业界专家称赞作品“具有真正的现实主义的艺术品格和精神质地”。邕剧《梁小霞》、歌曲《平安归来》等作品再现了新冠疫情抗击战中白衣天使以生命赴使命、用挚爱护苍生的使命担当。报告文学《大道》将国家战略性工程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火热行诸笔端,既写出了工程项目的宏伟壮阔,也道出了建设者艰苦工作的日常。版画《青影》、插画《百鸟衣》等作品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在题材、技法等方面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这是朝着“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目标的奋力挺进:2015年,电影《夜莺》代表中国内地参与奥斯卡外语片的角逐,以精美的中国画风、“家和万事兴”的东方价值内核和“道法自然”的世界观,深受海内外观众好评,被网友点赞为“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再度崛起的希望之作”。音乐剧《血色湘江》、杂技剧《英雄虎胆》坚持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邀请国内一流主创团队精心打造,编导、作曲、舞美、灯光、服装、表演等每一个环节都反复打磨、精益求精,让英雄故事真正具有了动人肺腑、感人至深的震撼力量。前不久在央视热播的纪录片《漓江》,运用4K高清技术手段极致呈现广西漓江流域自然造化的瑰丽风景、四季轮转的生命故事、天长地久的人文情怀,迅速引发业界热议。
这是对“创新是文艺的生命”的努力践行:彩调剧《新刘三姐》借用经典,以新人物、新故事、新语境,刻画新时代青年男女的生存状态、命运起伏及其心路历程,为当代观众带来了全新的润心之美、视听之美。民族歌剧《柳柳州》以中原唐诗乐府与广西民族山歌的对话碰撞,兼容古典浪漫主义与诗化现实主义、并蓄中原文化深厚底蕴和百越文化鲜丽色泽,充分展现了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滑稽节目《疯狂厨师》巧妙将杂技高难动作与魔术、默剧元素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式美学的新表达,令观众印象深刻。全国首档新民歌实景创演秀《新民歌大会》以融媒体短视频加音综真人秀电视节目的融合形式,探索民歌创新和文化传播的新模式新路径,实现了全网点击量超20亿的“破圈”传播。
这是广西文艺在互联网时代“因时而兴、乘势而变”的华丽蜕变:以网络文学大赛、网络短视频大赛为平台,广西网络文艺厚植沃土,茁壮成长。网络文学《未来之城》《甜宠精灵》《象来象往》《铜鼓秘语》、网络剧《黄文秀》、网络纪录片《四时六堡》、微电影《时光树》、短视频《千百年的相约,广西三月三》《融合从每一天开始》等反映时代变革、讲述中国故事的佳作次第涌现,在人性人情的深层掘进和温馨着色中展现真切、广远的审美境界。网络作家我本纯洁的海洋探险小说《沧海归墟》积极拓展网络文学现实题材的书写向度,结合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聚焦海洋生态保护、展现广西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于自出机杼中别开生面。微短剧《孤单旅行团》《滨海如梦令》中美景奇观与人物故事相映成趣,快手、微信视频号等平台播放量突破1.3亿次,为广西文旅“借剧出圈”开辟新赛道。
3 活水有源 以热爱真情书写人民史诗
“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十年来,广西文艺工作者牢记“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老艺术家黄婉秋的回信精神,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勇于担负把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传承好、发展好的光荣使命,在改革开放前沿,在乡村振兴现场,在现代化建设一线,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纪录片《苗寨八年》的主创团队耗时8年多,用2000多盒录像带、10万多分钟摄影素材记录了广西融水元宝山的苗族青年改善村寨面貌的奋斗过程。《驻村笔记》作者红日为了脱贫攻坚题材创作,主动选择驻村两年担任第一书记,将亲身经历的40多万字见闻录经过整理、提纯和艺术加工,才有了这部深扎大地直面现实的呕心之作。电视剧《大山的女儿》的主创团队花了9个多月时间做前期创作筹备,多次到百坭村体验生活,收集人物原型的一手资料,努力还原黄文秀生前个人生活轨迹和真实事迹,在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首播时高居同时段电视剧收视榜首,并获得年度国产剧豆瓣最高分9.3分。摄影师黄嵩和在深山里蹲守60天,终于捕捉到冠斑犀鸟在喀斯特崖壁上繁殖的珍贵影像,在中国尚属首次。
创作了彩调剧《新刘三姐》、民族歌剧《柳柳州》等优秀作品的剧作家常剑钧感言,“八桂大地山川如画,风光秀美,历史悠久,地灵人杰,我们必须努力展示出这方土地的独特神采和文化韵味,传达出这方土地上各族人民的内心渴求和心灵呐喊。”扎根山乡的瑶族作家红日也说,“我深入大化、都安等广西边远山区乡镇进行调研采访时,发现了‘留守干部’这一特殊群体,他们把一辈子奉献给了乡村,是山乡巨变的参与者、见证者,这群可敬可爱的人深深感动着我,也成为我作品里的主人公。”
人民,是文艺的源头,也是文艺的归处。
十年来,我们坚持多渠道“送”文化。持续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戏曲进校园”、“送戏下乡”等惠民活动,实施“千村万户文艺惠民工程”,全区1.7万余支群众业余文艺团队和1.3万余支文化志愿者服务队常年活跃在基层一线,“南国之声”“民族戏苑”等驻场演出、“魅力北部湾”“桂林百姓大舞台”“鱼峰歌圩”等群众文化活动遍地开花。全国第13届书法篆刻展览进京展、第29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精品展、全国第三届书法临帖作品展览、中国民族美术双年展等“国字号”展览纷纷来桂巡展,让广西文艺工作者和爱好者足不出省就能共享优质文化大餐。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支持和鼓励专业剧场引进高品质演出资源,“舞台艺术名家精品展演月·张继钢”等创新活动精彩纷呈,“爆款”舞剧《只此青绿》《永不消逝的电波》、热门话剧《孔子》《戏台》等竞相上演,好戏连台。持续发行文化惠民卡和全民阅读惠民卡,培育消费习惯,激活文化市场,更好引导和满足群众高品质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十年来,我们坚持常态化“种”文化。每年坚持由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广西艺术作品展览,展出美术、书法(篆刻)、摄影、工艺美术优秀作品800件,为高水平创作提供稳定的展示平台。每年一届的全区基层群众文艺会演让群众站到舞台中央,坚持“办在基层、热在基层”,实现“百姓创、百姓演、百姓看、百姓乐”。定期举办的广西剧展、广西音乐舞蹈比赛、广西戏曲青年演员比赛、广西杂技魔术展演、广西曲艺展演等有效调动和保持了各文化单位和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活力。广西书画院组织举办广西农民画大赛并开展公益培训和辅导,将优秀文化资源直达基层,使新时代广西农民画创作呈现出覆盖更广泛、构成更多元、队伍更壮大等新气象、新面貌。在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陈美美、荣雪莲的作品成功入选并成为进京展出仅有的农民画作品。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文艺作品在坚持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的同时,也要努力实现经济效益。民族音画《八桂大歌》是广西文艺作品常演常新的典范,从2003年首演至今在国内外演出超4500场次。改编自《格林童话》经典故事的大型奇幻童话音乐剧《魔豆》融合人偶剧、音乐剧、歌舞剧、戏剧等多种舞台表现形式,截至目前已在全国巡演400余场,演出足迹遍及北京、上海、广州、沈阳、宁波、银川等30多个城市。
4 培根铸魂 以文艺创作传扬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
十年来,广西文艺工作者坚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用深情的书写、形象的塑造,讲述榜样故事、凝聚奋进力量。刚刚被授予“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的黄大年是广西南宁人,近年来广西组织创作了电影《黄大年》、桂剧《赤子丹心》、话剧《少年黄大年》、广播剧《少年黄大年》、网络电影《少年黄大年》等作品,从夫妻情、父女情、同学情、朋友情、师生情等不同侧面艺术地展示了黄大年立体、丰满的形象,深情讴歌黄大年赤诚的爱国情怀和忘我的奋斗精神。工业题材音乐剧《致青春》、广播剧《实业报国》、长篇纪实文学作品《抗战老兵口述历史》、红色图书《红色文物中党的成长史》等作品,展现先驱者的勇毅、爱国者的担当、牺牲者的奉献,中国精神的火光闪耀得愈发明亮。
十年来,广西文艺工作者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讲述三国时期曹丕、曹植、甄女之间历史奇闻的桂剧《七步吟》,取材于壮族地区耳熟能详的“蛇郎传说”的新编传奇大戏《牵云崖》,记录东兴文工团笛子手何绍传承发展独弦琴演奏技艺的纪录片《海的琴》,展示民风民俗的民族民间舞《瑶山夜语》《打蓝靛》、民间广场歌舞《金锣舞》、舞龙《壮族板鞋龙》、民歌《壮族欢哈〈歌路长情海深〉》、群舞《打扁担》,融合魔术手法、国际歌舞、中国戏曲元素的魔术《瑶山谣》《梦幻翩翩—伞舞》等作品,从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母体和文化基因中寻求智慧、汲取滋养,既立足现实的广西,又植根历史的广西,充分彰显民族地域特色、体现八桂文化风情。
十年来,广西发挥区位优势,坚定文化自信,加快“中华文化走出去”步伐,主动服务国家外交大局。舞剧《碧海丝路》、创意杂技剧《百越稻盛》等舞台艺术精品扬帆出海;广西与东盟国家合办《中国剧场》《中国电视剧》《中国动漫》《多彩中国》等栏目和广播节目,在东盟国家主流媒体播出中外合拍纪录片《患难与共中柬情》《胡志明在中国(1938-1945)》《一湾一世界》、电视剧《朱槿花开》;加强中国—东盟传媒港、中国—东盟网络视听产业基地建设,与38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60多家媒体建立合作关系,积极传播具有中国气派、体现广西特色的文化产品;广西出版海外布局,实现版权输出3600多种,一批图书入选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丝路书香工程、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中国作协东盟文学交流中心落户广西,广西作家作品海外传播势头强劲;中国—东盟文化周、视听周、音乐周、戏剧周、电影文化周、艺术教育成果展演等持续开展,有效推动文明互鉴、民心相通,为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作出重要贡献。
5 真抓实干 以务实举措营造良好环境
“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是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要把握住两条:一是要紧紧依靠广大文艺工作者,二是要尊重和遵循文艺规律。”
十年来,广西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不断优化文化文艺工作顶层设计,深入推进文艺评奖制度和激励政策改革,营造了引导有力、宽松和谐的良好文艺生态。建立广西文艺创作工作联席会议机制,通过每年2次全体会议和每2个月一次通气会议、编撰出版广西文艺发展年度报告、建设集成“三库两平台”功能(题材库、项目库、专家库和展示平台、评审平台)的“广西文艺云”等举措,有效构建大文艺工作格局。深入实施广西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围绕重大主题、重要时间节点,提前谋划、征选重点选题项目,不断提升文艺创作组织化程度,基本形成“近中远”相结合的有序推动机制。制定或修订《广西优秀文化文艺作品奖励办法》《广西壮族自治区文艺创作铜鼓奖评奖办法》《广西文艺“出精品、出人才”激励计划实施办法》《广西优秀原创文学作品奖励办法》等系列文件,系统性重塑了广西文艺创作生产引导扶持激励政策体系。“不断创新的激励机制是我们创作的保障,有了厚实的土壤,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作家东西深有感慨。
十年来,广西不断加强和改进文艺理论和评论工作,着力推动文艺评论与文艺创作相互借力、彼此砥砺,制定出台《广西优秀文艺评论作品奖励暂行办法》,更加注重发挥文艺评论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积极作用,努力做到“哪里有重大主题创作,哪里就有评论发声,哪里有重大文艺活动,哪里就有评论发声”。《南方文坛》作为中国文坛的批评重镇,一直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言说与现场——中国当代文学的一种读法》《小人物身上的大时代痕迹——从彩调剧〈哪嗬咿嗬嗨〉到话剧〈花桥荣记〉》《“云演艺”:新业态与新价值》等著作、评论文章多次摘得“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优秀作品,广西文艺评论声量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升。
十年来,广西坚持把培养人才、发现人才、珍惜人才、凝聚人才作为文艺工作的重要方面,摆在突出位置。邀请汤沐海、张继钢、冯双白、宫晓东、查明哲、田沁鑫、陈维亚、陈蔚、邢时苗、王宏、杜鸣、方鸣、李宝群等文艺名家,担任乐团艺术总监或剧目节目主创,在确保创作演出质量的同时,也为本土编、导、演人才增进技能、积累经验提供平台和机遇。通过实施新时代广西青年文艺拔尖人才培养工程、签约文艺家制度、名师带徒、畅通新文艺群体职称评审渠道等方式,让优秀青年作家文艺家快速成长成才。文艺桂军人才辈出,画家黄格胜、词作家张名河、导演张仁胜、剧作家常剑钧、作家冯艺、影视专家黄著诚等资深文艺家依然活跃在创作一线,东西、鬼子、凡一平、张燕玲、石向东、傅滔等中生代成为广西文艺界中流砥柱,作家田耳、我本纯洁,戏曲演员哈丹、伍思亭,书法家杨科云,杂技演员崔焱,曲艺演员程露影、周彬,主持人周宝琳等优秀青年人才拔节生长,已在全国崭露头角。
回首十年,广西文艺工作者脚踏坚实大地,深耕八桂芳华,以精品力作奏响荡气回肠的时代之声、爱国之声、人民之声。十载风华,梦启新章,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西文艺工作者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以更加昂扬的文化自信沛然前行,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用心书写新时代壮美广西的文化长卷,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讴歌新时代的优秀作品,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贡献更大、更多的文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