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采风老师的从艺之路

体娱   曲艺   2025-01-09 23:50   浙江  

越剧表演艺术家、越剧金派创始人金采风逝世三周年之际,1月9日晚,越剧之家联合全国各地的金派爱好者,通过越剧之家视频号直播间举办一场公益纪念活动,深切缅怀金采风老师对越剧艺术的巨大贡献,共同追忆越剧大师的艺术生涯和精神遗产。

在《万紫千红总是春》一书中,越剧史学家、国家一级导演钟冶平将采访金采风老师的珍贵口述史整理发表,1月10日,特别的日子里,谨以此文,深切缅怀越剧宗师金采风!


点击上图查看纪念活动直播回放


#万紫千红总是春#
《百年越剧》文集
钟冶平 何国英 主编


我还是小学生的时候,我的祖母和我母亲就经常带我去看越剧。我家斜对面有一个戏院,那里都是唱越剧的戏班子,不少越剧名家都到这里来演出过。我觉得那一些戏蛮好看,因此逐渐喜欢上越剧了。不过要是每天去看戏,我也没有那么多钱,好在我经常去看戏,售票的老伯伯认识我了,经常放我进去看白戏。久而久之,我爱上了越剧,而且还迷上了它。


迷上越剧以后,我产生了一个想法,想当“做戏人”,过去叫演员叫“做戏人”,现在都叫演员了。我觉得“做戏人”肯定是蛮开心的,开心在哪里呢?就是平常人办不到的事情,她们都可以办到。比如说,她们可以做官,可以上天做仙人,可以入世做鬼怪,也可以做叫花子,还可以做状元,你想有多开心呀。男的可以做公子,女的可以做小姐和丫环;只要在舞台上穿红戴绿,就什么东西都可以做了,我高兴袖子一挥,就上天了;只要舞台上立个庙,也不像庙门,但是—跑进去剃掉头发,马上就变成尼姑,做官的顿时就变成尼姑了,像变魔术一样。

我觉得:“做戏人”肯定是蛮开心的。他们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可以穿,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羡慕演员的生活,那样丰富多彩。(左图:金采风年轻时生活照)

//



那时,要看袁雪芬雪声剧团的演出,我是没有钱买票的。我把零花钱省下来,以便到明星大戏院看戏。第一天我因为不认识路,我和我的同学一起去熟悉路线,第二天我们就去看戏了,没想到还是走错了路,到了那边,票子已经没有了。怎么办呢?我给一个取茶工说好话,他给我们安排了两个位置,代价是我把回家的车钱作为小费给了他。那一天还下着雪,人感到冷飕飕的。由此可见我当初爱好越剧的那股劲头。


我的那股喜欢越剧的劲头,成了我学戏的最初动力。但是我跟父亲提出来的时候,他的思想比较封建,坚决不同意。他说,一个戏子,一个叫花子,还有婊子,这三个“子”是社会地位最低下的人,别人都看不起的。你假如要去学戏的话,我们宁波人有一句话叫做:“前脚走进,斩前脚;后脚走进,斩后脚”。一句话,就是不许我去学戏。后来,我父亲得了重病,现在讲起来就是肝癌,去世的时候,他只有49岁,50岁都不到,我实足年龄也只有13岁。


父亲去世时,家里还经营着很小的一个鞋店。我是家里年纪最大的孩子,因此要我在家里写账,就是做账房先生。其实对记账那一套东西我也不懂,上海人说揩油都被人家揩完了。我母亲也不认识字,没有办法,最后只好把这个店关掉了。店关掉以后,我又要求去学戏,我母亲只好同意了。当时我去报考的是同乐戏院老板办的忠、孝、节、义班,而且很快我就被录取了。


1946年2月,《—缕麻》由雪声剧团首演于上海明星大剧院,袁雪芬扮演慧芬、范瑞娟扮演呆大少爷


凑巧的是,有一天报纸登了雪声剧团的广告,是袁雪芬老师登出的启事, 她要办一个训练班。我觉得雪声剧团是一个大剧团,在越剧界名声比较大,因此我应该去试一试,因此我又去报了名。考试的那天,明星大戏院里全都是女中学生,袁雪芬老师也来了,考得像模像样的。我们这些中学生都是戏迷,来这里一是想考上当演员,二是想看看那些越剧名伶,看看她们的庐山真面目,按现在的话说有“追星”的意思。经过几轮考试,最后只剩下30多个人,我终于被录取了,心里不知道有多么高兴。征求了母亲的意见以后,我放弃了忠字班,进了雪声剧团。


谁想到情况发生了变化,有的父母坚决不同意孩子学戏,这样我们30多个变成了20多个,再变成10多个,到后来只剩下五六个人了。五六个人怎么成为一个班呢?袁雪芬老师的雪声剧团日夜两场演出,哪里还有什么精力来管我们呢?那个时候也没有什么制度,也没有签订什么合同,任你自生自灭,所以才走掉这么多的人。但是我们这几个铁杆坚决不走,像我这样死心塌地喜欢越剧的,也是没有办法。开始一段时间,还有昆曲老师教我们,进行一些身段的训练,可是没有坚持下去。化妆的事情我记得很牢,是韩义先生给我化的,化了一个小生的妆。化完妆以后大家一看,说金采风做小生蛮好,我听了也挺开心的。可是后来就没有人来关心我了。这样,我在团里跑起了龙套。跑龙套是没有什么钱的。那个时候是老板制,我们吃饭还是没有问题的。我天天拿着一个饭盒,从我家住的顺昌路一直走到青岛路。从上午开始,一直到晚上八点散场,再走路回家。



范瑞娟老师说:采风,你现在学戏是天时地利,条件多好啊。我们学戏的时候,多么苦啊,你现在一点也不苦。”不过,我也有不如意的地方,就是没有人教我演戏。那时袁雪芬老师的身体不好,不能演出了。傅全香老师来了以后,改名叫“东山越艺社”,就是东山再起的意思,基本上是雪声剧团的班底,傅老师也有一些人带来。在这样的一个体制下,自然没有具体的老师来教我了。我始终觉得,最好的教育就是台教,看戏就是最好的学习。我天天看戏、记戏、背戏,晚上回家还抄戏,把它抄在本子上。我把老师的唱腔学下来。那时不是每个人都发剧本的,我们学生就没有剧本。我们就在台脚看戏,把她们的唱词记在脑子里。回家以后,再一句句地抄下来。我们还要学她们的嗓音,怎么发音,怎么运腔,一切都学。


我感到电台的宣传影响很大,我是在广播电台先出名的。


——金采风


不过,我们的机会还是有的,那就是唱电台。我们的演出是一日两场,演出结束以后吃好饭,主要演员们就到电台去转一转,唱一唱。别人要去吃饭,谁去唱呢?就是我去唱。为什么?因为她们的戏我比较熟,我唱她们台上演过的戏,我学范派、傅派袁派。有时我一个人还要唱两个角色,像《楼台会》,我既唱祝英台,又唱梁山伯,唱得都可以以假乱真,观众们听了都以为是范瑞娟老师和傅全香老师在唱。那时候,电台实行听众点唱,比如听众打进电话,要金采风唱什么,我就唱什么。久而久之,观众就记住我了。这些听众来看戏时,就找哪一个是金采风,在台上到处找我,结果找出我在台上是个跑龙套的,演一些士兵、太监、书童之类的角色,大家感到有些失望。这些都是我学戏时的事情,也是我舞台实习的机会。


我也有苦恼的时候。几年来我一直做不出什么名堂,我的祖母就讽刺我了,她说我每场戏跑龙套是“走上前,站两边,一点儿出息也没有”,人家走前头,拿零头,说我零头也拿不到。我听了心里很难过,想想自己的前途确实渺茫,以后究竟怎么办呢?


在演《女儿国》的时候,袁雪芬老师在戏里扮演国王。那时和主要演员讲话,我心里有点害怕。我们那时都很文明的,不叫袁雪芬老师,叫她袁小姐,范瑞娟老师叫范小姐,傅全香老师叫傅小姐。我说:“袁小姐,这部戏做好以后,我就不来了,我想回家去了。”她听了以后淡淡地说:“好吧。”就这样,我准备这部戏演完以后,就结束自己的学戏生涯。


到《女儿国》演出快结束的时候,袁雪芬老师在等场的地方,也就是我和她讲要回去的那个地方找到我,她对我说:“采风,你还是不要回去。你学了那么多年,回去以后挺可惜的,还是留下来吧。”说句良心话,当时我也是举棋不定的。为什么呢?想想在这里跑龙套,明摆着是没有什么出息的。回家以后,老祖母又要讽刺我了。如果我真的回去了,我又能做什么呢?我们家里姐妹多,有6个姐妹,父亲死了以后,我们最好的出路就是结婚嫁人。妈妈要给我找一个婆家,我自己不愿意。我有一个思想,就是要独立。现在袁雪芬老师这样一讲,等于给了我一个台阶,于是我就留下来了。


这时,有一个大学生,他后来和韩义一起到西安做编剧的,名字叫江上青,他给我编了一个开篇连唱,里面是每个老师演出剧目里的精彩唱段,如徐天虹的《明月重圆夜》,徐玉兰的《是我错》,还有筱丹桂、陆锦花、范瑞娟、傅全香、袁雪芬她们这些名家的唱段,都是越剧流派的精华。我在电台里面这样一唱,名气就在外面了。我一个人包一档节目,就是一个小时都是我唱,内容是越剧著名演员的唱段,我确实唱得蛮像的。我感到电台的宣传影响很大,我是在广播电台先出名的。出了名以后,观众反过来再到舞台上找我。


我的学艺和人家不同,人家是科班出身,我是个中学生,可以说是自学成才吧。那时我还有一个机会,就是代戏,顶替别人的角色。

——金采风


我第一次顶替角色,是因为张云霞要结婚了,她正在演出清装戏《归来》,没有人能顶替。平时她演出时,我经常在旁边观摩她的表演,现在她要结婚了,舞台监督就问我:“采风,张云霞要结婚了,你代她的那个角色,可以吗?”我说:“我唱倒是会唱的。”他说:“那么你顶替上去吧。”这样,我就把这部戏唱下来了。

我顶替的第二部戏是《红楼梦》,我在戏里扮演袭人,那时剧团已经有意识要培养我演花旦了。我这个人个子长得比较高,剧团没有我这样身材的服装,傅全香老师就把裙子借给我穿,还是嫌小,我只得把裙子束在肚子上,这样一来裙子就显得长了。傅全香老师还把她的彩鞋借给我穿,鞋子太小,我就硬穿进去,虽然脚疼得难以忍受,不过慢慢也习惯了,把鞋子也给撑大了。从这一部戏开始,我就正式改花旦了。


左:《西厢记》饰崔莺莺
右:《红楼梦》饰王熙凤

1964年,在《不准出生的人》

金采风扮演央金,范瑞娟扮演扎西


后来,我们剧团演出《情探》时,有一天傅全香老师的嗓子突然哑掉了,不是一般的哑,而是哑得不能唱了。救场如救火啊!台下的客人都坐满了,没有人顶上去,怎么办?他们来问我,你会吗?我说:“唱我倒是会唱的,可我到底没学过呀!”“那就你们两个演员代戏,吕瑞英代前半场,金采风代后半场。”这也是一个机会,一个很好的机会。于是我顶上去了,不管怎么样,观众至少是认识我了。





1956年进京观礼

后排左起:吕瑞英、金采风、张桂凤

前排左起:徐玉兰、王文娟、袁雪芬、范瑞娟


六月天气炎热时,主要演员都要休息一段时间,我和吕瑞英、丁赛君三个没有歇夏,我们演出六月戏,演出的剧目是《梁祝》,我做祝英台,吕瑞英就做银心;我做银心,吕瑞英就做祝英台,丁赛君扮演梁山伯。这也是一个给我们青年演员锻炼的机会,也能让观众逐步熟悉了我们。这些年来,许多年轻演员经常问我当年学艺的情况,我告诉她们,我的艺术道路就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


作者介绍


钟冶平,生于山东青岛,长于泉城济南,一级导演,越剧史学家,浙江省文化产业学会专家组成员,国内首家影像越剧馆馆长,曾任职于浙江电视台文艺部、浙江卫视节目中心。

 几十年来,执导的纪录片、大型综艺晚会、电视剧曾多次荣获国家级大奖;他对越剧的杰出贡献,是在16集纪录片《百年越剧》担任总导演,在20集纪录片《舞台姐妹》担任导演,在12集纪录片《浙江戏曲名人》中担任导演;纪录片《百年越剧》荣获“中国广播电视大奖•广播电视节目奖(第20届电视文艺星光奖﹚”,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纪录片奖•一等奖”、“优秀导演奖”、“优秀摄影奖”;浙江省广播电视文艺奖•文艺专题一等奖;浙江省新闻奖•一等奖,浙江省电视文艺牡丹奖;《百年越剧》《舞台姐妹》先后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播出,并制成光盘向全国发行;《浙江戏曲名人》由国家文旅部资料中心、浙江图书馆永久珍藏;2010年出版《百年越剧文集·万紫千红总是春》,计65万字;2023年,由他创意的《百年越剧·梅花瓶》被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收藏;同年出版《百年越剧导演日记·万语千言总是真》,计12万字;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的沈鹏先生先后为两书题写书名。

— END —
本期编辑:东方笑


 官方微信:13757164891

☞ 投稿邮箱:iyueju@126.com

☞ 合作咨询:0571-87790703


您的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越剧之家官方视频号 
好看有趣的越剧视频、直播
长按识别二维码进入视频号

越剧之家
享生活,爱越剧!全球越迷之家——国内民间从事公益类越剧普及、越剧学习、越剧交流的公众平台,以各类新媒体工具和载体传播越剧,集合业内越剧精英和越剧爱好者。越剧之家微信号:iyueju,仅此一个!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