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岁开始他便管着一摊子家务事
1963年,史才军出生于新芳庄头村,在家排行老二。他的父亲不光地种得好,猪、羊、兔也都养得肥壮,然而,不幸接二连三地降落到他家。
他7岁那年,3岁的妹妹失足掉进了水里。一年后,弟弟出生,几乎与此同时,父亲查出食道癌、胃癌晚期。母亲患类风湿关节炎,已瘫痪多时。大他13岁的哥哥在煤矿工作,照顾不到家里。从此,种菜、卖菜、烧茶煮饭,成为史才军每天的“必修课”。人小够不着锅台,脚下垫张小板凳;父亲靠一天两针葡萄糖延续生命,天不亮,他就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跑到新芳街上的药店买回3天的剂量,再背起书包往学校赶……
他9岁那年,父亲走了,留下一笔不小的债务。弟弟只得送给了一位阿姨,好在,母亲的身体一天天好起来,能起床了,能一拐一拐地走了……这让他喜出望外。然而,又一个挫折在高考结束后与他撞了个满怀。
1979年,他刚参加完高考便卷起裤腿参加“抢收抢种”,最后,因虚脱躺在床上挂水。两天后,高考体检,他的心电图显示“电轴左偏30度,心律不齐”。医生认为是先天性心脏病。这犹如晴天霹雳!几周后,他去县人民医院复诊,情况基本正常。那年,本科分数线是280分,他考了317.5分。因为体检结果无法更改,他不得不走进补习班,准备来年再考。
第二年,他再上考场,考了397分,第一志愿填的是南京工学院(即现在的东南大学)无线电自动控制专业,录取的却是南京工学院土木工程系建筑材料专业。读到大三,他都没对这个专业产生过兴趣。大三下半学期,孙伟院士来上专业课混凝土材料学,“混凝土是土木工程建设中至关重要的材料,须运用多种学科的理论才能研究和制造好!”——孙院士关于该专业的前景展望,让他热血沸腾。他暗暗发誓:我一定要坚持下去,在这个领域有所作为!
顶尖专家是这样炼成的
史才军是1982-1984年间唯一通过南京工学院土木工程系建筑材料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人。3年里,他博览群书,所学专业领域里的100多位国际大师的研究成果,他如数家珍,时至今日,他都能脱口而出,甚至能说出在哪本书的第几页上。
深厚的理论基础,为他日后的研究夯实了根基。他的硕士毕业论文中的部分内容发表在了美国《水泥与混凝土》杂志上,还有一些内容拓展为另外两篇论文发表在意大利的《水泥》杂志上。《水泥与混凝土》是建筑材料领域顶尖水平的一本杂志。1987年2月,在获工学硕士学位前,他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南京化工学院水泥化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师从著名水泥化学专家唐明述院士。当时师从唐院士的有3个,史才军是他亲自看中的。平常,师生间讨论哪怕擦出一丝火花,史才军不吃不睡都要弄出结果来。
1989年,他拿到全额奖学金,赴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92年,他成为该系历史上最短时间内完成博士学业的人。3年中,他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了近20篇论文,还完成了20多篇论文的初稿,这些文章中有20多篇发表在《水泥混凝土研究》杂志上。此后,他获两年加拿大国家科学与工程基金会工业研究奖学金,并相继在加拿大环境部废水技术研究中心担任博士后、工程师、高工。
1999年5月至2005年8月,他出任加拿大CJS技术公司首席科学家。后又赴美国格雷斯公司研究中心担任主任科学家,兼亚太区研发经理。其间,他开发了多个新技术和产品,获得4项美国专利。由他主写的该领域的第一本英文专著,2006年由英国Taylor&Francis出版社出版,书中近一半内容是他自己的研究成果。
2007年3月,他当选美国混凝土学会会士。该学会是世界上混凝土材料和结构方面最有影响和最权威的机构。
史才军不是只会读书的呆子,他走到哪儿都是个活跃分子。读博期间,他先后担任研究生会副主席、主席,创办研究生科技服务中心、举办电影周、联合南京化工学院周围的高校成立研究生联合会……此外,他还勤工俭学,给系办公室看门、举办水泥技术培训班、帮科研机构做测试分析报告……去加拿大留学前,他手头已有上万元的存款,办完婚事,临走前还塞给母亲2500元现金。
助力中国取得水泥界“奥林匹克”举办权
正当国外的事业发展得如日中天的时候,史才军却选择了回国。
2008年初,他正式加盟湖南大学,受聘为985工程现代结构与桥梁科技创新平台“环保型新土木建筑材料开发与利用”研究方向首席科学家,随后兼任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水泥基材料首席科学家、特聘教授。此前,他还担任过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3年的讲座教授、博导。“走了很多地方,一直让我魂牵梦萦的还是祖国。”
不久,长沙建地铁,聘请他主持“长沙地铁混凝土原材料的选用耐久性设计”项目,这是湖南省第一个以耐久性为主要设计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他带领课题组对长沙地区潜在可用的原材料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取样和测试,首次发现湘江砂卵石有碱活性,易发生碱骨料反应,一旦发生反应,混凝土内各部分均产生膨胀应力,这被称为混凝土的“癌症”。他首次采用材料正交设计的原理,提出了有效抑制碱骨料反应的胶凝材料组成设计方法。
经过大量的研究,他编撰了《长沙市轨道交通工程混凝土耐久性技术规程》和《长沙轨道交通工程混凝土碱-骨料反应预防技术暂行规定》,提出了耐久型高性能混凝土设计方法,他设计制备的混凝土材料具有很好的抗开裂性、抗渗透性和耐久性,其性能明显好于设计指标要求。
如何合理利用工业废渣、促使资源的综合利用,是当今建材领域专家学者科研的目标之一。史才军成功利用工业废渣制备各种绿色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他研制的新型智能自修复防渗漏材料,选用不同工业废渣或它们的复合作为原材料,成本低,破裂后能自修复,抗渗透性好,耐久经用,对污染质有很好的吸附作用,而且可以用回收循环材料作为反应物,环境适应性强,曾被选用在韩国的世界上最大的垃圾填埋场,总面积380万平方米。
2011年,史才军做成了一件举世瞩目的大事!当年7月7日晚,第13届国际水泥化学大会闭幕晚宴在西班牙马德里卡斯蒂罗城堡举行,大会主席Angel Palomo宣布:“第14届国际水泥化学大会将于2015年在北京举办!”全场一片沸腾!
国际水泥化学大会被喻为国际水泥学术界的“奥林匹克”。我国水泥科技工作者一直希望在中国举办国际水泥化学大会,并为此付出了20年的努力。
回国第二年,史才军找到建材联合会的领导,“我可以说服国际上那些专家支持我们的申请!”并自信地表示:“我有98%的把握!”
从此,他就忙开了:邀请美国、瑞士、西班牙等10多个国家的知名学者来华访问、交流、讲学;紧锣密鼓准备申请材料。一眨眼,2011年7月7日就到了,当天傍晚,中国继澳大利亚、巴西之后作为第三个申办国进行申办陈述。申办团团长姚燕陈述完申办报告,史才军以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首席科学家的身份上台,阐述我国水泥科研成就及会议组织方式,然后就选举委员会委员所提问题一一作了精彩解答。经过激烈的角逐,中国从4个申办国中以绝对优势胜出。
2015年10月13日到16日,就在眼前,届时,我国将迎来近千名世界顶级水泥和混凝土材料科学家共话业界的美好未来。作为上届大会主题报告的发言人和本届大会的总负责人,史才军对这次学术视听盛宴信心满满!
大年夜他在改学生论文中度过
史教授很忙,若不是这次因为支气管炎突然发作,此时他正在出差的路上,无法接受我们的采访。他说:“回国七年半,这是我第一次生病,忙得连生病的时间都没有。”
然而再忙,他都不会忽略自己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身份: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导。他说:“我最初的职业理想就是大学教授,能把自己所学所得传授给祖国的学生,让年轻人少走弯路、成为国家的栋梁是一项很崇高的事业。”
在学生眼里,他是个严厉的老师。师生初次见面,他总是那几句“老生常谈”:做我的学生会比较辛苦,不要马上做决定,回去与我的学生交谈、了解一下,想好了再告诉我。
正在准备博士论文答辩的王德辉,是立马就回答“我愿意”的人。5年中,他每天上午8点多进实验室,晚上近11点才离开。大年初一,打开手机,第一个“跳”出来的是史教授凌晨一二点发来的短信:论文改好了,已发你邮箱,有空看一下。他现有多篇英文论文刊发在国际顶尖杂志上,在审的有一英一中两篇论文,手头在改的还有三四篇英文论文。5年里,除了在实验室里和仪器打交道,他还和各式各样的人打交道:经常奔波于衡阳、怀化高速公路现场,解决混凝土的质量问题;参与由世界上最大的建材公司拉法基集团资助的,中、美、加、法、印五国科学家共同参与的研究项目,他是其中的项目骨干之一。“这5年没有白辛苦!”他说。
和王德辉有同感的还有他的小师妹——广西姑娘潘萧颖。潘萧颖说:“做每件事需要花多长时间史教授都知道,该做到而没完成,他都会用手机短信、QQ、邮件提醒你:最近进展如何啊?”别的学生都是催老师帮改论文,而史教授恰恰相反。“其实,按他的要求去做,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痛苦。”她第一次写论文就上了美国土木工程会刊杂志。除此之外,她最大的变化是,做事细心了。以前,她做事不但拖沓、马虎,还经常丢三落四,起码丢过5只手机。读研后,她再也没丢过东西。
在史才军看来,他的要求一点儿也不为过。他认为,一个国家的长久发展需要有创新型人才。关于创新型人才,他的定义是,首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对社会、生活环境要有敏锐的眼光,去发现人们的需求,并把自己学到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有创新的意识才能有新的作为。所以,学习态度很重要,一定要全身心投入。
为了给学生做科研创造更好的条件,他买的实验器材都是最好的。眼下,他已建成一个国际一流的绿色建筑材料研究所。他还采用“中西结合”的教学方式,将中国的言传身教和西方的鼓励式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人生不能没有目标,目标的实现在于自己的努力!”“认真!努力!坚持!”这是2011年史教授在湖大报告厅作讲座的结束语,其实,这也是他精彩人生经历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