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阳日报】| 辽阳古迹巡游:襄平书院

文摘   2025-01-05 17:47   辽宁  



点击上方“白塔微宣传”关注我们




沈阳!辽阳!朝阳!我心向阳,辽宁最强!三阳开泰,辽宁三个带“阳”字的城市,让世界看到了这块土地的厚重与多元。


书院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它始于晚唐,盛于宋,历经元、明,延至清末。辽阳襄平书院与沈阳的萃升书院、铁岭的银冈书院齐名,并称为清代“盛京三大书院”。这里曾走出过张学良的恩师白永贞、抗日英雄白乙化等优秀学子。襄平书院现在辽阳市第四高级中学院内,朗朗书声中古城文脉在此得以承续。



襄平书院:百年书香润泽文化古城

城东木渐荣,
接日绽霞明。

青葱何所喜,

但有读书声。


说到书院,大家的脑海里一定会想到大名鼎鼎的应天府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其实在东北第一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辽阳也有一座书院叫襄平书院,历史上曾经名噪一时,声名远播。它历经一百多年风雨,不仅培养了我们乡土的先贤名士,也承载了古城辽阳的文化风骨。


今天的辽阳襄平书院坐落在辽阳市白塔区刚家胡同,现辽阳市第四高级中学院内。

目前,这座清代青砖灰瓦的四合院建筑群,由前院、后院两部分组成。前院,穿堂正门五间,东西厢房各两组,每组三间,五间通后院穿堂正房。后院,正房七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均为硬山式建筑。古朴幽静,与处处生机的校园相得益彰。

清代光绪十九年(1893年)的《新建襄平书院记》中记载:“邑城内旧有襄平书院,创设有年。”说辽阳城内原有一座襄平书院,始建年代不详。根据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出土的《重修书院碑》的地址,确认襄平书院最初时位于今天的西二道街。


光绪三年(1877年)的《重修书院碑》中又记:道光十七年(1837年),章朝敕任辽阳知州,“以其地(辽阳)近陪都,尤为重要。仰体列圣作人之意,葺而修之。”自此辽阳文风日盛,家家重礼乐,户户好诗书,并在科举考试中得到了体现。道光十八年(1838)和道光二十一年(1841),连续两科辽阳州都有人考取进士,这在当时是很傲人的成绩。要知道乾隆称帝六十载,辽阳才有两人中进士。

道光年间虽然科举成绩喜人,辽阳文风大振,但章朝敕号召大家集资修缮的襄平书院,因为缺少经费,一直未能聘师开课,旷废了达五十多年。

转眼来到光绪年间,张锡蕃署理辽阳州事务,他用从前所募集的经费,在东二道街刚家胡同购置新地,作为襄平书院新馆址,之后又向朝廷“请置学田,报部征租”。经过一系列周折和努力,光绪十六年(1890),新馆址上的襄平书院正式聘师启馆。


襄平书院启馆之时,正是清代社会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时期,整个中华大地,科举制度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清政府内外交困,办学经费难以保障。光绪二十六年(1900), 义和团运动冲击襄平书院,历时10年,襄平书院停办。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秋天,辽阳知州沈金鉴与地方士绅赵文荃等人呈请盛京将军批准,借襄平书院旧址创办辽阳官立师范学堂,标志着近代新式学堂在辽阳正式诞生。在辽阳官立师范学堂西边,有辽阳女子师范学校,因此辽阳人习惯称辽阳官立师范学堂为“东师范”。


辽阳官立师范学堂虽然更换几次名称,但人们仍亲切地称呼其“东师范”这个名字。“东师范”学校规模顶峰时占地面积达5.3万平方米,教室、宿舍及其它附属建筑170多间。30年的时间里,“东师范”在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培育家乡人才、推进家乡教育事业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张学良的恩师白永贞从襄平书院走出、抗日英雄白乙化从“东师范”走出,他们都是这里的优秀学子。


新中国成立后,襄平书院相继为辽阳市第一中学、第二高级中学、第四高级中学校址……今天,这座百年书院不仅为四高中校园增添了一份古朴和厚重,更令人欣慰的是,它弦歌不绝,书香不坠,仍在发挥教育作用,继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无数辽阳学子。

“百年书院植兰树蕙泽乡梓;千里辽燕倡雅吟风誉九州”,跨越百年的襄平书院是辽阳的一脉文化源头,在浩淼的时空里静静流淌,并淬炼出独特的地域精神,润泽绵延着千年古城的文化气息。

来源:辽阳日报

扫码关注我们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官方抖音

官方快手



白塔微宣传
展现白塔形象,传播白塔声音,传承白塔人文,服务白塔民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