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是刚刚挂的,而是已经挂了好多年的,至少我收到它们已经3年以上了,也就是说它们至少挂了3年了,毫无疑问:挂的透透的了。老粉都知道,我收集标本好多年了,在此感谢各位好友慷慨相赠,因为没有想到完美的保存方法,所以一直是在纸箱里放着。
前段时间拿出来准备清洁与修复时,才发现种种问题,所以本文均是围绕这些标本进行,若大家还有其他补充,欢迎后台留言哦!园艺牡丹已经完全透明了,只剩下一层薄薄的壳,如果不及时加固的话,再过1年就会彻底散架,就是轻轻一碰就四分五裂了。![]()
重1.3克,拿在手上都怕冬天的冷风给吹掉地上了。
![]()
群生黑牡丹这棵直径达10.3cm的龟甲牡丹脱水后也仅仅只有9.7克,必须得小心翼翼的拿着,稍不注意就捏坏了。
如果大家对克重没有概念的话,我再称一下大家常见的物品就能有对比了。一个小夹子重2.7克,一块橡皮重12.5克,一把量尺重6.3克,所以上面那些岩牡丹标本完全可以称的上是薄如蝉翼。
平时拿在手里感觉还是挺有份量感的,怎么干了才这么点重?我们常说的个别仙人球体内都是水,成株在冬季完全断水,也能靠自身的水份度过休眠期,而原产地的球就更夸张了,一年365天,能忍受长达半年的干旱期。当我们将仙人球切开时,就会发现其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多汁透明的结构,即所谓的储水组织。根据《仙人掌大全》的描述:仙人掌植物体内的水分含量常高达90%。而就上面的几款岩牡丹的标本体重而言,我觉得它们里面至少99%都是水。这颗巨大无比的龙牙牡丹,是我打算用来当镇室之宝的,直径达到20cm+,非常震撼。
![]()
当初收到它的时候重达10斤,如今4年过去了(到底是哪一年收到的我也记不住了),已经完全脱水,叶片也已变得透明,像古时候皇宫里的娘娘们戴的护甲一样。
现在体重只有1斤左右吧,缩水了约90%。
叶片之间已经开始松动,都不用用力一拉,感觉轻轻一碰就会碎掉,所以我都是万分小心的先清洁一遍,再进行加固。我都心碎了,1分钟没注意,就被调皮蛋拿镊子给我夹出来了,幸好发现的及时,不然后果不堪设想。我也没想着修复,顺势而为,当是调皮蛋帮我做决定来看看植物内部了,因为我自是舍不得为了看内部构造而给它掏个洞的。再回到这张图,它的内壁上都是类似于粘土的混合物,常识告诉我们,它们体内是不可能含土的,所以只能归结为是各个组织器官(比如细胞壁、维管束等等)干燥后的样子。这是一棵顶级的白刺翠平丸标本,已经完全散架了,整体不到5克,体内水份至少95%,棱已经变得七零八落,只有婴儿肥的粗刺仍然像它活着时那般迷人。竟然还是罕见的割刺(一根刺分叉成两根或更多),可惜了,简直是太可惜了。棱已经严重脱水萎缩,内部的构造已经完全消失不见,没办法拼凑修复了,只能当零部件摆放。其他刺球多半也会步它的后尘,由于极度缺水,棱就会收缩变成薄片,直至最后完全撕裂。
这棵就形象的像我们展示了什么叫做从根部烂,因为烂到没根了,底部已经极致萎缩。这个老娇丽也是脱水凹陷的非常厉害,已经完全没办法进行修复。棱和刺非常脆弱,我本来想用镊子轻轻的将凹陷下去的刺座夹起来,但是真的没法。刺太长了,拉上来的过程中,会将洞口边缘的其它完好的刺座撞掉,就像我们常说的玻璃心一样,轻轻一碰就碎掉了。它的根系还在,死亡原因也许不是烂根,看这根系横截面,有可能是砍根后久久没有服盆,也许是管理不过来,没有关注它,导致它在盆里被干死了。这棵群生老娇丽(升龙丸?)是一位北京的好友相赚,当年我刚开始在朋友圈征集标本时,他是第一个送我标本的,所以印象犹深。![]()
整体保存的非常完好,死亡原因很难猜测,也许是放在角落里忘了上盆?
通过上面的这些园艺图,我们可以猜测到以下这些信息(猜的不准欢迎后台补充)。
1、侧芽或者嫁接落地失败,还没来得及长出根系就死亡了,或者久久没有发新根,被放弃了,直接扔一边等它们干死。
2、烂根而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积水烂根、不透气烂根等。
3、其他可能![]()
小花笼系列保存的相当完好,木质化的球体和根系不受任何影响,只是根部会有轻微掉皮,加固一下就好了。
重量有12.7克,与上面同尺寸的岩牡丹相比,重量足足差了2倍,如果说上面的岩牡丹是空心的,那么这个老花笼就是实打实的实心。
重量足足有176克,我估摸着它这重量与它活着时差不了多少,它体内的水份含量可能不到40%。
薄叶花笼也是如此,即使已经脱水很多年了,但依然是沉甸甸的,非常有重量感。
但是大的花笼不同,有几个已经完全凹陷,可以看到内部像干泥巴一样的东西,也就是我上面提到的组织混合物。
由此可见,不同环境下的仙人球,体内的含水量也有很大的差异,而含水量的高低也会向我们透露出它们的缺水信号,能让我们在养护过程中,更能准确的掌握浇水频率。就目前我的认知范围而言,我认为含水量最高的植物就是乌羽玉属,全身都是水,外层就是一层薄薄的皮,但凡缺水,球体就会呈现出褶皱状态或者捏起来软软的样子(健康状态下)。所以,如果这类植物不幸挂了的话,可能连标本都无法保存下来,因为都已经烂成一滩水了。因为我还真有一个乌羽玉的标本,是不是感觉这与上面的内容自相矛盾?听我说完。这棵乌羽玉的标本由:顶部的绒毛+老皮+木质根构成。常识可知,绒毛是不会因为缺水而消失的,由上面花笼的根系图也可知,木质根也是可以保存下来的,所以,这就是乌羽玉标本的构成部分了。
写到这里,我心里就想到了两种极端含水量的状态,第一种就是刚刚提到的肉质根系的乌羽玉,含水量最高,缺水最容易表现出状态。
在其健康的状态下,球体软了、皱了就是缺水的表现,如果就喜欢这种扁扁的状态就继续控养,如果是喜欢圆润的状态,就可以适当浇水让其恢复成圆滚滚的状态。第二种就是类似老家的花笼系列(因为肯定还有其他我没接触到的属),根系也是木质化了,球体含水量可能是最低,所以缺水也很难体现在形态上,比如疣、棱等,只能凭经验浇水了。而介于两者之间含水量的植物,就有多种缺水信号的表现:如:刺球缺水严重的话,单条棱会变瘦,像手风琴褶箱一样向内收缩,棱与棱之间的距离也会变宽(如太平丸系列)。如:园艺岩牡丹缺水严重的话,叶片(疣)会变得褶皱,个别品种甚至能明显感觉到叶背是凹凸不平的。换句话说,不到严重的程度,是很难从外观上作出正确的缺水判断,只能凭借自已平时的经验积累。
但是这对新手来说就有点难度了,因为没有经验嘛,所以最稳妥的方式就是拉长浇水频率,因为前文已经说过了,球类缺水一时半会儿是干不死的,但是积水烂根而亡的速度倒是挺快的。
这些标本除了上面讲的体重变化之外,还有另一个很头痛的问题就是:虫害。
龟甲牡丹遭虫蛀非常严重,每一个都有很多大大小小的虫眼,尤其是叶尖。
被虫啃的地方,像下轻轻一抖,就会出现很多黑色的细小粉尘,而且根本抖不干净,只有把虫眼堵住。而虫蛀,可能也是标本为何只剩下一层空壳的原因之一,很简单,里面的各种组织结构都被虫啃了,最后变成灰漏的到处都是。
极个别标本的木质化根也遭了虫蛀,里面的组织纤维都剩星星点点了。
更有甚者,在把标本往外拿的过程中,就有虫子从里面掉出来。除了仙人球之外,还有一些我们常见的含水量极高的块根植物,这些植物缺水的话,很大程度都是从叶子上体现的。
![]()
好了,写到结尾了,通篇看下来,只有乌羽玉是符合标题的,欢迎大家在后台列举其他品种。
今天叨叨就到这里了,下期再见!
有奖投稿|多肉周边合作|多肉拍卖|多肉团购|未完待续……(注: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您是图片的拥有者且不满意我们公布照片,请添加上图微信,联系我们删除,谢谢您的支持!) 麻烦点个赞再走哦,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