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特稿 | 科技铸就辉煌 创新引领未来

政务   2024-09-30 20:31   内蒙古  


科技是国家繁荣之基,创新为民族奋进之魄。新中国成立75年来,内蒙古牢牢把握每一个历史节点,坚持以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科技事业一路披荆斩棘,书写高质量发展壮丽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全力实施科技“突围”工程,发扬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蒙古马精神,沿着建设科技强国宏伟蓝图奔腾不息,勇闯新赛道、抢占制高点,向“闯新路进中游”目标不断迈进。

从无到有

科技事业大步向前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内蒙古科技基础可谓“一穷二白”,科研机构寥寥无几,科技人才严重匮乏。回顾75年,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内蒙古从传统农牧业生产方式占主导地位,到如今现代化产业体系蓬勃发展,每一步都离不开创新的支撑。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赴内蒙古考察、五次参加全国两会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对内蒙古发展寄予厚望,赋予内蒙古“两个屏障”“两个基地”和“一个桥头堡”战略定位,继续建设好“模范自治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内蒙古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从“一棵草”到“一杯奶”,“羊煤土气”到“风光无限”,“一粒硅”到“一颗芯”再到“一片云”......“科技兴蒙”吹响了创新驱动发展的冲锋号,内蒙古抢抓历史机遇,以更加主动的姿态融入区域创新网络、全球创新网络,加速汇聚创新资源,构建新发展格局来攻克科技难关,蹚出了一条具有内蒙古特色的创新之路。

一批重大创新成果相继问世,培育出世界首例试管山羊和国内首胎、首批试管绵羊和试管牛,成功研制世界最大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世界首创氢基熔融还原冶炼技术成功落地转化,光电催化分解水制氢催化剂领域接连取得突破,揭示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增长停滞的现象在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杂志发表。

一批重大创新平台载体提质增量,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鄂尔多斯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先后获批,白云鄂博稀土资源研究与综合利用、特种车辆设计制造集成技术两家实验室进入全国重点实验室序列,“蒙科聚”创新驱动平台发挥“聚合聚变”作用,贯通需求、要素、转化,不断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创新体系建设日臻完善。

一批创新型企业茁壮成长,从2012年不足千家,到现在40家科技领军企业、1905家高新技术企业、253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型企业经济贡献和创新活力不断跃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显著增强。

2023年,创新综合潜力位列全国第10位。2024年1月-8月,全区专利授权量17220件,同比增长19.25%,全区累计专利授权量达17.3万件,每万人口高价值专利拥有量首次突破两件。

创新引领

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50万第三次!成交!”

 在第五届全国种公牛拍卖会上,一头华西牛以50万元的当场最高价成为“标王”,同时参加拍卖会的45头华西牛种公牛拍卖金额达1278万元。

1978年起,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与我区科研单位合作,几代科学家团队历经43年的杂交改良和持续选育,成功育成体型外貌基本一致、生产性能突出、遗传性能稳定的肉牛新品种“华西牛”,一举打破我国当前肉牛核心种源严重依赖进口局面,是我国种业翻身仗代表性成果。

科技创新并非一蹴而就,更非偶然为之。75年来,内蒙古持续推动农牧业、工业、冶金、化工等传统产业焕新升级,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重载运输迈进“氢时代”,“蒙”字号新材料享誉世界,全球最大乳酸菌基因组数据库在内蒙古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项目落地,新型固体储热技术率先在内蒙古应用,密植高产示范创造东北春玉米大面积单产纪录......

一个又一个“从0到1”的突破,一项又一项全球首个,是内蒙古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生动缩影。

科技创新的本质就是在没有路的情况下想办法趟出一条路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和国内高质量发展的艰巨任务,内蒙古如何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突破方向,推动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从而在科技竞争中取得优势?

自治区党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施科技“突围”工程,积极培育新产业新赛道,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之进促高质量发展之稳。

面向“形成新质生产力”这一目标,自治区紧密衔接国家前沿创新布局,对标“起跑即领先”要求,首批确定乳业、稀土、储能、氢能、大科学装置等共5个突围点位,吸引汤广福、李卫、孙宝国等院士专家领衔的多个国内顶尖科研团队参与“突围”攻关,以点上突破带动面上跃升,开辟建设创新型内蒙古新赛道,打造契合区情实际的新质生产力。

当前的内蒙古,创新活力如泉涌勃发奔涌,围绕“国家所需、区域所能、民生所系、趋势所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特色,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一路向“新”而行,科技之光照耀广袤大地。

深化改革

持续激发创新活力

全区共登记技术合同795项,同比增长8.1%,合同成交额27.98亿元,同比增长24.5%;为科技企业融资30.6亿元,增长率159.3%;内蒙古工业大学通过“蒙科聚”完成历史上首个千万元级转化成果......2024年前7个月,“蒙科聚”交出一份亮眼“成绩单”,折射出从“盆景”到“森林”、由“势”转“能”释放的强大动能。

“蒙科聚”创新驱动平台作为内蒙古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改革“试验田”,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突破口”,实现技术要素顺畅流通和高效转化,焕发出澎湃新动能。

数据是最有力的佐证,目前,“蒙科聚”科创“一张网”已汇聚各类创新平台和科研机构4472家、创新型企业3443家,集聚1.2万余名科技人才,入驻共享大型科研仪器设备5534台(套)、科研团队401个,引导组建创新联合体121个、新型研发机构38家,新培育科技领军企业2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965家、高新技术企业300家以上,实现1.4万项业务“一网通办”。

创新驱动发展,深化改革是根本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党委政府高位谋划部署,强力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出台“科技兴蒙30条”《内蒙古高质量发展科技赋能实施方案》《进一步强化科技激励的若干措施》等硬核政策,科技奖励推行“提名制”,深化科研经费“放管服”改革,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同时还将引进的高端人才团队纳入专项资金支持范围,以空前力度支持科技创新,构建更加优越的创新环境和更为开放的科研生态。

聚焦加强研发投入、加快青年人才培养,出台一系列改革举措,建立自治区政府研发投入刚性增长机制和研发投入联动机制,全区财政科技支出由2021年的35.3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78.2亿元,增长122%。2024年自治区本级预算安排科技支出达到34亿元,同比增长20%;2024年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和资助金额均创历年新高,同比增加30%,科研人员创新活力进一步被激发。

2021年,自治区采取“揭榜挂帅”等新型方式,优化项目组织机制,以国家和自治区战略布局为导向,充分发挥企业“出题者”作用,广泛征集产业“卡脖子”难题,通过政府张榜、重大任务牵引方式,集聚国内优质创新资源,助力企业解决重大关键技术难题。通过“揭榜挂帅”“赛马制”,在种业、双碳、新能源装备、稀土、防沙治沙等领域实施科技创新重大示范工程项目共74项,如:中重稀土合金制备及应用技术、全球首套兆瓦级铁-铬液流电池储能示范项目等一批先进成果落地转化。

新起点,新征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出全面部署。内蒙古锚定建成科技强国宏伟目标,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自治区科技厅办公室 综合保障中心

创新内蒙古
发布内蒙古科技厅最新通知公告,解读内蒙古科技政策,聚焦内蒙古科技动态,服务内蒙古科技创新,推动内蒙古科学知识普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