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领袖 民族英雄 刘志丹雕塑
刘志丹,名景桂,字子丹、志丹(1903—1936),陕西保安县(今志丹县)金丁镇人,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1996年,被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36位军事家之一。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志丹县 芦字沟刘志丹故居
刘志丹芦子沟故居位于志丹县与吴起县交界处的一个小山沟里,距志丹县70公里,距吴起县22公里。1903年10月4日,刘志丹出生于金汤村。1908年,刘志丹随母亲回到芦子沟村居住。1909年至1918年,在本村私塾小学上学。芦子沟故居坐落在一个小山坡上,分上下两院,为一排五孔石头砌筑的窑洞,坐北朝南,周围为民居。故居里有马棚、石磨、石缸等设施和用具。
2007年5月,志丹县申报芦子沟刘志丹故居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刘志丹
刘志丹于1921年考入陕北联合县立榆林中学,曾任学生会主席,组织领导学生运动,同军阀井岳秀等封建势力作斗争。1924年冬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天,奉党的命令,入黄埔军官学校。大革命时代,刘志丹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四路军政治处长等职,积极参加反对北洋军阀的战争。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奔走于湖北、安徽、陕西等省,从事组织起义的工作。1928年,与其他人一起组织渭华起义,任西北工农革命军军事委员会主席。
刘志丹故居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组织了西北反帝同盟军,任副总指挥及参谋长,后来,反帝同盟军改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支队,刘志丹历任副总指挥、总指挥等职。1931年9月,阎红彦、吴岱峰率中国工农红军晋西游击大队突破黄河天险进入陕甘,刘志丹和谢子长按照陕甘省委的指示,与吴岱峰、阎红彦一起将晋西游击大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总队,(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刘志丹任副总指挥(后任总指挥),与谢子长率部转战陕甘边,创建革命根据地。
刘志丹故居
1933年9月任陕甘边红军临时指挥部副总指挥兼参谋长。11月后历任红26军42师参谋长、师长,率部北上庆阳、合水,与地方武装相互配合,开展游击战争。
刘志丹故居
1934年2月至4月,刘志丹指挥部队九战九捷,以劣势兵力取得了西华池等战斗的胜利,挫败了国民党军对陕甘边苏区的第一次“围剿”,建立了陕甘边工农民主政府,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革命根据地。同年5月任中共陕甘边军事委员会主席,后兼任军政干部学校校长。
刘志丹故居
1935年2月,刘志丹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5月,红26军、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七军会合后组成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前敌总指挥部,刘志丹任总指挥,率红26军、红27军主力,以围点打援、出敌不意、各个击破的战法,经两个多月的机动作战,攻克延长、延川、安定、安塞、保安、靖边6座县城,歼灭大量敌军,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甘边苏区的第二次“围剿”。8月,在陕北、陕甘边苏区第三次反“围剿”中,刘志丹指挥红军主力,歼灭国民党晋军1个团,迫使晋军主力撤回黄河东岸。三次反“围剿”斗争胜利后,陕北、陕甘边两块苏区连成一片,成为中共中央和各路北上抗日红军长征之后的落脚点。
刘志丹故居
1935年9月,红26军、红27军与长征到达陕北的红25军会师,组成红15军团,刘志丹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10月参与指挥劳山战役。后在“左”倾路线统治时期的“肃反”中被逮捕,备受折磨,但他始终坚持原则。不久,中共中央到达陕北,毛泽东、周恩来等迅速纠正了陕甘苏区党内“肃反”的错误,刘志丹从而获释。此后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后方办事处副主任、红军北路军总指挥兼第28军军长和中共中央所在地瓦窑堡警备司令等职。
刘志丹故居
1936年4月,刘志丹率红军东征,在山西省中阳县三交镇战斗中光荣牺牲,时年33岁。
刘志丹故居
1943年刘志丹烈士陵园建成,毛主席为他题词:群众领袖,民族英雄。
周恩来题词: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
刘志丹故居
1936年,中央决定将保安县改名为志丹县,以志永久纪念。
(文字来源:根据网络资料整理)
山高水长欢迎您
分享是一种美德,觉得不错请点赞
喜欢就转到朋友圈,让朋友们都看看
投稿邮箱:17998085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