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白银拉面”里的味蕾记忆

时事   2025-01-05 20:42   甘肃  

白银人对铜城的记忆,有铜城商厦、有五一街市场、有公园山……一定还有一碗热气腾腾的大肉面。

大肉面不是白银的土著美食,它是随着白银公司的诞生而产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国各地的年轻人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为铜城开拓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他们也带来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和特色美食。当时条件艰苦,物质匮乏,白银公司的食堂厨师,为了让职工吃到便捷营养,又能包容所有人味蕾的饭菜,借鉴了兰州牛肉面的拉面技巧、陕西的臊子以及南方的土鸡吊汤,再加上当地的“和尚头”面粉,煞费苦心研制出了独具特色的——白银大肉面。

白银大肉面汤鲜味美,面量扎实。高汤最为精致讲究,是用整只鸡和猪大棒骨炖煮而成。拉面出锅后,浇上高汤,放上秘制的大块猪肉臊子,撒上葱花香菜,淋上喷香的油泼辣子,抚慰着来自五湖四海、操着南腔北调铜城开拓者的肠胃和心绪。

最初,大肉面只是白银公司职工食堂里的专供。随着改革开放,第一批下海的公司人里有的开起了小饭馆,春风面馆、商场面馆、华蓉小吃部等一大批面馆应运而生。就这样,大肉面逐步从企业食堂走入老百姓的生活,遍布于大街小巷。

今年63岁的许师傅,跟大肉面打了半辈子交道,听他讲大肉面的故事就像是在听半部白银发展史。“我是90年代从白银公司下海,那会机会多,只要肯干就能赚到钱,我就瞅准了大肉面,感觉它指定能火!”1993年许师傅的面馆在四龙路开业,周围居民以白银公司职工家属为主,都认这口,店面不大,一到饭点就人声鼎沸,桌子不够坐,大家都蹲在墙根下,一字排开,唏唏溜溜的声音,像一首错落有致的交响乐。

“后来生活条件好了,大家对吃的要求也高了,光靠味道和量取胜已经有点落后了,我们就研发新款,增加花样。”在漫长的岁月里,许师傅满心满眼都是大肉面,不仅要让大家吃饱更要吃好。怎么增加花样?怎么做更好吃?许师傅没少下功夫。

大肉面起初只有汤面,在不断地迭代中,大肉面家族逐步壮大,增加了加工大肉面、小干拌、干拌、加工干拌、把子面、排骨面。还佐以清淡小菜,再配上五香豆腐,茶叶蛋,煎鸡蛋……营养丰富、地道实惠。大肉面越来越受欢迎,面馆也越开越多,逐步从早餐成为铜城人全天候的主食选择。
时光荏苒,曾经繁华的四龙路一带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变迁,基础设施、房屋老化,给居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时间来到2019年,四龙路一带居民盼望已久的棚户区改造正式实施,许师傅的小吃店也随着旧房拆除而关门,年近花甲的许师傅忙活了大半辈子,也动了退休的心思,准备颐养天年。

但是吃惯了这口的食客们,见了许师傅总打听,面馆什么时候重新开张。大家的牵挂,又躁动了许师傅的心,说实话他也放不下这碗面。既然重新开,就要在保留原味的同时做到全新升级,位置要好、装修要精,连饭碗都要用最好的全瓷定制碗。

这几天许师傅的新店开张,本该退休的他,又忙碌起来,汤要亲自熬、臊子要亲自炒、豆腐要亲自炸……停了5年再出发,他最担心:味道是不是和从前一样?一闲下来,他就在店里转悠,问问大家的意见,看着大家竖起大拇指,他眼角的笑纹渐渐堆了起来……

在白银人的心目中,大肉面是真正属于白银区地标级的面食。一碗面里蕴含着白银区工矿文化的“包容性”,承载着工矿子弟的青春和回忆。对白银人来说,大肉面不仅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种情怀,一份游子割不断的“乡愁”。

岁月流转,口味不改,唯愿传承悠远,再谱美食华章。
白银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黄涛 高文娟 强国宁(实习)
一审:黄   涛
二审:许凤凤

三审:吕宜轩

白银区新闻
发布白银区新闻等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