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要抢抓“澳门+横琴”发展新机遇,支持促进服务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聚焦澳门“四新”产业,加强与澳门、横琴在食品加工、纺织服装、中成药、原料药、文旅会展、科普产业、特色金融等优势产业合作,创新推出澳门历史城区、横琴长隆、江门赤坎华侨古镇等“一程多站”旅游线路,支持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二要加强与香港、深圳合作,全力加快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加快推动建立与香港、深圳跨行政区合作发展新机制。加快推进香港·江门绿色产业园规划建设,打造粤港新型工业化协同先导区、大湾区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加快推进深圳·江门经济合作区规划建设,打造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江门基地,共同谋划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基地。探索在大广海湾与新西兰谋划建设“两国双园”,加快中新(台山)国际经济合作重大平台研究及发展规划。
三要主动参与沿海经济带建设,大力发展滨海产业、湾区经济,在珠中江三市交界区谋划建设珠西都市圈城乡统筹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探索珠西一体化发展新模式。
四要加速推进“软硬联通”,深入实施“湾区通”工程,促进资源要素高效快捷流动,积极争取纳入粤港澳游艇自由行试点城市。
一要坚定制造业当家,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巩固提升传统产业、支柱产业,深入实施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升级行动,引导推动更多的原材料零部件企业转型为产品和专业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引导推动更多的装备制造企业转型为系统集成和智能装备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着力建设国家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三甲医院”和特色产业发展高地。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抢占中微子技术、低碳能源、前沿新材料、具身智能机器人、合成生物、未来空间等产业新赛道,重点谋划发展先进金属、先进核能、新型储能、深海空间、养老服务机器人等细分产业。做强做优产业平台,高起点高标准推进大型产业集聚区、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国家整合优化开发区机遇,优化形成功能突出、主导产业鲜明、生产生活配套完备的特色园区平台体系,推动更多园区向“万亩千亿”迈进。
二要大力构建优质高效的现代服务业新体系,激活经济发展新动能。全面发力做强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软件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现代金融服务业、人力资源服务业、现代物流业,构建珠江口西岸优质高效的服务业发展新高地,着力提升“江门制造”竞争力。大力发展现代生活性服务业,聚焦群众期盼、回应群众关切,大力发展文旅经济,加快建设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大力发展体育经济,高水平承办十五届全运会山地自行车、排球等比赛项目,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体育经济新高地;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大力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加快研发生产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移动终端、可穿戴设备、服务机器人等智能设备,高水平规划共建大湾区西翼银发经济产业园区。
三要深入实施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锚定全年工农业投资超1000亿元、招商引资超200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达到4%目标,形成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工作格局。
四要推动集成式改革举措落地见效,充分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活力。深化发展新质生产力、服务业、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重点领域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把实施国务院部署的“高效办成一件事”清单管理机制,作为新的一年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的重要抓手,建立服务业200强企业服务专班,让每位创业者、企业家获得最佳体验和最好服务。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打好“五外联动”组合拳,推进内外贸一体化改革。
五要持续用力推进“百千万工程”,实施县城综合承载能力提升、美丽圩镇建设、富民兴村、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力量动员、海洋经济提质“六大行动”,奋力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
六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绿色家园,不断提升居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满足侨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