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强化管理提质增效
完成讲解员2023年讲解员年底考核和2024年淡季业务培训工作。完成新聘讲解员岗前培训和讲解考核。团队结构更加优化,成员专业能力显著提升,教育活动创新不断,观众反馈积极热烈,成功打造了多个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品牌,有效推动了博物馆教育功能的深化与拓展。
获得2024年全国科普日活动优秀组织单位。
刘睿璇荣获2024年陕西省科普讲解大赛一等奖、2024年全国科普讲解大赛三等奖,并被授予“陕西省职业技术能手”称号。
►02
教育活动创新性开展
持续开展“阳陵节日荟”系列
教育活动
持续开展“阳陵节日荟”系列教育活动,春节期间制作推出了“汉代大朝会集结令——带你解锁龙年新方式”线上线下系列专题教育活动,向公众介绍与“龙”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
节气文化教育项目持续发展
制作推出了18期《汉代文物与节气》系列视频,介绍节气文化和相关文物知识,被学习强国陕西学习平台“百灵·藏”栏目进行专题推送。
生态教育项目内容深度拓展
配合我院“汉风无极·樱花交响音乐会”文化惠民活动举办“遇见春天·欢‘樱’光临”系列教育活动。
配合“金秋踏古•银杏季”举办的“行走的课堂——探秘银杏的多维世界”系列教育活动是我院生态教育项目内容的深度拓展。
文化关爱活动持续举办
持续举办针对特殊群体的文化关爱活动。分别在国际助残日、全国助残日、儿童节、端午节、国际聋人日、国际盲人节、重阳节走进特殊学校、福利院和养老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活动。
与陕西省图书馆联合举办“触摸历史,阅见世界”残健融合活动,我院正式成为陕西省图书馆“触摸历史 阅见世界”残健融合阅读基地,该活动是我院开展无障碍服务的又一次创新实践。
应邀参加第十届“博博会”“无障碍博物馆学术研讨会”,我院成为全国首个点亮无障碍博物馆项目的14家博物馆之一,并做主题发言。
团队凝聚“她”力量
陕西省妇联党组书记、主席王玉娥陪同全国妇联党组书记黄晓薇前往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就妇女工作进行调研。黄书记对汉阳陵博物馆在妇女儿童工作方面的努力给予了高度评价。她强调,要深入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充分发挥女性力量,推动博物馆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要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历史文化,做中华文明的忠实传播者与传承者。
展览配套教育活动有效开展
围绕“汉风廉韵——汉代廉政文化特展”举办了一系列相关教育活动,并配合陈列部拍摄制作了7期汉代廉政文化特展文物解说视频,有效弘扬了汉代廉政文化精髓。
与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深度合作,依托“童心筑梦 绘彩国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少年儿童美术作品展”,策划开展了“团扇绘梦,多彩世界等你来涂”主题系列美育教育活动。
与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共同开展“汉风妇韵 文化传承”系列汉文化主题亲子教育活动,为少年儿童的暑期生活增添丰富的文化色彩,馆际交流社教联动进一步加强。
►03
馆校融合取得新进展
形式内容不断创新
我院与西安市碑林区南门小学共同策划推出了12期“博悟·探秘——沿着丝路去旅行”系列课程,该课堂借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网络连线的形式,实现两家博物馆和三所小学的线上学习互动,共享丝路知识。
其中,"寻梦阳关"、“寻找大月氏”、“大宛风云”三期课程分别邀请了来自全国多个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工作者,走进校园现场观摩馆校合作教育课程的展示,是我院探索馆校合作方式的积极探索。
社会教育部宣传小分队赴紫阳县蒿坪镇中心小学双星校区,与安康博物馆一起成功举办了文化遗产“六进”系列活动。
5.18联合十几所小学举办的“教育引领 博悟阳陵”教育成果展演活动,是我院今年馆校合作成果的最好体现。
与西安外国语大学旅游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秦汉中学联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不断丰富和优化教学内容与实践项目,助力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发挥博物馆实践教育基地的作用。
与西安经开新概念兴乐幼儿园举办“童年有梦 未来有你”游园活动更是博物馆针对低龄段儿童教育的积极尝试。
教师培训:汉阳陵宣讲小分队走进淳化县润镇初级中学,为50余名女性教师分享“古代女性服饰与妆容”知识。
接收香港大学1名大学生志愿者,该志愿者将自身学科知识与汉文化知识相融合,与教育员共同打造独具特色的教育项目。 完成了2024年小小讲解员的招募、选拔与部分课程的培训工作。
联合教研取得阶段性成果
相继推出了适用于不同阅读群体的三本教育读物。
《博悟·关爱——汉阳陵文化解读》开我国博物馆界残疾人读本的先河
《博悟·四季——阳陵二十四节气》是全国博物馆系统首个以节气文化为主的校本教材。 同时,作为全国博物馆系统中唯一的二十四节气示范基地,汉阳陵得到了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联盟的高度肯定,受邀参加了“2024年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工作年会暨联盟理事会”,并做交流发言。
《博物馆里的公开课之汉阳陵篇》是运用“教育+科技”模式创新推出的汉文化科普读物。
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双减”背景下馆校合作课程开发路径研究》正在结项中,为我院今后馆校合作的科学研究打下坚实基础。我院也是全省今年唯一一家获得教育系统课题资助的博物馆,这为我们未来的科研能力提升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04
研学接待提档升级
持续打造汉阳陵研学项目建设。将现有模拟考古、汉服汉礼、瓦当拓印、文物修复及汉代体育活动等品牌研学项目进行提档升级,并采用“菜单式”预约方式,安排个性化定制研学项目,满足不同学科背景、兴趣爱好和文化需求的研学团体。
与公众服务部一起举办汉阳陵文旅资源交流推介会,向陕西省内外40余家旅行社推介研学项目。
继续举办“我在长安学考古”公益夏令营活动,成为我院又一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研学活动。
“汉文化深度研学——由‘城与陵’探寻神秘地下王国”研学活动
在全国首届文化遗产研学十佳案例推介活动中,“寻·溯”汉人足迹”汉文化研学项目,从94个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成功摘得“十佳案例”桂冠,这也是陕西省唯一入选的十佳项目。
►05
媒体宣传推广见实效
与西安广播电视台合作推出文物故事之《四神纹空心砖》等9个专题,节目在西安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西安丝路频道、学习强国西安学习平台播出,英文版在YouTube和Facebook播出,观看量超过100余万。
与八家博物馆联合开展“寻龙·贺新春——穿新衣、送心意”传统文化数字化传播活动,活动通过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进行传播,并在我院地下博物馆内进行宣传展示。
参与央视财经《国庆“错峰旅行”攻略》直播节目
配合2024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线上宣传制作推出“重回长安 对话千年——汉景帝阳陵博物院云上观展”直播活动,观看量50余万次。
与华清文旅联合开展《穿越千年的守望——汉景帝探秘之旅》直播节目。
圆满完成省妇联组织的中省主流媒体“黄河女儿行——探寻中国历史文化之源中的三秦‘她光芒’”主题采访调研活动。
中国日报、中国新闻网等20余家中央、省、市主流媒体对汉阳陵博物院报道1000余次,共计200多万点击播放量。
►06
中国博协西安培训中心工作有效推进
顺利完成中国博物馆协会西安培训中心挂牌
举办中国博协两期讲解员培训班和陕西省博协一期讲解员培训班,来自全国多个博物馆的180名讲解员参加培训。这是中国博协西安培训中心落户我院以来举办的首次全国和全省讲解员培训班,在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各部门的大力配合下,社教部全体人员团结协作,加班加点,认真筹备,高效完成培训班教学及后勤保障等工作,体现出良好的团队精神。
在培训班的课程体系上进行创新,精心设计了“馆长面对面”环节,旨在拓宽国际视野与深入讨论博物馆教育的核心价值与实践路径。
西安市碑林区南门小学成为全国博物馆培训班双师课堂观摩教学基地,我院馆校合作工作得到了全国同行的一致肯定。
►►►
展望2025年
汉景帝阳陵博物院社会教育部将继续秉持“谋划长远、教育引领、整合资源、创新发展”的运营理念,在守正创新中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找准新方向、做出新作为、展现新力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赋能新时代博物馆高质量发展。
博物馆教育 我们在路上
编辑:王雨桐
初审:何 倩
终审:何 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