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喜迎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回信,寄予深切关怀和谆谆嘱托。日前,“团结花开彩云南——主流媒体云南行”来到大理市,媒体记者走进云南顺丰洱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大理洱海生态廊道旅游集团、湾桥镇古生村等地,看苍山洱海间,大理各族群众在政治上团结统一、经济上共同富裕、社会上互嵌共融、文化上美美与共、生态上和谐共生,不断夯实民族地区发展根基,全力助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
记者团一路沿洱海环线进发,一侧是澄澈的湖水,树木林立在水中笔直挺拔,如梦似幻的海菜花随着水波摇曳生姿;另一侧是连绵的苍山和辽阔平坦的田野,阡陌交通,秋意盎然。一个个白族村庄,白墙青瓦、斗角挑檐,雪白的照壁上,都用青蓝色题写着诸如“苍洱毓秀”“紫气东来”“琴鹤家声”等家训,这样诗情画意却又充满文化内涵的生活态度,叫人忍不住在心中啧啧赞叹。
千百年来,大理各族人民与苍山洱海共存共荣,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处。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亲临大理,作出要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的重要指示,留下“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殷殷嘱托。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大理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全州各项工作的主线,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重点打造环洱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圈,在洱海保护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为洱海保护凝聚起磅礴的精神力量。
“高原明珠”洱海位于大理市北部,湖泊面积252平方公里,是云南第二大高原淡水湖,又被誉为大理人民的“母亲湖”。20世纪90年代,随着人口聚集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洱海水质曾急速下降,富营养化污染严重,两次大规模蓝藻暴发。近年来,围绕洱海保护治理及流域转型发展,完成从“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和“生态之治”转变,走出了一条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路。
治水需治污。为应对大量生产生活垃圾和污水对于洱海生态保护的威胁,洱海治理遵循着循环可再生理念,构筑起一道强有力的污染物拦截防线。
“我们这里有全国最大的‘绿色粪坑’,因为洱海流域的畜禽粪便都汇集到了这里。”云南顺丰洱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顺丰环保科技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刘飞向记者介绍。走进顺丰环保科技公司,到处都是繁忙的景象,印有“洱海环保”字样的运输车辆,不断将从洱海流域收集的废弃物运往厂区。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餐厨垃圾等各类有机废弃物在车间经过分拣、挤压、发酵等工序处理后,实现化废为宝,生产出生物天然气、氢能及有机肥料、生物有机肥料等多类产品。同时,公司数字化智能管理平台实时显示着废弃物收集的各类信息,可以在大屏幕上清晰地看到厂区各处工作人员忙碌的身影。
“作为云南省生态环保治理示范企业,我们主动融入洱海保护治理大局。”公司投资15亿元,在洱海流域构建出了“1+6+N+X”的发展布局,针对洱海流域有机废弃物资源情况,企业创新升级了收集体系、清运体系、处理体系、资源化利用体系、产品推广体系、研发创新体系、十全管理体系和政府给予的政策保障体系“八大体系”内容,并创制完善了“一云、两端、六中心”的顺丰洱海数智化体系,形成了“一个平台,一支队伍,一家企业,以全过程、全链条、全生命周期,一管到底”的洱海保护新模式,实现了洱海流域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餐厨剩余物、死亡干枯水生植物等有机废弃物收集处理的全覆盖、全收集,为环洱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圈建设注入了“生态底色”和“环保特色”。
“刚开始做这份工作,是为了补贴家用。现在,看见水也清了,大路旁边也没有牛粪了,我就觉得这份工作很有意义。为了把洱海保护好,我会一直干下去!”2024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李春喜就是顺丰环保科技公司的畜禽粪便收集员,她用一辆三轮车、一个铁铲、一根扁担,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突出贡献,获得中国工人阶级最高表彰。从她朴素的话语中,我们也看到了大理各族人民坚定守护家乡碧水蓝天的决心。
“作为土生土长的大理人,看见海菜花重现洱海,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大理苍洱投资建设有限责任公司的廊道讲解员赵婷笑盈盈地说,“我每天为游客介绍廊道的好风光,也向他们讲述大理民族团结进步的好故事,湖水越来越清澈,大批游客前来‘打卡’拍照,生态廊道也成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新平台。”
洱海生态廊道全称是“大理市环洱海流域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与湿地建设工程”,贴合着洱海的轮廓舒展而建,项目涵盖790多公顷的生态修复和湿地建设,129公里的环湖生态廊道和若干环境监测站点,涉及23个村1806户居民的生态搬迁、30公里污水管网的完善和2个带有湿地修复功能的科研实验基地,集洱海保护屏障、大理特有民族文化通道、湿地生态系统科普研学活动道、旅游文化道等于一身。
大理苍洱投资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鲁磊介绍,随着精品旅游线路的推出,磻溪村、龙龛码头、海舌公园成为生态廊道上声名远扬的热门景点;自行车道、人行步道,既有助于群众健康生活方式养成,还可以承办各类国际国内马拉松、自行车等赛事,越来越多人选择到生态廊道周边开展素质拓展、夏令营、品牌活动、婚庆典礼,不断催生出新业态。截至2024年9月24日,生态廊道累计服务市民及游客4223.4515万人次,日均接待客流2.83万人次,累计承接的内外部活动共计146项,有效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漫步在廊道蜿蜒曲折的沥青道路上,与三三两两或骑行、或漫步的人群交融在一起,一边欣赏洱海美景,一边品味大理白族文化,乡愁便在这样的时刻油然而生。如果累了,还可以停下来品尝一杯云南本地产的小粒咖啡,享受“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我们就是要把洱海最美的风景带到人们眼前。”“90后”的白族小伙马宏从小在洱海边长大。3年前,他和发小在洱海生态廊道边开起了一家咖啡馆,并以一扇面朝大海的窗解锁了短视频平台的“流量密码”,生意非常火爆,店里日均客流量逾4000人,经常一座难求。“水越好,收益就越好。”马宏理解了腾退土地用于生态廊道建设的意义,保护好洱海也成为了当地村民的共识。
洱海清,大理兴。位于洱海之滨的白族传统村落古生村党支部书记何桥坤也有同样的感触:“现在洱海保护好了,村里主要发展旅游业,村民的收入有了提高,思想观念也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变化是很大的。”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古生村视察,在总书记殷切希望的感召下,这个千年古村焕发了新的生机:精品民宿、特色餐馆多了起来;游客服务中心、综合服务楼、停车场等设施不断完善;村道铺上了青石板、污水管网通到家家户户、古桥古树古戏台也得到了保护……“村里环境卫生的改善是翻天覆地的。”这是村民杨万斌的切身感受。古生村各族群众在洱海保护治理的共同担当、参与和推进中,见证了水质更清、村庄更美、生态更好。
让各族群众既守护绿水青山又过上好日子,在绿色发展中享受生态红利,将自然景观资源与新业态融为一体,是大理州聚焦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洱海案例”和“洱海经验”,如今的大理,新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各族群众“四个与共”的理念和“五个认同”的意识牢不可破。中共大理州委统战部副部长、大理州民族宗教委主任李欣表示:“洱海生态持续改善,拓宽了村民收入渠道,进一步提升了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来源:今日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