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图老专家回信精神,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全民阅读,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营造和谐新春氛围,丰富春节期间广大读者的精神文化生活,长春市双阳区图书馆携手国家图书馆和中国图书馆学会,联合开展2024年“龙腾书海 春满文苑”春节主题活动,与全体市民共享文化盛宴。
展览简介
“龙吟书香”——甲辰新春贺岁展分为“龙之为字”“龙之形貌”“龙之历书”“人中之龙”“典籍载龙”五个单元,通过文字描述、文物图片、典籍书影等,生动而全面地介绍“龙”字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至楷书的演变,有关龙的文物,龙年历书,龙年出生的历史名人,以及《周易》《山海经》《楚辞》《史记》等典籍中载录之龙,展现龙在不同时期、不同器物中的多元形象,突出龙作为中华民族象征所具有的美好寓意、精神底蕴和文化内涵,营造浓厚的春节氛围,弘扬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龙
之
为
字
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起源于远古龙图腾的崇拜。中国历史上的先民们相信他们的祖先因龙而生,与龙有血脉之源,是龙的传人。因此,“龙”字对于中华文明乃至东亚文化圈而言,有极其特殊的意义。无论神话传说、皇家象征还是人名姓氏、山川河流、民族精神等诸多方面,均离不开“龙”。
在数千年的传承、演变中,汉字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的载体之一,是全世界范围内唯一自创造最初至今依然使用的象形文字体系。“龙”字作为出现最早、应用历史最长的汉字之一,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纽带,有着极为重要的文化意义和影响。
龙
之
形
貌
作为最重要的一种神兽,“龙”不易显现,因此谚语中常有“神龙见尾不见首”之说。《尔雅翼》中说龙有九似,即“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这种观点,极有可能附会黄帝取各部落图腾合而为龙之说。
龙的身影虽然贯穿整个中华文明的长河,但在各个历史时期却有着不同的特性。先秦时期初步具象化,出现了夔(kuí) 龙,螭(chī) 龙纹饰;两汉粗犷奔放,自由飞翔;隋唐时长吻长角,眼神凌厉,多四足三爪;宋代神态严肃、体态威严,且变为四足四爪;元代头小、身躯长,常作细脖、细腿、细爪和细尾状;明代凶猛威武,胸前大多饰有曲折的绶带,身披火焰纹,怒发冲冠;清代龙气宇轩昂,龙首后勺丰满、身躯健硕。
龙
之
历
书
历法用于推算法则、编制历书。历谱是历书的主干,有日期、干支等历注。秦汉时期历谱多为出土简牍,如周家台秦简历谱、居延汉简历谱等。唐宋时期的具注历日一般包括标题、序、历日和题尾。元代历书,仅存残片。清代时宪书则是历注的集大成者。
历书是家常必备之物,婚丧嫁娶、日常出行、沐浴剃头等,皆可检阅宜与不宜,以便趋吉避凶;历书也是送礼、赏人之物。因其寻常,存世反而稀少,更显珍贵。现选取国家图书馆所藏宋、明、清三朝龙年历书,恭贺甲辰新春之喜。
人
中
之
龙
人中之龙,语出《晋书·宋纤传》:“名可闻而身不可见,德可仰而形不可睹,吾而今而后知先生人中之龙也。”十六国时期,北凉昙(tán)无谶(chèn )所译《大般涅槃经》中亦有此语,后以“人中之龙”比喻出类拔萃的人物,又作“人中龙虎”。
时届甲辰龙年,现从中国历代名人中选取龙年出生的9人,始于东汉的班固、班超兄弟,止于近代吴昌硕、缪荃孙,以见龙的传人之卓特者。
典
籍
载
龙
历代典籍中,龙的载录,数不胜数。《周易》有“飞龙在天”,卜筮文字,蕴含哲理;《山海经》有夏后启、祝融“乘两龙”,乘龙升天,奇幻瑰丽;《礼记》称“麟凤龟龙,谓之四灵”,龙为瑞兽;《左传》有“凡祀,启蛰而郊,龙见而雩(yú)”,雩是祈雨之礼,龙与农耕文明渊源深厚。
司马迁《史记》以“祖龙”称秦始皇,祖,始也;龙,人君象。《隋书》记隋文帝杨坚“为人龙颔”,当得天下。汉唐至明清,借助文献的记载、衍化与传播,龙的形象意蕴,日渐丰富,渗透于中华文明的几乎所有领域,成为中华民族最独特的人文符号。
图文来源:国家图书馆、中国图书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