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海,对话世界

财富   2024-12-19 17:06   广东  


作者:陈思琦

编辑:孙超逸

图源:新华社


每座国际化大都市都有一处“会客厅”,集中展示独特的城市个性与风貌。


在北京,高等学府、科研机构与头部企业云集的中关村成为国际尖端科技的秀场;在上海,浦江东岸陆家嘴的天际线与密集的跨国企业勾勒出独树一帜的“海派文化”;在伦敦,金丝雀码头的金融业体量一举超过老金融城,成为高净值人士与金领新贵的聚集地……


而在深圳,历经自东向西的发展迭代,如今,前海正在建起深圳的“超级城市新中心”,承担起国际“会客厅”的角色。


去年12月,国务院批复的《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简称《前海规划》)正式发布。前海被赋予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深港深度融合发展引领区、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高地的全新战略定位。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外贸、稳外资。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推动自由贸易试验区提质增效和扩大改革任务授权。


过去一年,逆全球化与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对话世界是破题之道。这其中,前海或已成为关键一子。


(前海天际线)



1

是“超级城市新中心”也是国际“会客厅”



乘坐深圳地铁1号线,从起始站罗湖出发,自东向西,经福田香蜜湖、南山高新园,不到50分钟即可抵达前海湾畔。


在不同年代、基于不同评价维度,罗湖、福田、南山均承担了深圳“城市中心”的功能,成为外界了解深圳的最直接窗口、定义深圳的最直观参照。而据去年12月印发的《前海规划》,以及今年9月获批的深圳第四版国土空间总规,关于“城市新中心”“都市核心区”的定调,前海站在了聚光灯下。


受访专家提到,如今前海正在建起“超级城市新中心”,即CBD(中心商务区)、CTD(中央科创区)与CLD(中央生活区)的集合体,人们不仅可以高效率进行商务活动、随时联通世界,还可享受高品质的生活,拥有便捷的交通系统,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


高交会、文博会、前海论坛、大湾区—东盟经济合作(前海)论坛……过去一年,通过举办高规格活动、探讨全球治理议题、落户跨国企业总部、引进国际化人才等,前海“世界性”的标签不断加强,国际化“会客厅”轮廓渐显。


今年前三季度,前海GDP达1864亿元,以8.2%的增幅领先湾区,其中在地进出口实现50.1%的迅猛增长。


年初,世界贸易组织前总干事罗伯托·阿泽维多(Roberto Azevêdo)接受深圳市政府聘请,就任深圳国际仲裁院理事会理事。巍然耸立的中国首座国际仲裁大厦,构筑了阿泽维多对前海、对深圳乃至大湾区的第一印象:“这是我第一次来深圳,它是一个庞大的国际科技创新与制造中心,如此充满活力。”


年末,几乎与G20里约峰会同期,2024大湾区—东盟经济合作(前海)论坛拉开大幕,吸引东盟国家政府部门、商协会、企业代表等超千人参与。在对数字化转型、跨境金融、跨境电商等合作机遇的热络探讨中,“南方时刻”在前海点亮。


时间上的重合,还让“南方时刻”与今年全面移师前海的“中国科技第一展”——高交会做了一次联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5000家企业与国际组织参展,第26届高交会意向成交额突破1200亿元,创历史之最。


以前海为窗,“我们真正希望让深圳的参展商看到全世界的采购商,让全世界的参展企业看到中国的新质生产力方阵。”深圳市科技创新局局长张林说。


名人、名企、名展等愈发青睐前海,并非单纯源于政策层面对前海“定位”的升级,台下各项“硬件”的打磨也至关重要。


今年7月,前海印发《桂湾片区规划建设运营国际化提升专项工作方案》,率先在桂湾全域实现全方位、全要素的国际化街区覆盖。如今,中英双语标识在桂湾主要道路、楼宇处处可见,一站式国际人才服务中心可提供政务、商务、生活服务700项,还增设了外籍人士办事专窗、外币兑换机、数币发卡机等涉外金融服务窗口。


(桂湾片区)


放眼扩至120平方公里的“大前海”,深圳机场今年已拓展至墨西哥城、开罗、维也纳、布达佩斯等十余条国际客运航线,“湾区之眼”深圳书城、前海博物馆、全球规模最大室内滑雪场华发冰雪世界、K11内地首个旗舰项目等皆在路上。


“继罗湖、福田、南山之后,前海打造的是深圳4.0版城市新中心。”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兼前海分院院长曲建谈到,前海已是深圳基础设施投资密度最高的区域,每平方公里基础设施造价超过100亿元,达到世界第四代产业园区标准,即全球最先进水平,为更高频次、更高质量的产业协作、人员往来、国际对话等奠定了扎实基础。



2

“双向畅通”的深港融合



座上宾愈发多元,觥筹交错间,港人、港企、港校依旧是前海这一“会客厅”里最重要的客人。


深港深度融合发展引领区、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高地是《前海规划》对前海战略定位的全新提法。聚焦“现代服务业”,从“协作”走向“深度融合”,措辞改变的隐含之意是,深港合作的内涵和外延正不断丰富。


曲建分析道,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可称为深港合作“1.0版”,集中于产业链中游的加工组装领域;2000年之后,“2.0版”聚焦下游现代服务业合作,香港物流、金融等行业陆续进入深圳。如今,深港正迈向“3.0版”科创合作,由此实现覆盖上、中、下游的全产业链紧密融合。


“我住在元朗,从深圳湾口岸通关到梦工场只要40分钟,从家里到前海和到港大的时间是一样的。”香港大学机械工程系主任、讲席教授黄明欣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黄明欣的科研成果“超级钢”已进入人教版高一化学课本,实现了“上书架”。他的更高追求是“上货架”——产业化落地,前海则是他深港学界、业界“双栖”的最佳选择。


9月,香港大学青年科创学院在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简称“梦工场”)正式开园,11家初创科技企业首批入驻,均由香港科学家、教授作为创始人,由黄明欣担任首席科学家的大乙半导体就是其一。


来往便利只是黄明欣选择前海的表层理由。更深层的原因是,“我们开发了全球独有的固态铜烧结技术,将解决新能源领域特别是电动车长里程、高压快充带来的大功率半导体热管理难题。深圳作为‘新能源汽车第一城’,为大乙半导体提供了可观的市场。”黄明欣介绍道,大乙在梦工场设立了800㎡工程中心,目前已投入使用,可为客户提供小批量生产。


(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


11月,香港理工大学亦“落子”梦工场,设立前海前沿技术创新中心,聚焦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和设计、智慧医疗等赛道的直接技术转移和孵化。


香港理工大学副校长赵汝恒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透露,港校在内地设立产学研基地,在港完成基础研发、依托内地的完备产业链与广阔市场开展落地转化,这一模式并不少见。虽缓解了空间、市场制约,但跨过“死亡谷”所必需的资金,仍然横亘在创业团队面前,跨境投资常常面临资金进出不畅、跨境政策衔接性不足等问题。


金融恰恰是前海的强项。“前海在跨境金融方面有许多先行先试,这让创业团队有机会接触到各种来源的资金,加速融资与成长。”赵汝恒说。


去年2月,人民银行、外汇局会同部省联合发布“金融支持前海30条”,至今已落地九成,其中“前海港企贷”已便利6家前海港资企业获得境外融资2100万元。


本月,目标规模1.5亿元的前海科创专项投资基金也正式官宣,由前海科创集团、前海产发集团联合国宏嘉信资本出资设立,将重点投向人工智能、具身智能、生命健康等前海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香港研发、深圳孵化的模式之上,内地企业“出海”与赴港融资上市潮让前海与香港的双向联动有了更多维度。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2024年施政报告》提到,吸引内地企业利用香港“出海”,港府将研究助力赴港“出海”的内地企业享受跨境人民币结算融资便利。


由此,在前海成长起来的科创企业,又有望借力香港、走向国际。8月,前海管理局与香港数码港签署合作备忘录,目前已有11家企业同时在前海梦工场、香港数码港落地或计划落地。


尤其随着北部都会区建设提速,与前海隔湾呼应的流浮山将布局地标性的创科设施。“流浮山一带正好对着前海,还有港深西部铁路的规划。我们鼓励企业在香港、前海分别设置国际总部、国内总部,在两个园区布局,在港融资上市也会更加便利。”香港数码港管理有限公司首席企业发展官朱美恩说。



3

以“国际频率”传递“中国声音”



“会客厅”里的友人虽穿着不同服饰、说着不同语言,但也有通用的“国际频率”。因而,前海与国际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的对接愈发重要。


在深港层面,两地长期存在体制机制差异,《前海规划》明确,到2030年与港澳规则深度衔接、机制高度对接,到2035年货物、资金、人才、技术、数据等要素实现便捷流动、高效配置。


在全球维度,当前逆全球化思潮涌动、国际经贸摩擦持续升级,波诡云谲的外部环境要求位于中国对外开放核心点位的前海加速接入“国际频率”。


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测算,2022年中国服务贸易限制指数(STRI)为0.275(1代表限制性最高,0代表限制性最低),高于OECD平均水平,在50个样本国家中排名第42位,其中电信、会计、法律等与制造业“出海”密切相关的行业STRI超过了0.4,远超主要国家平均水平。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深圳研究院院长、国际贸易规则研究院院长于海纯分析道,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外贸、稳外资,“扩”与“稳”二字意味着中国开放的大门将越开越大,尤其将对标CPTPP、DEPA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但一定是稳步对接,可以先在自贸区、自贸港开放试点,再逐步向外扩,最终复制推广至全国。”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也认为,中国要积极成为国际规则的制定者,可根据自身需求,逐条梳理CPTPP、DEPA等可以优先实施的内容,在有条件的地方、有能力的领域试点,“前海就是一个最佳选择。”


(前海鸟瞰)


去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在有条件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试点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的若干措施》,深圳随即分解提出7部分55项具体任务,迄今已有33项成果在前海落地见效。


例如境外职业资格便利执业认可,医师、税务师、导游等25类港澳专业人士可直接或经备案登记后在前海执业。


法律服务业上,随着广东知恒律师事务所和美国司莱博律师事务所(前海)联营办公室正式设立,前海成为继上海之后,全国第二个落地中外律师事务所联营办公室的区域。


知恒(前海)律所管委会主任兰才明告诉记者,中外律所以联营办公室名义对外接受委托,不仅免去了以往中企寻求中外两个律师团队、签两份合同的繁琐程序和高昂的沟通成本,两家律所也能在长期、常态化的合作中形成更高的效率和信任度,有力帮助企业应对“337调查”等跨境贸易摩擦。


“联营办公室7月落地以来,涉外方面的咨询业务量提升不少,为客户办理海牙公证的首单业务已在11月完成。”美国司莱博律所中国区执行主任龚恩来透露。


据了解,今年前海新增全国复制推广制度创新成果13项,包括国际船舶登记入级管理集成创新、构建立体化海外维权工作格局、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等,累计达101项。此外,空运快运货物6小时内通关、外商投资转移自由汇入汇出无延迟等5项制度型开放案例向全国自贸试验区复制推广。


“前海将代表大湾区,向世界分享中国最新的改革与发展成果、传递扩大开放的中国声音。”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院长符正平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而据该院“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评估,前海连续三年在全国自贸区中排名第一。


本期编辑 张樱洁

三年超1000家!深圳如何吸引众多首店进驻?

平均每三人一辆电动车,深圳如何“骑行友好”



21财闻汇
21世纪经济报道官方旗下矩阵成员,做有趣有料的财经新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