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及重大意义

文摘   2025-01-13 21:27   新疆  

-------------正文开始-------------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回顾党百余年的历史进程,党内很多重大理论和思想的创生,都是为了回应和解决其所处时代的重大现实问题。

20世纪90年代初,党和国家面临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重大现实问题。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此后,市场经济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非公有制经济得以快速发展,一个数量庞大的新的社会阶层产生了。在此背景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应运而生。

21世纪初,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战略中的前两步如期实现,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这个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在此背景下,科学发展观应运而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如期实现,我们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运而生。


(二)世界进入新变局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把握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高度,提出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大论断。


(三)党面临执政新考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将长期存在,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将长期存在”。

一方面,党面临四大考验。 


一是执政考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已连续执政70多年,面临大国大党长期执政的考验。


二是改革开放考验,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全面规划和部署。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进一步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三是市场经济考验,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等重大论断。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四是外部环境考验,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要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挑战,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

另一方面,党还面临四种危险。 


一是精神懈怠危险,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好,部分党员干部出现“松口气、歇歇脚”的想法。


二是能力不足危险,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三是脱离群众危险,对于个别党员干部脱离群众现象,需保持警惕,所谓“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要竭力遏制这种现象的蔓延。


四是消极腐败危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腐败是社会毒瘤。如果任凭腐败问题愈演愈烈,最终必然亡党亡国”。当前,反腐败斗争面临新的局面,我们要做好各方面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锐意进取,克服种种困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何以能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两个结合”是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一)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体现在党成功开辟了中国式革命的道路。我们党在成立之初比较弱小,对共产国际较为依赖。1921年党的一大召开之前,共产国际为参会代表提供了较为充裕的差旅费,并派了两个人来帮助我们。党的二大决定正式加入第三国际,成为国际共产党之中国支部。1931年,在共产国际代表米夫的支持下,党的六届四中全会突然召开,原来连中央委员都不是的王明进入政治局,取得了中央的领导权。这一时期,我们党对共产国际的依赖达到高峰。此后,在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思想影响下,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开始艰苦卓绝的长征,给党的革命事业带来巨大冲击,严重削弱了党的力量。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党内的统治地位,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使党重新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轨道。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和革命战争的重大问题,标志着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完全可以独立地承担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体现在党开启了中国式建设道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在学习苏联经验的过程中,暴露了不少因“照搬苏联经验”而带来的工作弊端。以毛泽东同志《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和党的八大召开为标志,党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有了良好开端。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首次明确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一重要概念,“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


(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深化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

中华民族是古老而伟大的民族,创造了绵延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轴心时代”说,即公元前800—前200年间,在古代中国、希腊和印度等地产生了代表人类文明重大突破的轴心文明。这一理论体现了西方世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悠久历史的高度认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

“十个明确”所阐述的是非常重要的内容,直接使用“是”的判断,重点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十四个坚持”是对新时代我们党治国理政重大方针原则的高度凝练和科学概括,对我们党不同时期形成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作了整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侧重回答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十三个方面成就”全景展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理念、成就和经验,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的结果,又以一系列重要原创性成果丰富发展了这一重要思想。“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彼此呼应、相互贯通,明确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构成了系统全面、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内在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


(一)使命任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61年,中国开启了近代史上第一次近代化尝试——洋务运动。然而,1894年日本挑起甲午战争,1895年北洋海军在山东威海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早期现代化的尝试失败后,历史重任辗转落到中国共产党的肩头。

1987年,邓小平同志首次明确提出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20世纪走两步,实现温饱和小康,21世纪用30年到50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前两步如期实现后,我们党进一步细化第三步的实现路径,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如今,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已如期实现,开启了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党的二十大报告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即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关于“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目前,中国拥有14亿多人口,占全球人口的18%。庞大的人口基数意味着现代化进程的规模性、艰巨性将成倍增加。同时,我们可以注意到,中国已连续两年出现人口负增长,这是自1962年以来首次出现的现象。对此,一部分人感到忧心忡忡,认为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推动中国快速发展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然而,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人口变化的影响。虽然,人口负增长确实带来一系列挑战,但是也为推进人口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型提供了契机。未来,我们要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追求高质量发展,从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培养具有高知识储备、高科技储备的人才队伍。在这个过程中,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可以有效缓解人口负增长带来的消极影响。

关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目前我国发展仍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其一,地区不平衡。东部与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较大。其二,城乡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农村居民。党的二十大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通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深化,如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其三,群体不平衡。贫富差距问题同样突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其中,初次分配主要靠市场,包括劳动报酬和土地、资本等要素的收入;再分配靠政府,包括社会保障、转移支付、民生兜底等措施;第三次分配靠社会,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慈善捐赠、志愿服务等方式贡献力量,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有益补充。

值得注意的是,“共同富裕”不是平均富裕或同步富裕,而是通过合理的政策措施,逐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例。以浙江省为例,作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浙江省提出通过“扩中”“提低”改革,率先基本形成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关键的一个核心指标就是到2025年,家庭年可支配收入10万元到50万元的群体比例达到80%、20万元到60万元的群体比例力争达到45%。

关于“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对外掠夺获取资源和财富从而实现现代化不同,中国致力于走和平发展道路来实现现代化。


(二)发展目标

发展目标可分为不同层次,从大的方面看,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的目标。从各领域来看,在改革方面,我们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在法治方面,我们提出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

以“全面深化改革”目标为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完整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是两句话组成的一个整体,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两句话都讲,才是完整的。只讲第二句,不讲第一句,那是不完整、不全面的。”

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说:“恐怕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对此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总目标问题,要用广阔的世界历史眼光来看”。从世界历史角度看,经过长期剧烈的社会变革之后,一个政权要稳定下来,一个社会要稳定下来,必须加强制度建设,而形成比较完备的一套制度往往需要较长甚至很长的历史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含方向性问题。改革不能偏离正确的道路,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牢牢把握改革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改革的目的是要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这里面最核心的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偏离了这一条,那就南辕北辙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全面总结40年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其中第一条就是“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也强调,要“坚持党中央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调的是制度的现代化,即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原理中提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现代化。我们不仅要实现生产力的现代化,还要实现制度的现代化,才能实现全面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2013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从6个时间段分析了社会主义思想从提出到现在的历史过程,内容包括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苏联模式逐步形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一,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从16世纪初到19世纪30—40年代,出现一批以托马斯·莫尔、圣西门、傅立叶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空想社会主义又称“乌托邦社会主义”,是人们对未来社会的美好向往与憧憬,其影响几乎遍及欧洲,并达于美洲。


第二,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恩格斯指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正是这两个伟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第三,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列宁成功领导了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


第四,苏联模式逐步形成。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成为苏共最高领导人。此后,苏联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苏联模式,即采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第五,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尽管探索艰辛坎坷,但我们党取得的积极成果是极其宝贵的,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第六,我们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四)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1.“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全面推进。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

以“经济建设是根本”为例,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高质量发展明确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已成为技术、人才、资金等诸多发展要素优化配置的成功案例,也是我国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2022年,自主品牌新能源乘用车国内市场销售占比达到了79.9%,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2023年中国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新能源汽车出口作出了很大贡献。2024年7月,国内市场新能源汽车的销售数量首次超过传统燃油汽车。

2.“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取代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形成全新内涵,彰显了我们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是战略举措,“全面从严治党”是保障。


(五)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

第一,党的十九届二中全会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写入宪法总纲,这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宪法完善发展的重要举措。

第二,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纪检监察体制改革。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党的十九大修订的党章明确“党的中央和地方纪律检查委员会向同级党和国家机关全面派驻党的纪律检查组”,规定了全面派驻机制,完善了派驻监督。党的二十大修订的党章增写“按照规定向有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派驻党的纪律检查组”,这是派驻机构范围的进一步拓展,增强了派驻监督全覆盖的有效性,有利于进一步强化对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党组织的监督。同时,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及时进行谈话提醒、批评教育、责令检查、诫勉,让“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党纪轻处分、组织调整成为违纪处理的大多数;党纪重处分、重大职务调整的成为少数;严重违纪涉嫌犯罪追究刑事责任的成为极少数。

第三,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全面概括了党的百年历史经验,对新时代伟大变革总结出十三个方面的历史性成就。

第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确定了“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其中,“‘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中第一条就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第五,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非凡的政治魄力和战略定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刀刃向内的政治勇气向党内顽瘴痼疾开刀,领导和推进史无前例的反腐败斗争,打出自我革命的“组合拳”,消除了党、国家、军队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

第六,在新时代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和理论探索中,我们不断深化对党的自我革命的认识,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理论成果,系统回答了我们党为什么要自我革命、为什么能自我革命、怎样推进自我革命等重大问题。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

第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回答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廓清了一系列大是大非,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第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第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洞察历史前进的逻辑和世界发展的潮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在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等多方面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进一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将其放到党的百余年历史进程中去,以更为宏大的视角,看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的关系。另一方面,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放在今天的历史方位和时代背景下进行全面考察,将其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我们相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END

来源:宣讲家网



编辑:郭英   责编:林亚平   监审:滕晓东

投稿邮箱:1453338188@qq.com

主办主管单位:阿拉尔市幸福路街道办事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