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首次试点到如今的扩围降费,互换便利操作不断稳步推进。
1月2日,据央行官网消息,中国人民银行已启动了第二次互换便利操作,并于2025年1月2日完成招标,本次操作金额为550亿元,超过了首次操作规模。
对比首次互换便利操作,《国际金融报》记者注意到,第二次互换便利操作的操作金额规模扩大、参与机构范围扩容,同时第二次互换便利还释放了三大政策“红利”。
受访人士认为,通过互换便利操作这一机制,证券、基金和保险公司可以更加灵活地进行资产负债管理,优化资金配置,从而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诸多新变化
2024年12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称,将开展第二次互换便利操作。与此同时,中国证监会同步发布新闻稿,扩大互换便利参与机构范围。
时隔上述公告发布仅两日,1月2日,央行官网消息称,中国人民银行已启动了第二次互换便利操作,并于2025年1月2日完成招标。本次操作金额为550亿元,采用费率招标方式,20家机构参与投标,最高投标费率30BP,最低投标费率10BP,中标费率为10BP。
对比首次互换便利操作,《国际金融报》记者注意到,第二次互换便利操作有了两大新变化。
一是操作金额规模扩大。
1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第二批互换便利操作结果,操作金额550亿元,超过了首次操作规模(500亿元)。
二是参与机构范围扩容。
据证监会消息,为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全国金融系统工作会议要求,相关机构积极申请,中国证监会商中国人民银行在首批20家参与机构基础上,根据分类评价、合规风控等条件增选了20家参与机构,形成40家备选机构池。每批次操作时,根据意向参与规模筛选出20家左右的机构参与人民银行招标操作。
截至目前,已有国联证券、东吴证券、红塔证券、方正证券等机构发布参与互换便利有关事项获得证监会无异议函。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除了操作金额规模扩大、参与机构范围扩容外,第二次互换便利还释放了三大政策“红利”。
一是质押品范围进一步扩大。允许参与机构提交持有的限售股、港股通项下持有股票等,大幅提升可用质押品范围,有利于机构提升资源使用效率。
二是互换便利费率下降。1月2日,人民银行公布中标费率,由首次的20bp降至10bp,进一步降低了机构成本。
三是中国结算特批为互换便利质押登记降费。为支持建立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长效机制,更好服务保障市场机构参与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业务,中国结算发布通知,自2025年1月2日起,对参与互换便利业务的证券、基金、保险公司涉及的证券质押登记费实施减半收取的优惠措施,其中港股通证券质押登记费按所质押股数(份额)为基础收取。
提高市场流动性
从首次试点到如今的扩围降费,短短数月,互换便利操作迈出了重要步伐。
事实上,“互换便利”并非一蹴而就。2024年9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创设两项新工具:一项是创设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另一项是创设股票回购、增持专项再贷款。
随后,互换便利操作迅速落地。2024年10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做好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SFISF)相关工作的通知》,宣布正式启动互换便利操作;证监会同日公布17家证券公司、3家基金公司纳入首批试点范围;当年10月21日,互换便利首次操作500亿元,中标机构积极参与。
截至2024年末,上述500亿元已基本用完,市场反映良好。2025年伊始,中国人民银行启动了第二次互换便利操作,操作金额为550亿元。
作为新兴的制度安排,互换便利操作尽管推进迅速,但仍旧带着“神秘色彩”。那么,互换便利操作究竟是什么?又有怎样的作用?
“互换便利操作本质上是一种金融衍生工具。”排排网财富理财师姚旭升介绍称,互换便利操作允许符合条件的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以债券、股票ETF、沪深300成分股等资产为抵押,从中国人民银行换入国债、央行票据等高等级流动性资产。其目的在于提高金融市场流动性,降低机构间的融资成本,并增强市场的稳定性。通过这一机制,证券、基金和保险公司可以更加灵活地进行资产负债管理,优化资金配置,从而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姚旭升进一步指出,互换便利操作是“以券换券”,不扩大基础货币投放规模,也不是搞量化宽松。这一点有助于避免货币政策过于宽松导致的潜在风险,有利于维护我国资本市场实现长期稳健发展。
明泽投资基金经理陈实表示,当前我国面临剧烈变化的外部环境和持续的严峻挑战,经济进入到了深度转型的关键阶段。央行通过推出互换便利,为资本市场提供了流动性支持,增强投资者信心,有利于提升资本市场的稳定性和活力,并有效促进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从而改善社会预期、提振需求,助力我国经济转型。
记者:陆怡雯
文字编辑:陈偲
版面编辑:毕丹丹
—— / 好文推荐 / ——